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一提到抑郁,第一反应就是去医院开药,或者住院治疗。这些方法当然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吃药住院不是最好的选择?我的答案是:因为它们治标不治本。
很多人一提到抑郁,第一反应就是去医院开药,或者住院治疗。这些方法当然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吃药住院不是最好的选择?我的答案是:因为它们治标不治本。
抑郁的本质,不是大脑里某个化学物质失衡那么简单,而是长期活在负面思维的循环里。你每天想的、说的、感受的,都是“我不行”“生活没意思”“未来没希望”,这些念头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把你压垮。而药物只是暂时麻痹这种痛苦,却无法改变你内心持续聚焦负面的习惯。住院治疗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出院后回到原来的生活模式,问题依然存在。
吸引力法则的核心,是同频相吸,你的能量状态决定了你吸引来的经力。如果你一直处于低频的绝望中,就会吸引更多让你绝望的人和事。相反,当你开始调整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哪怕只是一点点,你的能量频率也会慢慢提升。
为什么说这才是对抗抑郁的根本方法?因为抑郁的源头是内在的思维模式。比如,你从小被父母否定,形成了“我不值得被爱”的信念;婚姻失败后,又加深了“我注定不幸”的烂故事。这些负面信念像程序一样运行,让你无意识地在生活中重复验证它们。而吸引力法则,就是帮你重新编写这些程序。
具体怎么做?不是逼着自己“必须积极”,而是从觉察开始。每次感到低落时,先停下来问自己:“我现在在想什么?”如果发现又在重复“没人爱我”“生活没意义”,就告诉自己:“停!这只是过去的烂故事,不是真相。”接着,用一句温和、正向的话替换它,比如“我现在很难受,但我会慢慢好起来”。
这个过程不需要你立刻变得阳光开朗,而是允许自己“微调”。就像开车时方向盘偏了,你不需要猛打方向,只需轻轻调整,车子就会慢慢回到正轨。吸引力法则的练习也是如此:每天写感赏日记,记录三件让你稍微轻松的小事;遇到负面情绪时,先深呼吸,再问自己:“我能为此刻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有人会说:“这些方法太慢了,不如吃药见效快。”但问题是,速效的方法往往不持久。吃药能让你暂时忘记痛苦,可一旦停药,旧有的思维模式又会卷土重来。而吸引力法则的修炼,是从底层瓦解那些让你抑郁的信念。虽然需要时间,但每一步都是扎实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让你拿回主动权。你不再是被抑郁折磨的病人,而是主动调整频率的创造者。当你意识到情绪低落时,可以对自己说:“没关系,这只是暂时的,我允许自己慢慢来。”这种自我接纳,本身就是在提升能量。
(推荐抑郁的朋友去看看两本书《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相信书中方法对你会有很好的帮助。)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否定药物和医院的作用。在极度崩溃、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时,它们确实是救命稻草。但若想真正走出抑郁,必须回到内心,清理那些根深蒂固的负面信念。就像一间发霉的屋子,喷再多的香水也只能掩盖味道,唯有彻底打扫,才能让阳光照进来。
三年前,我也觉得这些话像是鸡汤。但当我真正沉下心练习,才发现:原来改变不需要惊天动地,而是每天一点点的念头转换。从“我完了”到“我试试看”,从“没人爱我”到“我可以先爱自己”,这些细微的调整,最终让我摆脱了十多年的抑郁。
如果你还在犹豫,不妨问问自己:你是想一辈子依赖药物,还是愿意花时间重建自己的内在世界?答案,其实就在你的选择里。
来源:心理师彭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