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分钟1名女性遭强奸!巴西艺术家空中马戏反抗女性曾受暴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3 00:09 2

摘要: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简单的热闹。创作者把创伤放到了公共空间里,让身体成为证言。观众抬头,看到的是翻转、悬挂、攀爬与坠落的循环。听到的,是扩音器里不断重复的数据与名字。情绪被掀起,也被迫冷静。

周末的尼泰罗伊海滩上,一场“高空装置表演”在海风里开演,主题直指性别暴力。舞台是天空,背景是基督像与糖面包山的剪影。


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简单的热闹。创作者把创伤放到了公共空间里,让身体成为证言。观众抬头,看到的是翻转、悬挂、攀爬与坠落的循环。听到的,是扩音器里不断重复的数据与名字。情绪被掀起,也被迫冷静。


这部新作叫“孤身如花瓣,同心似玫瑰”。名字温柔,核心却锋利。演出从一幕“失衡”开始:粉色紧身衣、女性、踩高跷,被男性同台演员推倒。摔落很响,沙子飞起。随后是重建。她在同伴搀扶和默契中站起,重新寻找支撑点。结尾,她踩着更高的高跷回到人群前,姿态更稳,步伐更硬。


舞台不设围栏。观众离得很近。约一百人,许多是海滩路过者。举重的、打排球的,停下来看。空中铁环、秋千与丝绸在天空里画出弧线,运动的力学和舞蹈的呼吸在同一条轨道上,像是把“勇气”具象化成肌肉与钢缆的拉力。


演出阵容由六名女性与两名男性组成,首演在周六进行。


创始人朱莉安娜·贝蒂·阿布杜克,2019年还在教学,2020年因自己的经历创立“悬空马戏杂技”项目。目标不是“疗伤讲座”。是训练。是对身心边界的再定义。她说,很多参与者第一次来时手心发汗,怕高,怕失控。训练从最基础的攀爬开始。脚背锁住丝带,髋部卡住横杆,双手找到支点。高度逐级上升,不求快。


2023年的第一轮公开演出,以家庭暴力为主题。新作不续前文,不靠“复刻”。它换了方法。强调同伴系统与自我主导。动作设计也更果断,悬吊时间更长,落地更稳。


演出中有明显的“对抗”段落。两个装置并行:一侧是循环的坠落与爬升,另一侧是同步摆荡的三人组,节拍交错。音乐没有煽情旋律,节奏偏硬。呼吸声被收音,绳索摩擦声在风里清晰。


阿布杜克把方法说得简单:把“失衡”安排进训练流程,在可控的高度和保护下,让身体学会怎样掉下去、怎样再起来。技术词不复杂。锁脚、绕肩、髋部挂点、腰部翻身、单臂承重。每一个环节对应一次决策。要不要继续。敢不敢松手。要松哪一只手。


导演罗莎·卡伊坦尼亚·汉密尔顿·阿泽维多,在台上演“受伤者”,台下安排走位。她并不把这当“教育片”。她更在意的是,让女性表演者明确:你可以在半空说“不”。你有权中止一次起飞,或者选择更安全的路径。这个“选择权”,就是她们要带走的能力。


去年,巴西平均每六分钟就有一名女性遭到强奸。


“巴西公共安全论坛”2025年报告称,过去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巴西女性经历过性暴力或基于性别的侵害,这是2017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比例。


数字并不只在后台的纸上。扩音器把它们反复播出。有人抬头看空中,有人低头看手机。对比很强烈。美与痛并置。有人流泪,也有人鼓掌,动作却都慢了。


观众法比安娜·库里奥内·德梅迪罗斯说得直接:看完之后,只能确认一件事——要把暴力说出来,要抱团。这不是口号。是她在沙子里站了半小时之后得出的结论。她把这句话说给了陌生人,转身去接孩子。


里约的景观是一种“误导”。阳光、海浪、身材,都会让人以为这里轻松。现实不轻。阿布杜克团队选择在公共场域演出,是为了把隐蔽的伤口搬到阳光下。人多处,就该被听到。失败也要被看到。


法律层面并非空白。巴西允许在三种情形下终止妊娠,其中包括遭遇强暴。但现实里的门槛很多。医院距离远。医生“良心拒绝”。手续拖延。信息不对称。很多女性在系统里绕圈,错过了窗口期,或者被迫放弃。


这也是为什么她们强调“策略”。不是只有愤怒。还有步骤。训练是步骤之一。在安全员与救护垫的看护下,练习恐惧的边界。把“坠落”变成一个可复制的动作。一次两次三次。害怕不消失。它变得可控。


罗莎在台上摔得结实。她的脚踝在沙面上滑了一下。没出意外。她站起来继续。她说,现实里并不总有安全绳。所以在台上,要把“如何自救”练熟。落地时膝盖微屈,重心前移。手不要乱抓。先呼吸,再判断。


训练也在彼此之间发生。表演者们互为保护。一个人失手,另一个人递出绳尾。她们在练习“求助”。这听上去简单。可对很多经历过控制与羞辱的人来说,开口本身就是一次“反编程”。


舞台的布置朴素。沙地、临时支架、少量照明。估算荷载,检查吊点,测试阻力。没有华丽背景。力学本身就是戏剧。装置在风里轻晃,像是提醒所有人:稳定从来不是天赐,是不断校准。


海湾对岸,基督像在夕阳下成了黑色轮廓。糖面包山有了金边。有人拍照。有人只是看。空中丝带在风里摆动,像旗,也像证词。把看不见的经历变成了看得见的轨迹。


阿布杜克说,参与本身是治疗。很多人带着噩梦来,带着肌肉记忆走。她们的睡眠更深了,社交更大胆了,去医院说话更有底气了。这些变化没有舞台那么惊险,却更难得。


她们的第一轮作品停在家庭内部,新作把边界拓宽到“所有形式的暴力”。语言的、心理的、经济的、网络上的围剿,都进入了排练室。动作的设计也随之改变。不是只有“对抗”,还有“脱身”“绕行”“断开连接”。表演不是复仇。是寻找出口。


演出现场没有讲稿。只有节拍。每个人的故事不同,但都被纳入了同一套“身体语法”。不讲道理,直接做动作。观众看懂的部分,自然会懂。看不懂的,也不强求。艺术不解决所有问题,它只是把难题摆在你面前。


团队没有把自己塑造成英雄。他们承认害怕。也承认矛盾。有时会吵架。有时编舞卡住。有时天降大雨,沙滩无法搭台。计划被打乱。他们接受混乱。在混乱里继续排练。


一些男性观众也留下了。有人主动上前询问训练课程。有人问如何与伴侣谈论不友善的语言。团队给出了清单式建议,却强调一件事:先倾听。别急着解释。别急着辩护。把对方放在安全位置。


里约的风在晚上会变冷。演员们披上外套,收拾绳索。有人在沙里找到遗落的耳环,捡起来递给同伴。她们笑了一下。笑的时候,脸上仍是汗。表情很普通。像刚从一场高强度的运动里走出来。


这并不是一条直线。不会“看了就改变”。但每一次公开呈现,都会留下微小的痕迹。观众的聊天记录、照片、一次转发、一句饭桌上的讨论。它们加在一起,慢慢改变了气候。不是风向。是底层的温度。


有人问,为什么是马戏、装置、翻腾,而不是讲座、海报、报告。她们的答案是:身体更诚实。疼痛在身体里,力量也在身体里。把身体练回来,别的才有可能。


同样重要的是安全感。阿布杜克说得干脆:开始训练的那一刻,安全感不是“感觉”,而是制度。有人负责检查,有人负责看护,有人随时准备中止。安全不是软性话题,是硬指标。她们把这套逻辑带回生活。


这场演出,也是一种邀请。邀请那些沉默的人发声。邀请旁观者向前一步。邀请政策制定者承认漏洞。邀请医疗机构缩短路径。邀请学校提供教育。邀请媒体持续报道。邀请一个城市学会把伤口托住,而不是遮住。


回看那一幕“更高的高跷”。它不只是“更难”。它意味着把风险留在视线里。不是否认。是更清楚地看到,然后更稳地走。每一步,都在对抗迟来的麻木。


夜色落下。装置被拆解。演员们彼此拥抱。海滩恢复了日常的喧闹。只有沙地上的几道深深脚印,告诉你,刚才有人在这里,练习过如何倒下,如何再起。

来源:小刘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