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日子,一个让不少家长揪心的数据悄悄冒出来:在某些地区的门诊统计中,超过三成原本以为只是小感冒的孩子,后来竟被确诊为新冠感染。你说说,这事儿搁谁身上不得一哆嗦?咱老百姓听惯了“新冠重的是老人”,结果这一波又悄么声地盯上了孩子,还偏偏不是那种高烧不退、咳得撕心
前些日子,一个让不少家长揪心的数据悄悄冒出来:在某些地区的门诊统计中,超过三成原本以为只是小感冒的孩子,后来竟被确诊为新冠感染。你说说,这事儿搁谁身上不得一哆嗦?咱老百姓听惯了“新冠重的是老人”,结果这一波又悄么声地盯上了孩子,还偏偏不是那种高烧不退、咳得撕心裂肺的“明显症状”,而是打个喷嚏、流鼻涕,跟普通感冒没啥两样。要不是做了核酸,谁能想得到?
这就像是你以为家门口那只猫只是来晒太阳,结果它竟是来偷鱼的。新冠病毒这“老狐狸”,如今学会了伪装成“感冒”的模样,尤其在孩子身上,演技那叫一个炉火纯青。
说到新冠,咱们也不是头一回听了。从二〇二〇年起,这病毒就像个赖皮虫,死皮赖脸地缠着咱们不放。它是由一种叫“冠状病毒”的家伙引起的疾病,传播快、变异多,能影响人体呼吸道、消化道,甚至心脏神经系统。严重的时候,不分老幼,统统能给你整得躺床上动弹不得。尤其是孩子,免疫系统还像刚打磨的刀,锋利是锋利,可还不够结实,真遇上个“老油条”病毒,就容易被钻空子。
谁能想到,眼下这“感冒伪装术”,已经成了新冠的新招。可怕不在于它猛,而在于它“装”。你说这事儿怪不怪?
有些家长看到娃儿只是轻轻咳几声、偶尔流鼻涕,就想着吃点梨、熬点姜汤应付过去,结果娃身体忽高忽低、反反复复,最后一查,竟是感染了新冠。可这时候病毒早已在体内撒欢儿了。
为啥现在的新冠,越来越像感冒了?这事儿其实有门道。
你还记得早些年的“德尔塔”、后来那波“奥密克戎”吧?病毒变异之后,不光传染力更强,还更善于“乔装打扮”,特别是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更温和。说它是感冒吧,它是新冠;说它是新冠吧,它又不像过去那种“雷声大雨点儿也大”的新冠,反倒是“雷声小雨点儿也小”,但杀伤力却一点不含糊。
就拿一个真实的医院观察来说,某市儿童医院在三个月内接诊了两千多个孩子,家长来的时候都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一检测,三分之一感染的是新冠。你说说,咱老百姓要是没点“火眼金睛”,咋分得清?
这里头的问题就是,家长太容易掉以轻心,把新冠当成了小感冒。可人家病毒没傻,它知道你不防,它就装得更像。你以为它只是打个喷嚏,它其实在悄悄“钻墙角”——攻击孩子的免疫系统。等你反应过来,可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机。
有些娃感染后几天就好了,看着是“轻症”,但身体其实还在“打仗”。有的孩子在感染后一两周出现持续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心跳异常,这些症状在医学上叫“长新冠综合征”。看着已经痊愈了,实则暗藏“后劲”。这就像你以为家里地板擦干净了,结果缝隙里还窝着蟑螂蛋。
那为啥新冠在孩子身上表现轻,却仍要警惕呢?原因有三。
第一孩子的免疫系统不像大人那么“有见识”。它一遇到新病毒,就像新兵蛋子第一次上战场,容易慌,容易乱,容易扛不住。但偏偏新冠爱“伪装”,让免疫系统误以为“不是敌人”,结果放它进了门。
第二孩子表达能力有限。你让一个三岁娃给你说“我觉得胸闷、头胀、乏力”,他能说得出来就怪了。多数时候就是“不想吃饭”“不想玩”,或者“哭闹”,家长一看没发烧,心里就放松了。等到病毒搅得五脏六腑都不对劲了,再去医院,已经拖了太久。
第三社会上的误导太多。不少人还在拿老眼光看新冠,觉得“这都成流感了,没啥大不了”,甚至有人还说“感染了更好,有抗体”。这话听着像是“吃亏是福”,可真到了自己娃头上,谁敢拿命去赌?
说到这儿咱得唠一唠这“伪感冒型”的新冠到底长什么样——
有的孩子表现是低烧、流涕、咳嗽,像是春秋换季时的过敏性鼻炎;有的是嗓子痒、嗓子干,说不清是扁桃体还是喉咙炎;还有的直接就是肚子疼、拉稀、没胃口,一开始还以为吃坏了肚子,结果一查又是新冠。这玩意儿不像过去那种“高烧三天、浑身酸痛”的套路,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人摸不着头脑。
医学上讲,这是因为病毒侵入的是上呼吸道,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系统的概率也增加了。所以你别小看一个喷嚏,它背后可能藏着的是连锁反应。特别是有基础病的孩子,比如哮喘、过敏体质的,感染后更容易引发重症。
身为医生,我看到太多家长后悔莫及地说:“要是早知道是新冠,就不拖那么久了。”可惜,人生没“早知道”,病毒也不讲“后悔药”。
那咱普通人该咋办?老办法还真得拿出来用,但得用得“讲究”。
别指望孩子自己说难受,平时就得多观察。孩子是不是突然不爱吃饭、不爱说话?是不是睡不好、闹觉、发脾气?这些小动作有时候比“发烧”更能说明问题。
还有一个“老经验”特别实用:孩子一旦感冒,先别急着吃药,先观察个一天半天,看有没有反复、有没有异常症状再说。别一上来就把退烧药、感冒药往嘴里塞。咱老一辈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这里的“神补”其实就是让身体自个打仗,别一上来就“代打”。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防。现在很多人口罩都摘了,手也懒得洗了,觉得疫情早过去了。可医生知道,这病毒还没彻底“下岗”。公共场所、学校、幼儿园,都是病毒“蹦跶”的好地方。你防得住一次,防不住天天。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更要小心。
勤洗手、通风、定期消毒这些事儿,别嫌麻烦。孩子放学回来,先别急着抱,先洗个手、换个衣服。出门戴口罩,回家漱漱口。咱老一代人讲:“饭前便后要洗手,病从口入不白说。”这些看似“老掉牙”的话,今天听起来还真有点“真理味儿”。
该不该测核酸?这事儿别盲目,但也不能一概否定。孩子感冒三天不见好转,又有接触史,那就别犹豫,查一查不吃亏。别怕麻烦,怕的是麻烦来了你还不知道怎么应对。
说到底孩子的健康就像咱种地那点庄稼,早发现早治虫,晚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收成烂了。那些“轻描淡写”的小症状,很可能就是病毒“打前哨”的信号,家长要是一眼看走了,就容易给病毒“开绿灯”。
老话儿说,“宁可听一句劝,不吃半点亏”。现在这新冠学会了“演戏”,咱做家长的也得学会“识戏”。别总想着等症状严重了才去看病,那时候可能已经晚了半步。
可别小看那一声咳嗽、一滴鼻涕,它们有时候说不定就是病毒“翻墙”的信号。你不当回事它可不会客气。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
2. 中国疾控中心《儿童新冠感染临床表现与防护指引》
3. 《中华儿科杂志》2024年第5期
4. 北京儿童医院新冠门诊接诊数据汇总报告
5.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年度病毒变异趋势分析报告
来源:普外科王医师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