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米连科技成立于2015年,旗下应用包括伊对和贴贴等国内应用,以及HiFami、Chatta及Seeta等海外应用。在陌生人社交平台发展整体式微的今天,米连科技的业绩表现堪称亮眼。
2025年8月29日,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一场线下相亲会。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2025年9月29日,音视频恋爱社区伊对母公司米连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米连科技)披露招股书,计划赴港上市。
米连科技成立于2015年,旗下应用包括伊对和贴贴等国内应用,以及HiFami、Chatta及Seeta等海外应用。在陌生人社交平台发展整体式微的今天,米连科技的业绩表现堪称亮眼。
招股书显示,2025年上半年,米连科技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992万名,其中愿意付费的用户达121万名,实现营收19.17亿元。
正是伊对贡献了大部分营收。截至2025年上半年,这款2017年推出的产品平均月活跃用户为480万名,在国内在线情感社交行业中排名第四,虽与前三名千万级别的用户数量仍有不小差距,但这480万名用户却为伊对贡献了15亿元营收,排名行业第一。
也就是说,凭借伊对这款旗舰产品,米连科技以更少的用户,创造了最多的营收,并且实现盈利。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18万“月老”与“红娘”
陌生人交友并不算一门好做的生意。
招股书显示,两次递表港交所失败的Soul在2022年拥有约2940万月活跃用户,但当年亏损也达到5.08亿元,2020-2022年累计亏损超24亿元。
挚文集团(NASDAQ: MOMO)近年业绩也明显承压。该公司旗下主要运营陌陌、探探两款产品。其中,前者是陌生人交友的开山鼻祖,后转型直播平台,但付费用户从2022年一季度的860万人,下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350万人。仍主营陌生人交友的探探付费用户下滑更为明显,从240万锐减至70万。
“聊天社交的核心是从交流到交心,关键在于如何精准匹配到三观吻合、有话可聊的陌生人。”IT产业分析师张书乐向南方周末分析,“显然,在技术层面、话术层面,陌生人社交都没有解锁这一难题。”
然而,米连科技却魔法般实现了逆势增长。米连科技平均月付费用户从2022年的45.17万名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121.68万名,其中,伊对拥有80万名。
与此同时,活跃用户月均使用时长为8小时,显著高于行业前十大参与者平均的3.2小时。活跃用户月均启动次数119.6次,大幅超过行业前十大参与者平均的55.2次。
值得一提的是,米连科技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62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水平,而SOUL在递表前尚未实现盈利,挚文集团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18亿元,同比下滑45.96%。
不过,伊对在上线之初也曾面临商业化难题。
2020年,米连科技创始人任喆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伊对曾推出过类似于探探的左滑右滑的功能,但这一套路更适合一二线城市擅长社交的年轻人,对大众人群效果不佳,于是他们开创了一种由主持人用户引导的三方互动模式。因为中国人性格比较内敛,有介绍对象的习惯。
在分别尝试过以文字、音频及视频形式组织相亲后,视频方案被验证成功。2019年底,伊对日活用户数较年初翻了十多倍。
招股书显示,任喆大学时就读于计算机专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IBM、德勤咨询、甲骨文等外企就职。2011年,他创立了一家名为蓝色风潮的公司,曾发布“激情婚恋”“爱星座”等软件,还上线过一款名为“首趣优店”的微商平台,公司于2019年注销。
伊对的主持人又被称为“月老”或“红娘”。在伊对App中,三方视频聊天窗口呈“品”字排布,上方的窗口属于主持人,下方的两个窗口则分属前来聊天、交友的男女嘉宾。
招股书显示,主持人将引导互动,“凭借对不同用户群的了解以及自身的互动经验,鼓励对话交流、缓解初次接触的尴尬,并帮助用户更有效地表达想法与意向”。
截至2025年上半年,伊对累计已有超过18万名主持人。他们并非伊对的全职员工,主要从伊对现有用户群转化而来,同时,为了“强化主持人用户维持活跃的动力”,米连科技精心设计了一套收入分成机制。
这套机制类似于直播平台与主播之间的分成模式。招股书显示,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宝等支付渠道购买用户代币,这些代币可用来开启互动功能或购买虚拟物品。
在伊对的三方聊天室中,虚拟物品可以赠送给聊天室中的用户,无论接收者是谁,主持人都可以获得预先设定比例的虚拟礼物价值,并有权提取相应金额。招股书显示,主持人的收入分成比例介于20%-52%之间。
“要嘴会说,才能赚到钱,你哄多少,赚多少。”一位口音浓重的伊对红娘对南方周末说,她通常白天在家干农活,晚上在伊对开播。据她提供的提现截图显示,她做红娘每月的收入在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伊对母公司已向港交所递表。视觉中国/图
反其道而行
付费,是摆在陌生人交友平台面前的另一大难题。
张书乐认为,陌生人交友平台的用户需求很明确,只会为高效且转换率高的撮合付费,用户消费场景既少且短,更多依靠所谓“特权”(如查看更多资料、更精准配对)来进行类似会员费收取。但因交友能力存疑,用户付费意愿不强。
“以恋爱交友为目的的陌生人交友平台,更依赖于社交服务,即软件运营方通过帮助用户建立社交连接来实现商业化。”面向高学历人群的实名制脱单交友软件二狗App创始人李二狗告诉南方周末,比如用户付费可以认识数量更多的交友对象,或匹配条件更符合自己需求的交友对象。
除了主持人引导的三方互动模式,伊对也保留了和其他陌生人交友平台相似的匹配聊天机制。不过,与其他平台“匹配收费,聊天免费”的模式不同,伊对反其道而行之,实行“匹配免费,聊天收费”。
伊对App收费标准显示,任何一方主动向对方发起对话,将按照对方设定的标准在后续文字会话中扣费。南方周末实测发现,消息价格默认为每条3玫瑰,也可自主设置为免费。语音和视频的价格默认为每分钟35玫瑰,但无法更改为免费。
玫瑰,即伊对App中的用户代币,用户通过充值方可获得,价格为10支玫瑰1元。
在匹配方式上,伊对会通过系统牵线功能主动为用户匹配聊天。规则显示,系统牵线是平台为了促进用户互动,利用大数据、根据用户自行填写的资料进行的匹配。
通过这种方式匹配的对话均由男用户付费。
南方周末实测发现,若注册账号时,个人信息选择为男性,账号每隔几分钟便会收到来自女用户打来的招呼。
规则显示,男用户收到牵线消息后,可选择不回复;回复则代表同意缘分,聊天由男用户按照女用户设定的标准扣除聊天券或玫瑰;双方互相关注则消息免费。
部分女用户却可从系统牵线的聊天中获得收益。
南方周末实测发现,当注册账号时选择性别为女性,该账号便会不时收到来自男用户的牵线成功的消息提示,进行回复后即可获得0.01元奖励,当对方进一步回复后,则可获得更多现金收益。
相应收益规则曾进行过改动。旧规则下,用户仅可获得固定的收益,即自行设置的聊天付费标准,而新规则在用户设置的基础上,新增了依据“陪伴深度”按梯度支付收益。
具体而言,收益金额将随用户的回复积极性递增。回复次数在5次以内时,每次回复的奖励为0.05元,达到5次后,每次的奖励则提升为0.06元,达到10次提升为0.07元,此后每增加10次增加0.01元,最高达到60次以后,奖励将达到0.11元。同时,该规则显示,在5分钟内回复将获得对应收益的100%收益,5分钟至12小时内回复收益衰减,超过12小时回复则不获取收益。
此外,获赠礼物也可以取得收益。招股书显示,当两名用户进行如文字讯息或一对一音视频通话的专属互动时,若其中一名用户向另一名用户赠送虚拟物品,平台会按预先设定的分成比例将部分款项分给接收礼物的用户。
“邀好友,赚福利”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上述收益并不需要实名认证,伊对仅对提现功能强制要求实名认证。这也意味着,“女用户”账号背后并不一定是女性。
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人大量求购这些通过聊天就能获得收益的伊对账号。
南方周末以出售账号为由,联系了几位求购伊对账号的用户,他们对已经进行过实名认证的账号,报价可达到150元,未经实名认证的账号报价则在80元-100元。
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则在于,伊对对未实名认证用户每日回复聊天获取收益的次数存在限制,认证后的账号没有次数限制,理论上可以获得更多收益。
不过,在回复聊天就能获得现金奖励的激励下,即便是经过实名认证的账号,背后的“女用户”也并不一定具有真实交友、恋爱的需求。
伊对曾在2023年年末上线一项“邀好友,赚福利”的功能。一方面,在注册时填写了邀请码的女用户获得系统牵线聊天的频率更高;另一方面,通过邀请码邀请好友注册,用户最高可以获得被邀请好友收益的20%。
不少用户在伊对相关帖文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邀请码。南方周末以咨询如何获得收益为由,联系了其中几位用户,他们承认自己在伊对聊天的目的就是赚钱。
“正常聊天就行,尽量去语音视频,打视频要学会要礼物,遇到愿意送礼物的一天可以赚两三百。”其中一位用户告诉南方周末,当有男用户表达恋爱意向时,则要“吊着,不要给微信”。而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在该平台上找对象时,她表示最好不要有这种想法,“上面都是寂寞的男人”。
还有用户向南方周末传授与男用户聊天时的话术:“我们在这里面聊天都是要钱的,所以你会很认真地去对待我给你说的每一句话,你也会很认真地去回复我,我就喜欢你对我这种认真的态度。”
正是在“邀好友,赚福利”新规则推出期间,米连科技的付费用户数量实现了快速增长。招股书显示,2023年米连科技月均付费用户数量为45.87万名,与2022年基本持平,而到2024年则增长至87.36万名,2025年上半年又进一步增长至121.68万名。
同期米连科技的月活数量仅增长约30%,意味着付费转化率显著提高。此外,米连科技的月均付费用户比例从2022年的5.9%提高至2025年上半年的12.3%,其中,伊对的转化率高达16.5%。
与此同时,米连科技每年支出的收入分成费也同步出现了高速增长。
2023年,米连科技支出的收入分成费为4.96亿元,同比微增1.8%;2024年,飙升至11.55亿元,同比增长132.86%;2025年上半年该笔费用录得8.77亿元,同比增长74.62%,同期公司的毛利率也从45.1%提升至49.5%。
招股书称,毛利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增量成本实现快速的收入增长,这主要归功于更有效的收入分成机制。
是否有监管责任?
在投诉平台上,有不少伊对用户描述曾遭到“女用户”以恋爱交友为名诱导充值,但最后却没有实际的交友效果,甚至连联系方式也没有得到。
“如果有证据能够证明,用户单纯为了获利而以恋爱交友为幌子和男用户聊天,诱导男用户充值,并从男用户的充值中获取分成奖励,则可能构成民事上的欺诈,欺诈的金额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也可能构成刑事上的诈骗罪。”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初级合伙人齐风敏向南方周末表示,但相关证据较难掌握,想要追究“女用户”的责任并不容易。
“伊对平台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运营者,对于其商业模式可能诱发大量虚假交友、诱导充值的行为,是‘应当知道’的。”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黎永绿律师认为,伊对作为平台应承担一定的审核和监管责任。
伊对近日已悄然下架“邀好友,赚福利”功能,客服亦反复表示,“没有邀请好友功能”。
此外,南方周末通过裁判文书网检索发现,在伊对App上,男性用户向女性用户虚构身份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如陈某某诈骗二审刑事裁定书显示,2022-2024年期间,被告人陈某某通过伊对App上备注的虚假信息认识女性后,隐瞒自己为泥瓦工的职业,向多名女性虚构自己的身份为医院外科大夫,隐瞒自己已婚的婚姻状况,虚构自己丧偶的事实,与多名女性建立恋爱关系,随后又以不同理由骗取5名女性钱财共计11.48万元。
杨某甲刑事二审刑事裁定书显示,2021年9月,被告人杨某甲隐瞒已婚事实,通过伊对App结识被害人张某,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后骗取张某3.5万元,用于个人花销。2022年初,通过伊对App结识被害人黄某,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后,凭借恋爱关系诱骗黄某通过微信向其转账共计7000元,并于2022年1月7日谎称其二姐借钱周转,拿走黄某建设银行信用卡,通过POS机刷走10.5万元。经黄某追要,杨某甲归还3.65万元,共计骗取黄某7.55万元。
不过,南方周末尚未发现将米连科技作为被告的涉诈判决。
南方周末就监管责任等问题向米连科技发去采访函,对方以静默期为由,婉拒了采访。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林宇
责编 冯叶
来源: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