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承担完成了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脚色制与地方戏的兴起研究》,本人手头有较多中华梨园花部演化的资料,虽然正是基于深入研究,越来越不认可戏改运动的“制造地方戏”(兰州大学李秀伟有《制造地方戏——论剧种化对中国戏曲之形塑》一文,我们认可其提法),这涉
原创 元鹏飞 梨园艺术学 2025年10月22日 17:53 陕西 听全文
牵一发而动全身——删除黄梅戏起源表述对关联剧种源流表达的影响
由于承担完成了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脚色制与地方戏的兴起研究》,本人手头有较多中华梨园花部演化的资料,虽然正是基于深入研究,越来越不认可戏改运动的“制造地方戏”(兰州大学李秀伟有《制造地方戏——论剧种化对中国戏曲之形塑》一文,我们认可其提法),这涉及到对于戏改前民间俗称“某班”“某腔”“某戏”概念的扭曲尤其是“地方化”,对于原有词义行政化地产生了放大或缩小作用,比如大“秦腔”、大“豫剧”或大“川剧”被缩小到单一剧种;同时对流动艺术限定流动,产生了地理标识命名的“广东汉剧”“福建西秦戏”等,更不要说我们下面举证材料展示的本是统一存在艺术的采茶戏、花鼓戏等被人为割裂,以及对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地方班社捏合为闽剧、湘剧或川剧、婺剧等,其中还出现了只是借助历史上名词,生造出来的即名同实异的一些剧种,涉及到当地人情感,就不再此点出来了。
但也正因为系统掌握了戏改制造的地方戏的演化规律和机制原理,我们对于某些人刻意虚化、淡化黄梅县对黄梅戏作为源头存在的事实甚为不屑。为此,致敬上世纪中叶以来田野考察,论定黄梅戏起源的安徽籍文化艺术工作者,尤其对在如今情势下跳出地域狭隘观念,被人扣上“皖奸”帽子的朱飞跃等学者致敬。
由于客观地研究后明白黄梅戏的艺术生成原理与逻辑,本号此前发布了几篇文章,是基于理论模型角度阐发黄梅戏必然是黄梅县之黄梅调起源。现在,我们需要请教坚持无视历史事实,主要是通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现代安徽安庆黄梅戏材料,隔断历史重新制造黄梅戏起源新说法的某些人:
本号下面这些材料,全国人民都知道,不知道的也可以直接翻阅《中国戏曲志》安徽卷、江西卷和湖北卷,当然还有《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这本工具书等。如果这些资料提供的非黄梅戏亦非黄梅采茶戏的剧种,都受到了黄梅调、黄梅戏的影响,作为对比,安徽安庆捏造的“怀调”其实只有河南怀庆府的梆子腔,捏造的“怀腔”还需要附着到“黄梅调”后面作为说明,以实现后续表达的替换,关键这两个词语没有出现在皖赣鄂三地任一剧种形成中,这怎么解释?然后,既然,皖赣鄂采茶戏,以及其他非采茶戏的剧种,都有黄梅调的影响的记载,唯独最靠近黄梅县的安庆黄梅戏,反而不是黄梅调起源,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然后,问题来了,作为黄梅采茶戏、黄梅戏传播发展的途径链条之关键一环,仅因为个别人的无知者无畏,毫无全局意识只有狭隘地方观念地割断黄梅戏的黄梅起源,这些关联地区关联剧种的表述看似不受影响,但从地图生成的图景、具体路径线索看,就明显不符合常识了!
这些材料构成的是一个艺术存在本体的样貌,就像一个人不能缺胳膊少腿,少耳朵没眉毛,那些坚决剔除黄梅调对黄梅戏起源事实的人,除非你自己觉得这样的形象无所谓,只要稍微有一点常识,就站到历史事实、基本常识和艺术原理的角度,并立足于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做点实事比什么都好。
下面简单展示材料:(先展示《中国戏曲志》,后展示《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有些表述重复也是在所难免)。
《中国戏曲志》安徽、江西和湖北有关材料
岳西高腔 流行于岳西县境内,原名高腔,五十年代,始定名为岳西高腔。光绪二十六年,弹腔(徽戏)普及大别山区后,民间又有黄梅调流行,高腔班大多改调歌之,呈现着衰落状况。
庐剧 原名倒七戏,或称稻季戏。江南人称江北小戏,南京人称和州戏,流行于六安、淮南、合肥、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庐剧于清同、光间勃兴,其主要原因是它每演出于各地,即吸收当地流行的戏曲艺术来丰富自己。当它演出到皖南花鼓戏盛行地区,便吸收花鼓戏《私情记》中的《反情》、《拜年》、《打瓦》、《上竹山》等折戏;演出到安庆地方,又吸收了黄梅调,运用于《西楼会》的折戏中。
楚剧 形成于黄陂、孝感一带的地方花鼓戏。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1926年改称楚剧。最先流行于鄂东的圻水(今浠水)、罗田,麻城,黄梅、广济一带,早期演出剧目也多属上述地区的人和事。黄孝花鼓戏与鄂东的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有明显的共性,同出一源。也有认为楚剧源出黄陂、孝感—带农村灯节的“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歌舞,与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等互为影响。
阳新采茶戏 流行于阳新县富水以南及通山一带。在阳新旧称南河腔,是相对富水以北流行的北河腔(即今东路花鼓戏)而得名的。在通山就叫采茶戏。从声腔比照,正腔的北腔、汉腔、四平、叹腔各自为黄梅采茶戏的七板、花腔、叹词、高腔所流变,是黄梅采茶戏经武宁沿兴国河(富水)流入而衍变形成。旧日风俗,正月十五夜“玩花灯”,黄梅采茶戏传入后,与花灯戏相结合,出现了演唱采茶戏的“半班”。现存传统剧目有一百多出,《卖水记》以及小戏《逃水荒》、《玉莲汲水》、《喻老四拜年》、《反情》、《张德和辞店》、《牡丹对药》、《拷打花魁》等和黄梅采茶戏以及其他花鼓、采茶戏大致相近。
文曲戏 主要流行于鄂东的广济、黄梅等县,始称调儿戏,1956年黄冈专区戏曲观摩会演时改今名。清末民初,调儿开始在黄梅民间年节玩花灯时演出。一般是在台上坐唱,群众习称这种形式为“高台椅坐”。受汉剧等戏曲形式的影响,“高台椅坐”中出现了装扮男女、分角演唱,即在叙事曲目中插入或为一生一旦,或为一丑一旦的片断表演。1924年春节,黄梅的调儿艺人王元林、闵金保等,在该县蔡山的黄泥塘、聂福俊墩首次挂衣演出了由调儿曲目脱胎的《金莲调叔》、《苏文表借衣》、《宋江杀惜》、《点药》和由汉剧移植的《游龙戏凤》等小戏,受到群众欢迎,称之为调儿戏(今称文曲戏)。稍后,王元林等人又从汉剧吸收了一些文武场的音乐,增强了它的艺术表现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文曲戏在黄梅南部平原、湖区迅速兴起。表演套用汉剧程式,并受到文明戏影响,不甚协调。唱腔与调儿坐唱一脉相承,仍为人们所熟悉、喜爱。
赣东采茶戏 旧称三脚班。其流行地区为铅山、弋阳、乐平、贵溪、余江、万年、余干、波阳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赣东北采茶戏,后改赣东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发源于上饶地区铅山县,它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采茶灯的基础上,再吸收湖北黄梅戏的养料发育而成。清代乾隆间,大批湖北灾民流进江西,带来了黄梅采茶戏的“三脚班”,对江西北地区的采茶戏影响较大。这时,在波阳县南部流行的黄梅采茶戏,因为唱腔上的变化,而又自称一派,其正板唱腔名为“湖广调”。黄梅采茶戏带给赣东采茶的剧目,主要是正本戏,亦名“串戏”,如《蓝桥汲水》、《山伯访友》、《拷打红梅》、《蔡鸣风》、《过界岭》、《鹦哥记》、《白宝记》等,加上赣东采茶戏自己创编的本戏《李四嫁妻》、《桃妹反情》、《打平斗米》、《下棋盘》和《普恶报》等,计有十三本(内有一本佚名)。黄梅采茶戏带来的小戏剧目,有《逃水荒》、《小辞店》、《何氏劝姑》、《二妹归家》、《小下南京》、《采桑》、《宝童送茶》、《子才打赌》、《取学钱》、《卖疮药》、《三字经》等等。这些小戏都是唱民间小调。其中,《逃水荒》唱的[十绣],因与赣东茶灯戏的(十绣)同名,故改称“黄梅歌”。所唱腔调主要是“湖广调”,属于板腔体。它是吸收黄梅采茶戏的“七板”、“火弓”曲调,不断发展而成的。赣东采茶戏由三脚班进入半班以后,班社人员增加。在脚色分工上多出老生和花脸行当。并且组成了职业班社,长年演出。这时,赣东采茶戏经常上演的本戏,除三脚班时代的十三本外,还增加了《乌金记》、《白扇记》、《卖花记》、《金钗记》、《磨难记)、《破镜记》、《卖水记》、《赶子图》、《毛洪记》等。这些剧目也是湖北或安徽的黄梅戏流传过来的。
南昌采茶戏 俗称灯戏、三脚班。其主要流行地区为南昌市区以及南昌、新建、安义、进贤、永修、奉新等县。1953年改称南昌采茶戏。清代乾嘉年间,在南昌西北地区,受湖北黄梅采茶的影响而形成的武宁茶戏,靖安湖调(一名“下河调”)等,都很盛行。因此,这时流传于新建县的茶灯戏,最先吸收了湖调的剧目和唱腔,由茶灯戏变成独立活动的“三脚班”,渐与灯彩分离,所唱声腔名曰“下河调”。
武宁采茶戏 旧称茶戏。其主要流行地区有武宁、修水、铜鼓、德安、永修、奉新、靖安、瑞昌和湖北的阳新、通山等县,1953年定名武宁茶戏,后称武宁采茶戏。明末清初,茶歌在正月玩灯时演唱,变成了灯戏,名为“花鼓灯”。武宁采茶戏从民间小戏向“半班”的发展,主要是受湖北黄梅采茶戏的影响。清代道光年间,黄梅、广济等县的民间艺人,把黄梅采茶戏带到了武宁,这时武宁采茶戏吸收了黄梅采茶的剧目、板腔音乐及表演艺术,从而使它得到一次充实、发展的机会,由演小戏发展为能演整本大戏的剧种。经过吸收黄梅采茶的剧目和唱腔以后,武宁采茶戏的基本形态就逐渐定型了。
九江采茶戏 原名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其主要流行地区有瑞昌、九江、湖口、彭泽、德安、都昌等县。明清两代,除都昌外,其他各县都属于九江府所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行于瑞昌县的采茶戏,曾定名为瑞昌采茶戏,以后统称为九江采茶戏。与赣北一江之隔的湖北黄梅县,经常洪水泛滥。清乾隆三十年(1765),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众出(《黄梅县志》)。从湖北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三脚班”,便在长江以南各地演唱开来。这种三脚班比赣北茶灯戏有了发展,变成由七人组成的“七子班”(即二旦一丑一小生和三个场面)。他们带来《姑嫂望郎》、《挖茶园》、《逃水荒》、《卖棉纱》、《下南京》、《撇芥菜》、《讨学钱》、《子才打赌》、《卖疮药》、《三字经》、《蓝桥汲水》、《山伯访友》、《鹦哥记》、《红梅裴疯》、《三宝记》、《菜刀记》以及喻老四的老八折(即《私情记》)等一批剧目,和黄梅采茶的正板唱腔,如平板(老七板)、数板、还魂腔、火攻等。因此,赣北原有的茶灯戏,很快就和湖北的黄梅采茶相结合,这就形成了九江采茶的“三脚班”。清道光年间,湖北的黄梅采茶因为演出上的需要,增加了正生、青衣、花脸行当,由“七子班”变为“十子班”(即七个演员三个场面,或曰七唱三打),而九江采茶戏的流行地区靠近湖北,受此影响较早。随后,瑞昌的洪源班,九江的新棠班也相继建立,从此,九江采茶戏开始趋于定型。上演剧目受了黄梅采茶的三十六大本和七十二小出的影响,比三脚班时期更加丰富起来。九江采茶和黄梅采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黄梅采茶中,也能找到江西采茶的剧目和唱腔。如黄梅采茶的《姑嫂望郎》就是由江西的《姐妹摘茶》改编而成的。他如《卖杂货》、《秧麦》、《补背褡》等等,也都与江西采茶有关。这些小戏都是由九江的茶灯戏而传入湖北的,因而,黄梅采茶的这些小戏中还能见到江西采茶的音调。江西九江采茶在湖北的演也,也很受欢迎。
景德镇采茶戏 旧名三脚班。主要流行地区为景德镇、浮粱、都昌、波阳、乐平、婺源以及安徽的祁门、东至等县,景德镇升为省直辖市后把浮粱原有的三脚班,定名为景德镇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的前身,是来自湖北的黄梅采茶戏。据说很早以前,与江西一江之隔的黄梅县,连年水灾,人民背井离乡,出外谋生。有些黄梅戏艺人流落赣东一带为佣,秋冬农闲,就以“连厢”,“道情”、“旱龙船”等形式,演唱采茶调。同时在波阳、都昌等地广泛传艺,深受群众的欢迎。在道光以后,还有湖北黄梅戏艺人邢绣娘、帅敦铭等,先后来景德镇传艺,收了不少瓷业工人为徒。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外地传入的黄梅采茶戏,在景德镇一带逐渐生下根来,并溶合方言土语和民歌小调,最后就变成当地流行的地方剧种。另外,据波阳、乐平等地艺人说,这两个县的三脚班,过去也叫作采茶戏,或“黄梅腔”。可见它们是同出一源的剧种。
湖调 原名湖广调,简称湖调。主要流行地区有靖安、安义、奉新、永修等县。清代的“湖广”乃是湖北的别称。据说乾隆年间,湖北黄梅一带水灾泛滥,迫于生计,大批灾民流入江西。他们中的流散艺人带来了黄梅采茶的剧目、唱腔和表演艺术,沿途卖唱坐堂戏,和演出只用锣鼓伴奏的小戏,这种形式很适合农村小镇的演出。流传到靖安后,就在当地落户生根。
《剧种大辞典》
文南词 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东至、宿松等地。又称“曲子戏”,系由曲艺渔鼓和小调发展而成。清末民初,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由逃荒卖唱者传人东至的青山、昭潭及宿松的左坝、复兴等地。初为田头、地角的清唱,后渐发展为人物扮演的戏曲,并受饶河调、汉剧、黄梅戏的影响,形成自己的风格。
南昌采茶戏 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南昌、新建、奉斯、安义、永修、进贤等地,俗名“灯戏”,起源于茶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灯戏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以小生、小旦和小丑为主体的三角班,开始演出整本大戏,并采用吸收自湖北黄梅腔的板腔体锣鼓腔下河调为主要唱腔。当时人何元炳在《采茶曲》,诗中有“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语,说明下河调和黄梅腔的渊源关系。
景德镇采茶戏 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景德镇、都昌、波阳、湖口、乐平、婺源等地。系在湖北黄梅采茶调基础上发展而成。清初湖北黄梅艺人郭牢记等,因兵灾水患,流浪到赣东北一带。秋冬农闲,以连厢、道情、旱龙船等形式演唱黄梅采茶调,并在都昌、鄱阳(今波阳)等地传艺,后融汇当地语言和民歌小调,形成茶戏,约于乾隆年间(1736-1795)传入景德镇。
九江采茶戏 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瑞昌、九江、湖口、德安、都昌、彭泽等地。原名“茶灯戏”、“茶戏”,曾名“瑞昌采茶戏”,因流行地区为九江地区所辖,故改今称。乾隆三十九年(1774)湖北黄梅“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众出”(《黄梅县志》),逃荒至赣北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俗名“七子班”,即二旦、一生、一丑四个演员和三个乐队伴奏人员)在当地演出,带来《子才打赌》、《讨学钱》等剧目和不少正板唱腔,赣北的茶灯戏受其影响形成“三角班”,并于道光年间(1821-1850)发展为除生、旦、丑之外还有其他角色行当的“半班”。
武宁采茶戏 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流行于武宁、修水、铜鼓、德安、永修、奉新、靖安、瑞昌和湖北的的阳新、通山等地。因产生于武宁地区,故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湖北黄梅、广济等地大批灾民流入武宁,带来了黄梅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吸收了它的剧目、唱腔和表演艺术,获得进一步发展,而于道光年间(1821-1850)进入“半班”阶段,由演小戏发展成能演整本大戏。武宁采茶戏的大部分唱腔与湖北黄梅采茶戏相似,但黄梅采茶戏为漏板起唱(眼上起唱),而武宁采茶戏为顶板起唱。有九板十八腔之称,如分为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
赣东采茶戏 发源于铅山,流行于上饶地区及浙、皖、闽与江西交界的开化、淳安、遂安、屯溪、歙县、光泽、邵武等地。系在铅山民歌、茶歌和采茶灯基础上,吸收湖北黄梅采茶戏发展形成。乾隆年间(1736-1795),大批湖北灾民流入赣东,带来黄梅采茶戏,给予赣东的采茶戏很大影响,使由旦、丑两角色发展为生、旦、丑三行,唱腔也由民歌小曲向板腔体演化,形成二旦、一丑、一生和三个乐队场面的“七子班”。后因演大本戏的需要,又增加了老生、花脸等行当,成为“半班”,并组成职业性的长年班社,至道光年间(1821-1850)已成为上饶一带广泛流行的戏曲剧种。赣东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有大戏和小戏两类。来自黄梅采茶戏的小戏有《过界岭》、《金莲送茶》、《讨学钱》、《子才打赌》、《双劝夫》、《小反情》、《蓝桥会》、《采桑》、《二妹思春》等。“半班”时期的大戏有《李仕休妻》、《桃妹反情》等。另有移植黄梅采茶戏剧目《乌金记》、《拷打红梅》、《菜刀记》、《白扇记》、《卖花记》、《白宝记》、《金钗记》、《绣鞋记》、《磨难记》、《破镜记》、《鹦哥记》、《山伯访友》、《卖水记》、《赶子图》、《毛洪记》等。赣东采茶戏的唱腔,可分为“三角小调”和“湖广调”两大类。“湖广调”,是大戏的主要腔调,属板腔体,系吸收湖北黄梅采茶戏的七板、火攻等发展而成。
瑞河采茶戏 起源于瑞州(治今江西高安)韵茶灯戏,流行于高安、奉新、上高、宜春、新余一带。因其伴奏不用丝弦乐器,只用锣鼓,故又名“瑞河锣鼓戏”。乾隆年间(1736-1795),受湖北黄梅采茶戏的影响,出现了一种由生、旦、丑演出的“三角班”,因专演小戏,唱腔全是民歌小曲,干唱只用锣鼓伴奏,故又称“锣鼓班”。嘉庆年间(1796-1820),吉水一带采茶戏流传到高安,唱腔由原来的[锄棉花草]小调发展为余家调和老本调,逐步向板腔体过渡,这是锣鼓戏的“半班”阶段。
楚剧 流行于黄陂、孝感一带。原名“黄孝花鼓”,又名“西路花鼓”,早年俗称“哦呵腔”,1926年改今称。楚剧与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渊源相近。从唱腔看,主腔结构都是起板——上板——落板,演唱形式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均属打锣腔系。从早期剧目看,《喻老四》、《张德和》、《胡彦昌辞店》、《逃水荒》、《告经承》、《告提霸》、《李广大》等都是共有的,而这些剧目中的主要人物,如喻老四、张德和等,均为黄梅、广济、圻水一带的人。由此可见,楚剧是由鄂东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的语言、音乐相结合而成的剧种。
文曲戏 形成于黄梅县,因在曲艺“凋儿”基础上发展形成,故称“调儿戏”。1956年改今称。曲艺“调儿”流行于湖北的黄梅、广济及赣东北、皖西南一带。广济、黄梅称为调儿、曲子,九江称为文词、清音,安徽宿松一带称为文南词(农村中也有称为儿,腔的)。唱小曲,曲拥有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以及各种曲牌小调,演唱形式是一琴一板,一男一女(或二女,多为男扮),男的操琴,女的拍板演唱。1923年前后,黄梅艺人聂炎保、王元林、闵金保等先后组班,学习汉剧的分行和表演,吸收汉剧的击乐,配上锣鼓,登台演出,调儿戏从此正式诞生。之后,黄梅的班子外出到广济、蕲春,以及江西的瑞昌、都昌、景德镇,安徽的宿松,四川的华阳(今并入双流县)等地演出并教场传艺,使调儿戏在这些地方广为流传,专业和半专业班社纷纷成立。至1935年,仅黄梅湖区就有半职业性的戏班二十二个。
最后再说几句话。
人不能代表材料说话,材料自己会说话,这是基本常识。历史事实、艺术规律和基本原理就摆在那里。安徽黄梅戏不是地理孤岛自身的发展,是艺术流动的结果,只是地方化的发展和视野,造成了个别人的狭隘思维,他们其实很可怜。因为这种处心积虑、上蹿下跳、胡搅蛮缠是徒劳的,说难听点就是公开的丢人现眼而已——不管是谁。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不过是污染信息而不具有澄清事实的价值!
有人要搞黄梅戏起源的调研,我听到这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可笑:既然相信调研那上世纪持续那么长时间的调研结论,早已成为学界定论也符合基本逻辑。我也给出这个调研,大家都能看得到,公道也自在人心。
那就让我们坐等这一次调研的结果!今天,某些人在其地域能量势力推动下,歪曲历史,明天,另一个地区也会有具备能量势力的人再颠倒结论,就这样烙大饼吗?什么调研结果已经不重要,要有身后意识那就是自有后来人,会对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更何况在当下就不会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甚至出现了正义公道的“皖奸”——这个词语的出台,是“皖”的耻辱,而是被辱为“奸”者水平、能力、风骨和情怀及其担当的证明!
来源:众嗨娱乐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