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暖期改写上古版图!消失的尧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20:02 2

摘要:环境史学与考古的交叉研究,正在破解困扰学界千年的上古地理谜案:大理冰期结束后,距今8400—3000年的"大暖期"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更重塑了东亚大陆的海岸线——而尧舜时期记载的"十二州"到禹时缩为"九州",消失的"三州",极可能是如今的日本列岛。

环境史学与考古的交叉研究,正在破解困扰学界千年的上古地理谜案:大理冰期结束后,距今8400—3000年的"大暖期"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更重塑了东亚大陆的海岸线——而尧舜时期记载的"十二州"到禹时缩为"九州",消失的"三州",极可能是如今的日本列岛。

距今7800—4200年,是全球海水大回潮的波峰期,也是大暖期里气候最湿热的阶段。地质钻探数据显示,当时海平面较现代高2-4米,如今的华北平原东部、东北平原南部,均为一片汪洋,即考古学界所称的"渤海—华北陆架海"。

古人对地理的认知,正源于此。《说文解字》释"洲"为"水渚也",而结合当时的环境,所谓"洲",实则是被海水环绕的高地。彼时华夏先民活动的核心区,就是这些散布在海浸区中的"洲",尧舜"十二州"的划分,极可能是以这些海上高地为基础。

消失的"三州"为何会与日本列岛关联?古籍中藏着关键线索。《山海经·海内北经》佚文记载"倭属燕",而燕地在先秦时期涵盖今华北北部至辽东,这意味着在古人认知中,"倭"(即早期日本列岛)与燕地存在从属关系。

更关键的是,距今4200年左右海水退潮前,日本列岛尚未完全与大陆隔绝——考古发现,日本九州岛的绳文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与中国山东龙山文化高度相似的黑陶、玉器,证明两地存在早期文化交流。而"十二州"缩减为"九州"的时间,恰与海水退潮、部分"洲"被淹没或与大陆连接的节点吻合,那些因海平面下降而与大陆隔绝的"洲",便成了记载中消失的"三州"。

日本福冈县的板付遗址,为"三州"与东瀛列岛的关联提供了最直接的考古佐证。作为日本绳文时代晚期至弥生时代早期的关键遗址(距今约3000-2300年,与海水退潮后"三州"消失的时间线衔接),这里出土的文物处处透着"大陆基因"。

遗址中发现的黑陶片,采用了典型的山东龙山文化"轮制拉坯"工艺,胎体薄且表面有细腻的弦纹,与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前文提及的夏代斟寻氏都城)出土的黑陶几乎出自同一技术体系。更令人瞩目的是一件玉戈残件,玉质为中国辽东半岛常见的蛇纹石玉,器型模仿中原二里头文化的礼器玉戈——要知道,玉戈在夏商时期是权力象征,非核心文明圈难以掌握其制作工艺。

这些文物并非孤例,日本本州岛的登吕遗址、九州的吉野里遗址,均发现过同期的水稻种植遗迹,而水稻的驯化源头公认在中国长江流域,其东传路径,恰与"海浸时期通过'洲'链传播"的推测吻合。这些跨越海峡的文明痕迹,足以证明早期日本列岛与华夏"十二州"体系的紧密关联,并非地理上的孤立存在。

来源:山海拾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