摘要:2025年10月17日,由学校主办,传媒学院与数字文化现代产业学院联合承办的“智媒·短视频·新人才:面向未来的传媒教育生态构建”主题论坛顺利落下帷幕。
本网讯(通讯员 王皎)2025年10月17日,由学校主办,传媒学院与数字文化现代产业学院联合承办的“智媒·短视频·新人才:面向未来的传媒教育生态构建”主题论坛顺利落下帷幕。
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夏摄影家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宁夏大学、宁夏大学新华学院、银川能源学院等高校与行业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嘉宾围绕“智媒浪潮在传媒教育中的理念升维”“传媒教育体系回应短视频逻辑与叙事创新的可探讨路径”“定义‘新人才’,未来传媒人的核心素养与评价体系革新”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多层次、前瞻性的深度对话。深入探讨如何将智媒素养与短视频创作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课程内容、实践教学与评价体系的全面升级,为推动西部传媒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中唯一独立设置的传媒学院,银川科技学院传媒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敬业、博学、至美”的院训,构建“三全育人”培养体系,以“立足专业,面向行业,服务企业,促进就业”为核心理念,积极探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代练”的教育模式。本次论坛的议题设置也直面当前办学的核心关切,旨在通过学界与业界的智慧碰撞,共同探寻融合技术与人文、连接课堂与行业的教育新路径。当前,智能传播技术深刻重塑传媒业态,对传媒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本次论坛的举办,也正是传媒学院主动回应时代命题、推动教育教学系统性升级的重要举措。
论坛在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行政副院长刘滨的欢迎致辞中拉开序幕。刘滨从银川“被黄河滋养、被贺兰山守护”的地理人文特质出发,引出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作为多元文明交汇之处的沟通使命。刘滨指出,本次论坛不仅通过学术交流凝聚共识、回应传媒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西部传媒教育系统性变革、协同发展、推动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重要契机。
新时代,传媒教育所面临的深刻变革不仅是基于AIGC等技术层面的迭代加速,更是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系统性重构。论坛上,专家学者从多个维度阐述了传媒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形成了重要共识。主旨发言环节,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视频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亚洲微电影学院执行副院长郑子、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田维钢、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许波、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顾广欣,以及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时政频道记者陈郁、宁夏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孟洁洁等嘉宾分别从智能媒体发展、短视频内容逻辑、人才能力模型等维度切入进行演讲,系统回应论坛设置的三大核心议题,探讨传媒教育升维路径。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新闻传媒系主任、副教授朱晓莉,银川能源学院信息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邓婷等专家亦受邀参会,共同关注传媒教育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路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传媒教育需要从传统的信息传播导向转向智能服务导向,构建融合技术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的新型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推进文理交叉、技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单一的知识考核转向注重过程、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评价。
本次论坛节奏紧凑、内容充实,论坛现场交流热烈,学术氛围浓厚,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教学与行业实际。与会师生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论坛,不仅拓宽了对智媒与短视频发展的认知边界,也更清晰地认识到传媒教育转型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传媒学院教学副院长伍蕊表示,传媒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持续推动课程内容优化、实战教学强化与评价机制创新,提升学生对AIGC等新质生产力工具的认知与应用,为培养能够驾驭智能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也为西部传媒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银科智慧”。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印证着:在智媒浪潮奔涌的时代,传媒教育的使命正在从“传递信息”升维至“构建生态”,从“培养技能”迈向“塑造格局”。展望未来,传媒学院将以本次论坛为起点,以教育之变呼应时代之需,以人文之基驾驭技术之翼。积极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的传媒教育新生态,在西部大地上书写传媒教育者守正创新、育才兴业的新时代答卷。
传媒学院 李秉诚/文 折科银 张郑瑜 李昭含/图
来源:越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