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狂的中专生:他一开口,炸翻全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19:00 1

摘要: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脱口秀演员小奇就是一名中专生。

编者按:

自从中考实行“五五分流”政策以来,很多家长陷入焦虑和恐慌:

生怕孩子中考一失手,就与高中失之交臂。

似乎在很多人眼里,孩子只有成绩好、上高中,未来才有出路。

其实不然。

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脱口秀演员小奇就是一名中专生。

作为一名新人选手,他凭借一系列幽默风趣的段子和活灵活现的表演,一路冲进了总决赛。

在舞台上,他讲述中专生和学历焦虑的段子,拿到了297的高分(满分300)。

他说,他曾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自卑。

直到一个HR告诉他,不要他不是因为他愚蠢,而是因为他身上没有学生气,面对公司的加班规定容易当刺头。

那一刻他突然释怀了——

“资本选其他人,是因为其他人顺从;资本不选我,是因为我太强大了,对方怕我!”

他还说,现在大众普遍感到学历焦虑,但他却没有太感受过应试教育的压抑。

全国有40%的人都是中专生,但被忽略掉了,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不叫中专生,叫「师傅」。

透过小奇的分享与呈现,我们或许能看到,那些与高中失之交臂的孩子们,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作者 | 天雅

小奇是一个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成长于一个“稍有不慎,就会堕落”的破碎家庭。

他有一个极不靠谱的爸爸——

妈妈怀孕时,爸爸就已经夜不归宿,在外面有人了。

小奇出生后,爸爸不给抚养费,妈妈只能租房坐月子,和姥姥一起带孩子。

小奇3岁时父母离异,爸爸带着他一边卖西瓜一边卖色情光碟。

当时家里只有一个房间,冬天非常冷,爸爸在房间里验片,将年幼的小奇赶到门外。

小奇在外面哐哐砸门,嚷着要进去,于是那些光碟就成了他的“早教电影”。

后来小奇学会了在学校开黄腔,他不知道那是不好的事情,还当作乐事跟人分享,同学都觉得他很恶心。

再后来,爸爸嫌小奇多动、不好带,耽误自己玩乐,便把7岁的小奇送到封闭式武校学武术。

对于天生好动的小奇来说,武校里高强度的训练生活,其实挺快乐的。

可没想到2年后,武校爆出了一个恶劣事件——

一位教练因强奸、猥亵多名未成年女学生,被判死刑,导致武校倒闭了。

这件事对小奇的影响很大,令他意识到像老师这样的权威角色,也是不靠谱的。

心理学层面来讲,这是一个充满创伤的童年。

小奇作为一个孩子时,他不是在父母的爱与保护中度过,而是在冷漠、背叛、贫穷和混乱中挣扎求生。

他的爸爸作为一个成年人,本应是孩子的依靠,却成了他最大的伤害源——

不仅没有履行父亲的责任,反而把他带入了一个充满污秽与混乱的世界。

那些“早教电影”不是教育,而是对一个孩子的异化,让他过早地接触了不该接触的东西。

他在学校开黄腔,并不是他本性有问题,而是他内心深处的创伤在寻求表达:

他的世界里充满了混乱和无序;

他没有机会去理解什么是界限,什么是尊重,

只能用玩笑、挑衅来掩饰内心的恐惧和孤独。

后来他被送到武校,本以为能有一个新的开始,结果又遭遇了另一个权威人物的背叛。

这无疑在他心中埋下更沉重的创伤,加剧他对世界的不信任感,令他的内心更加孤独、无助。

不幸中的万幸是,小奇有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奶奶。

奶奶年轻时开过10年锅炉厂,做过10年服装店;

年老时发现儿子(小奇的爸爸)不争气,她又“咔咔”干销售,60岁还打扮庄重地去谈业务,一辈子没有闲过。

武校倒闭后,奶奶将小奇接了回来,将其从9岁养到了14岁。

一开始小奇既没有礼貌也招人烦,妥妥一个街头的黄毛混混。

后来奶奶花了很大功夫去纠正他的性格品行,教会他待人接物,帮助他融入社会。

比如奶奶会告诉他是非对错,教育他做人要刻苦勤俭,出门在外要尊重别人,说话时要有礼貌;

除此之外,奶奶还会教他怎么照顾自己的生活,怎么将自己收拾干净。

甚至奶奶还抓过小奇的学习,陪小奇写作业。

但无奈奶奶自己也是小学毕业,知识储备有限,加上岁数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小奇的记忆里,奶奶一直租房子住。

但她却用退休金一笔一笔攒出了10万块钱,买了一套房子留给小奇。

小奇说:“如果不是奶奶,我到现在还只是个小混混。”

从某种意义来讲——

奶奶的存在,很大程度弥补了小奇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与缺憾,改变了他的生命轨迹。

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小奇,用她的坚韧和爱,一点点修补小奇破碎的心灵。

她虽不是教育专家,但她用自己的生命经验,教会了小奇基本的做人道理,帮助他建立起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她用退休金为小奇攒下一套房子,这既是物质上的给予,也是情感上的承诺:

她希望小奇有一个安定的未来。

而小奇能够被奶奶一点点改变,说明他内心仍然渴望被爱、被理解和被接纳。

他的问题并不是他本身的问题,而是他所处的环境和他所经历的创伤造成的。

小奇的成长经历,让我想到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创伤的传递与修复。

他的父母没有给他足够的爱和稳定,但奶奶的存在,却像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这种“替代性养育”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帮助一个迷途中的孩子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和方向。

14岁后小奇去读中专,奶奶身体不好,他又回到妈妈那里。

这样一种四处辗转的生活,推着他必须不断摸索新环境的规则,然后迅速融入。

有时候他会想,自己是不是多余的那个,游走在家庭成员之间,成为大伙的“累赘”。

但很快他就明白,家人们生活得都不容易,自己要懂事,不能给人添加负担。

于是跟随做销售的奶奶时,他就站在展台上帮着奶奶宣传产品;

后来跟随开理发店的妈妈时,他就帮忙招呼客人、给客人洗头。

“生活在这样一个高强度磨练的环境——

一个小孩如果没有足够能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方式,一定会被忽视。

但我特别想被看见,也特别渴望被夸奖和认可。”

上中专对小奇而言,不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而是一个教育的结果。

一方面在于——

老师虽然认真在教,但几乎没一个学生是认真在学,大家都忙着谈恋爱、玩游戏、逃课做兼职;

另一方面在于——

他不仅患有ADHD,无法安静地坐下来上课,同时他还患有阅读障碍,看着字都会读错好几次。

而这也意味着,他不是一个能够专注于学习、深耕于文化知识领域的人才。

相比之下,中专对小奇而言,更像是一个喜剧训练场。

因为他年龄小,没有突出技能,只能靠搞笑在人群中获得一些喜爱和地位。

“在中专,假如大家觉得你这个人有意思,所有人都愿意跟你玩。”

他有时候会认真听课,但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顺着老师的话“接梗”,把同学逗笑。

小奇说,他在中专没有学习焦虑,但有“幽默焦虑”。

“如果不听课,接话就排不上队,接不过别的同学。”

过去在学校上课,小奇由于多动本能,上课爱“接话”,被老师视为破坏课堂纪律的“坏孩子”;

如今在脱口秀舞台,他的多动构成了活灵活现的表演风格,他的幽默则成为了一项了不起的技能。

这也真切验证了一句话:

很多时候,一个孩子的天赋是以“缺点”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包容Ta的与众不同,让Ta将“缺点”转化成天赋。

事实上,脱口秀给小奇带来的——

不仅仅是一个发挥才华、展示幽默的舞台,同时也是一个复盘过去、重塑自我的机会。

因为在讲脱口秀时,他的素材都来源于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他需要不断回忆过去,挖掘情绪,梳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我?

他需要跟观众解释清楚,为什么他会用这个奇怪的角度去想问题。

于是不可避免地,他会想起那个极不靠谱的爸爸。

在他的记忆里,爸爸总是不断做生意搞投资,却又不断失败,将钱亏空。

后来爸爸离家了——

离家时爸爸说只出差七天,结果整整14年再没回来,甚至还在四川定居,有了新家。

中专毕业以后,小奇去妈妈的理发店干活。

那段时间他非常憎恨爸爸,同时又对爸爸突然离家的行为充满不解。

为了寻找一个答案,他去四川跟爸爸相处了一个月,确认了爸爸就是一个彻头彻尾不靠谱的人。

最近这两年,小奇通过持续的回忆、思考与剖析,逐渐理解了:

爸爸身上那些成年男性的劣根性,其实也包含着上一辈的创伤,

因为爷爷就是一个没念过书、性格极度“超雄(暴躁好斗,随时随地可能发疯)”的人。

或许爸爸离家这么多年不回来,也是在逃离一些原生家庭的东西。

但理解归理解,他依然无法原谅爸爸及其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

同时令他感到非常恐怖的是——

在某些瞬间,他会突然意识到,自己跟爸爸很像。

比如跟女朋友相处时,他有时会忽略掉对方作为女性的顾虑;

又比如他的每一份工作都做不长久,成年后选择了远离家乡。

当意识到这些以后,他开始有意识地对抗和克服跟爸爸相像的部分:

学习跟女孩相处时如何尊重和换位思考,坚持做好一份工作,每年必须回家。

通过脱口秀将过去的痛苦当笑话一下讲出来,对小奇而言,是一种消解。

“写我爸的段子,持续修改加工,时间久了,我原本的情绪也被慢慢冲掉;

毕竟痛苦这东西不能跟我一辈子,情绪会过期,段子的寿命也会走到尽头。”

有一次演出,小奇讲到自己的中专生活。

有观众在网上吐槽他讲的内容低俗:“听感不舒服”。

这个评论让小奇惦记了很久,两个月后,他坦诚地在评论区回复对方:

“给你带来了不好的心情,我很不好意思。你所说的低俗的东西,这都是我的真实生活。”

小奇和对方解释了很久,以至于吐槽他的观众开始反过来安慰他:“你也别因为一句恶评太内耗了”。

小奇说,他从未觉得中专的同学们奇怪。

他观察过班级里的同学,36个人,各有各的不幸,大家都是在艰难、多变的环境中长大的。

在段子里,他曾这样描述中专生:

我们中专的人太可爱了,我们是心态最好的一拨人。

因为上中专就意味着你从小经历批评、谩骂、侮辱,但是你仍然不往心里去。

小时候老师经常对我说:“你这样长大后能干啥?门口大树都比你强。”

很多人听到这个话,第二天老老实实看书,只有我,开开心心去砍树。

现如今,他成了中专那拨同学里混得最好的一个。

他一直觉得是脱口秀救了他。

“如果没有脱口秀,我混得差一点儿就是‘gai溜子’,好一点儿在做修图、做设计、拍短视频,一个月收入四五千是上限。”

然而在我看来,不是脱口秀救了他,而是脱口秀遇见了他。

一个包罗众生相的脱口秀舞台,遇到一个天生好动爱表演的幽默风趣之人,自然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从某种意义来讲——

小奇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无数在破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但他没有被环境的冷漠所吞噬,而是选择了用幽默对抗荒诞,用表演表达真实。

这种态度,不是麻木,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接纳。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中专生活”的角落。

它可能是学历的高低,也可能是那些被误解、被贬低、被忽视的生命体验。

但请记住:

真正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不是学历高低或外界评价,

而是Ta是否愿意看见自己,接纳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当一个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环境产生共鸣时,Ta的生命轨迹自然会发生转变。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发布:武志红。

文章部分素材来源:

1、《谷雨实验室》| 小奇:我没被糟糕生活摧毁,还写出了人生最好的段子;

2、《凤凰网》| 学历最低的脱口秀黑马:别瞧不起我们中专生;

3、《Vista看天下》| 一名中专生,治好了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焦虑;

来源:武志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