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日照,诗意翻涌。5月17日,2025第七届中国(日照)散文季启动。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文家围坐在海岸的木栈道上,听着涛声,聊着文字,让这座黄海之滨的小城再次成为文学界的焦点。
初夏日照,诗意翻涌。5月17日,2025第七届中国(日照)散文季启动。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文家围坐在海岸的木栈道上,听着涛声,聊着文字,让这座黄海之滨的小城再次成为文学界的焦点。
自2019年起,日照已连续七年承办这一国家级文学盛会。人们不禁好奇:为何是日照?这座仅有300万人口的城市,为何能与中国散文的气质深度共鸣?
自然笔触:山海之间的散文意境
日照的天然气质,似乎暗合了散文的美学逻辑——它不似小说需要跌宕的情节,也不似诗歌追求凝练的意象,而是讲究“形散神聚”,在自由舒展中抵达真实。
日照的“形”,恰是散文式的铺陈:226公里海岸线上,礁石、沙滩、渔港错落成章;五莲山的云雾在松林间流淌,像一段未经修饰的白描;莒县浮来山的千年银杏树下,光影斑驳自带厚重与沧桑。
而这座城市的“神”,则藏在动静交织的日常里。凌晨五点的渔港,鸣笛归岸的渔船在晨光中留下剪影;正午的海鲜餐馆,蒸汽氤氲中欢笑此起彼伏;傍晚的海边咖啡馆,海盐焦糖气息裹着潮声漫过窗棂……这种市井与自然的无缝衔接,恰如散文“以小见大”的笔法,让琐碎日常升华为精神原乡。
历史墨迹:镌刻甲骨上的书写基因
若深挖日照的文脉,会发现散文的种子早已埋藏在基因里。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日月山”陶文,被考证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雏形之一,比甲骨文还早1500年。那些刻在黑陶上的符号,仿佛某种原始的“散文”——先民用最朴素的线条,记录对天地万物的感知。
春秋时期,莒国大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暗合散文创作的本质;北宋苏轼知密州时,多次踏访日照,在马耳山写下“莫忘使君歌笑处”的率性诗句;明代著名学者、状元焦竑藏书澹园,认为“立世巅峰,探求真理,岁月难消削”……这些碎片化的历史注脚,拼凑出一座城市与散文的千年之约。
更耐人寻味的是多元文化的共生互文。从太阳文化对曙光的推崇,到东夷文化对海洋的想象,再到莒文化孕育的黑陶刻符……这些忠实观照,皆以祛魅的、本真的方式捕捉世界脉动,跨越千年凝结成一条坚韧的精神纽带,与当代的散文精神遥遥回响。
此次“经山历海看日照”专题采风之行,多位文学界知名人士纷纷畅谈对日照的独特感受,用真挚的话语勾勒出这座海滨城市的动人轮廓,高度肯定了中国散文季活动对日照文旅发展的深远意义。
山东友谊出版社数字尼山版贸部主任陈菁用“清爽”来形容日照给她的直观感受。她所在的出版方承担着将散文季、散文大家文章结集出版的重要任务。在拜读众多名家作品的过程中,她感慨,仿佛在文字间对日照的大海、人文和古迹进行了一场深度游历。
山西省作协主席、鲁奖获得者李骏虎对日照的现代化与文化底蕴赞不绝口。“像举办散文季这样的文学采风活动,对一个地方的文旅发展,还有它更大范围的影响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七届散文季给日照留下了什么?
以文为媒,书写城市形象传播新范式。七届散文季的深耕,让日照从地理坐标升华为文学意象。2019年以来,活动累计征集书写日照的散文作品1.26万余件,其中1200余篇登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及各大网站官微,343篇精华作品集结为《初光》系列散文集,让“日照”二字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诗意符号。
“我从海南岛过来,对日照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感。”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海口日报社主任彭桐赞叹,日照山海间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对于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他眼中,日照的山与海皆具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的山”“文化的海”。他表示,将尽己所能,用最好的文字来表达对日照的喜欢。
以文聚力,构建当代散文共生系统。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山东省作协等机构的主办加持,全国二十余省市散文学会的深度参与,让散文季成为文学界的“日照共识”。300余名散文名家与期刊主编踏浪而来,阎晶明、李存葆、吴义勤、刘亮程、徐贵祥等170余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在此留下足迹。他们的笔尖从万平口的潮汐写到涛雒的麦浪,将日照的细节编织进中国当代散文的经纬。
“我觉得一个地方能够连续地办七届散文季活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厦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鲁奖获得者何况表示,这些作家的作品将成为日照宝贵的精神财富,助力日照形象和美誉度的提升。
以文强基,打造日照文学新高地。散文季的持续浇灌,催生了独特的“日照散文现象”。通过名家讲坛、专题研讨、创作座谈等机制,日照作家群在淬炼中成长,地方创作队伍的审美水准与叙事能力显著提升。一批鲜活的、带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和独特个人生命体验的优秀文学作品接连涌现,它们以“小切口”承载“大时代”,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地方化”探索提供了一条日照路径。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边疆文学》总编辑、骏马奖获得者潘灵被日照的美景所打动。他认为中国散文季在日照举办是相得益彰的,“既是对日照的加冕,同时日照这个地方,也配得上一篇优美的散文。海代表着就是包容开放,所以我觉得中国散文季应该有日照这个地方一样的胸怀,它来接纳一切,包容一切。”
浪花在礁石上写下无人能解的长句,而日照这座城市已将自己活成一篇开放式的散文——没有刻意的起承转合,却在每个细节里生长诗意。多年来,众多诞生于此的散文作品,如同潮水退去后沙滩上的纹路,记录着文学与城市互相成全的秘密。
宋年升/摄
或许答案早已藏在涛声里:当一座城市本身就是一篇好散文时,它自然会成为书写者的应许之地。而那些被文字点亮的山海、被故事温暖的街巷,正为当代中国文学标注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坐标——面朝黄海,春暖花开。
来源:直播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