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黏膜损伤,常用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动力、保护食管黏膜等机制缓解症状。以下是临床常用药物分类、代表药物及使用要点: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黏膜损伤,常用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动力、保护食管黏膜等机制缓解症状。以下是临床常用药物分类、代表药物及使用要点:
1、质子泵抑制剂(PPI)
作用机制:直接抑制胃壁细胞质子泵,强效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 GERD 的首选药物。代表药物:奥美拉唑(20mg / 次,每日 1-2 次)泮托拉唑(40mg / 次,每日 1-2 次)雷贝拉唑(10-20mg / 次,每日 1 次)艾司奥美拉唑(20mg / 次,每日 1-2 次)适用场景:中重度 GERD(如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食管炎)。缓解烧心、反酸等典型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愈合。用药时机:早餐前 30 分钟空腹服用,每日 1 次;症状严重者可早晚各 1 次。疗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通常需服用 4-8 周,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可按需服用。2.组胺 H₂受体拮抗剂(H₂RA)
作用机制:阻断胃壁细胞 H₂受体,抑制基础胃酸分泌,抑酸效果弱于 PPI。代表药物:雷尼替丁(150mg / 次,每日 2 次)法莫替丁(20mg / 次,每日 2 次)西咪替丁(400mg / 次,每日 2 次)适用场景:轻度 GERD 症状(如偶尔烧心)或作为 PPI 停药后的维持治疗。夜间酸突破(PPI 疗效不佳时可联用 H₂RA)。用药时机:餐后服用,每日 2 次。疗程:通常 2-4 周,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作用机制:增强食管下括约肌(LES)张力,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代表药物:多潘立酮(10mg / 次,每日 3 次)甲氧氯普胺(胃复安)(5-10mg / 次,每日 3 次)注意事项:多潘立酮心脏安全性争议:避免用于 QT 间期延长、心衰患者,每日剂量不超过 30mg。甲氧氯普胺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不宜长期使用。2.5 - 羟色胺 4(5-HT4)受体激动剂
作用机制:促进肠肌间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增强胃肠动力。代表药物:莫沙必利(5mg / 次,每日 3 次)伊托必利(50mg / 次,每日 3 次)1.铝碳酸镁
作用机制:中和胃酸,吸附胆汁,形成黏膜保护层。用法:1-2 片(0.5-1g)/ 次,咀嚼后服用,每日 3-4 次(餐后 1-2 小时或睡前)。适用场景:合并胆汁反流或胃黏膜糜烂者。2.硫糖铝
作用机制:在酸性环境下形成胶体保护膜,覆盖受损食管黏膜。用法:1g / 次,每日 4 次(餐前 1 小时及睡前)。缺点:可能影响其他药物吸收,需间隔 1-2 小时服用。3.胶体果胶铋
作用机制:在溃疡面形成铋剂保护膜,兼具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若 GERD 合并 HP 感染)。用法:150-200mg / 次,每日 3-4 次(餐前半小时)。注意: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铋蓄积)。1.抗抑郁药
适用场景:对 PPI 治疗无效的难治性 GERD,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有关。代表药物:阿米替林(小剂量 10-25mg / 次,睡前服用)帕罗西汀(20mg / 次,每日 1 次)机制:调节神经敏感性,缓解烧心、胸痛等非典型症状。2.巴氯芬(γ- 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
作用机制: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少反流次数。用法:5-10mg / 次,每日 3 次(晚餐前及睡前)。注意:可能引起嗜睡、头晕,驾驶员及高空作业者慎用。1.初始治疗
首选 PPI:标准剂量每日 1 次,早餐前服用,持续 8 周(食管炎患者需足疗程)。疗效不佳时:可加倍剂量或换用其他 PPI(如艾司奥美拉唑对难治性 GERD 效果更佳),或联用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2.维持治疗
按需治疗:症状缓解后,若偶尔复发,可按需服用 PPI(如每周 2-3 次)。长期维持:适用于严重食管炎(如 LA-C/D 级)、Barrett 食管或停药后症状迅速复发者,采用小剂量 PPI 每日 1 次或隔日 1 次。3.特殊人群用药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者需调整 PPI 剂量(如泮托拉唑肝肾双通道代谢,相对安全)。孕妇:首选铝碳酸镁,避免使用 PPI(妊娠前 3 个月慎用)。肝功能不全:避免使用经肝脏代谢的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可选莫沙必利。来源:院前男护士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