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23岁女子突发心律失常,医生叹息:吃艾司唑仑,避开3个误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2 18:18 1

摘要:顾婉莹,23岁,武汉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研究生。她经营着一个个人短视频账号,主打“学术吐槽与校园恶搞”,粉丝十几万。为了赶热点,她几乎昼夜颠倒——白天剪视频、写脚本,晚上录制拍摄。她的创作灵感往往出现在深夜,于是她常点亮宿舍的补光灯,一边喝功能饮料一边对镜排练

顾婉莹,23岁,武汉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研究生。她经营着一个个人短视频账号,主打“学术吐槽与校园恶搞”,粉丝十几万。为了赶热点,她几乎昼夜颠倒——白天剪视频、写脚本,晚上录制拍摄。她的创作灵感往往出现在深夜,于是她常点亮宿舍的补光灯,一边喝功能饮料一边对镜排练。她喜欢把片子反复调色、加字幕到凌晨四点,再靠几小时碎觉撑过白天的课。她不断刷新评论区、监测播放数据,连吃饭都盯着手机屏幕。她嘴上说“流量是命”,实际早已被算法和节奏绑住,睡觉反而成了最奢侈的事。

2018年晚11点半,顾婉莹结束一天的剪辑,洗漱后躺在床上,闭上眼,却发现脑子里依然在回放刚才的视频画面。耳边像残留着背景音,连静止的空气都带着节奏。她翻了个身,意识还在想着下一条视频的脚本,眼皮却始终沉不下去。过了半个小时,她起身拿起手机,看时间、又刷评论,屏幕的亮光映得眼睛发酸。她关掉灯再试着入睡,手指却不由自主地摸向床边的键盘。她逼自己闭上眼,脑子却像被一股无形的电流牵着,思绪一刻不停地翻滚。视频画面、评论内容、未完成的脚本在脑海里乱作一团,像有人在里面放快进。每一次想让思维停下,反而更清醒。她又爬起来去喝水,回来躺下继续干瞪眼。时间一点点过去,屋外传来早起鸟叫,她才意识到自己整夜没睡。

第二天晚上9点,顾婉莹比平时早两个小时钻进被窝,终于在疲惫里睡着。睡梦正浅,顾婉莹忽然胸口一紧,像被什么从内部推了一下。她猛地睁开眼,呼吸急促,心跳在喉咙口乱撞。意识从梦境里被拽出,整个人像被从水底捞起,头晕、发热、神经彻底清醒。她伸手捂住心口,心跳还没平复,脑子里已经重新亮起,视频剪辑的画面一个接一个闪过。她翻开手机,时间不过凌晨三点。她喝了口水,重新躺下,强迫自己闭眼,却越想平静越清醒。呼吸变得浅而急,脑子像还在运转。

顾婉莹翻了个身,把枕头拍松,又重新躺下。她先是侧卧,手臂枕在头下,刚开始还能感到一点温热,可几分钟后血液像被堵住,手臂发胀发麻,从指尖一直蔓延到肩。皮肤下隐隐跳动,肌肉僵得像被绳子勒住,微微一动就有刺痛感,于是就换成仰卧。被子在身上太热,她掀开一点,又觉得冷,索性裹紧,仍不踏实。眼睛闭着,可思绪像开了灯。脑子里一会儿浮现剪辑软件的进度条,一会儿是视频的评论区。她努力不去想,却越想越乱。她翻动几次,枕头被压得发皱,背脊紧贴床面,肌肉像被拉得过度。那股僵硬从肩胛骨开始,一寸寸往下扩散,像有根细线在皮下慢慢收紧。她尝试数羊、想象黑暗,可越专注,脑子越亮。像有股力在推着她的意识向外漂,漂到半梦半醒的边缘,却始终落不下去。她睁眼看了眼窗外,天色仍暗,手表显示凌晨四点。

等再次睁眼,天已蒙亮,头皮发紧,眼皮沉得抬不起来。太阳穴一跳一跳,像被线绳勒着,眼球转动都带着钝痛。肩颈僵硬,连伸懒腰都牵出一阵酸麻,后背仿佛被压了一整夜。顾婉莹拖着沉重的身体走进教室,整个人像被掏空。黑眼圈像阴影一样挂在脸上,眼底的颜色深得发青,连粉底都遮不住。皮肤泛着不自然的苍白,嘴唇干裂起皮,唇角泛着淡白的纹。她刚打开笔记本,脑子就像被厚雾笼着,连老师的声音都变得模糊。笔尖在纸上划出几道弯曲的线,自己却看不清写了什么。她试着集中注意力,却总在两句话间走神,眼前的字母一会儿散开一会儿叠在一起。脖子发硬,背靠着椅背仍觉得不稳。到下课铃响时,她整个人已经发晕,脚下像踩在棉花上

她在上课途中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脚下虚浮,手里的水杯掉在地上摔碎。室友连忙扶住她,她却只勉强挤出一句“我没事”,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中午,顾婉莹自己去了校医院,医生看了她的眼圈和精神状态,询问后得知她的失眠症状已经比较严重了,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于是推荐她去大医院看看。顾婉莹挂了心理睡眠科的号入院当晚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数据显示入睡潜伏期达92分钟(正常值:≤30分钟),总睡眠时间不足3.8小时(正常值:≥7小时),睡眠效率42%(正常值:≥85%)。脑电记录显示浅睡期比例显著升高,占比78%(正常值:≤55%),快速眼动期减少至6%(正常值:20%~25%),夜间觉醒次数达14次(正常值:≤3次)。同时监测发现平均心率87次/分(正常值:60~80次/分),夜间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皮肤电导率偏高。医生初步判断为中枢性觉醒过度引起的睡眠障碍,需进一步检测激素水平。

顾婉莹接受生化与激素检查,血清皮质醇晨峰值为798nmol/L(正常值:140~690nmol/L),夜间下降不明显;促甲状腺激素(TSH)2.31mIU/L(正常值:0.38~4.34mIU/L);血清褪黑素清晨浓度为24pg/mL(正常值:50~200pg/mL),提示昼夜节律紊乱。血糖5.6mmol/L(正常值:3.9~6.1mmol/L),肝肾功能正常。脑电图复查仍显示睡眠周期结构破坏,无显著脑器质性异常。心理测评结果显示焦虑评分达72分(正常值:<50分),抑郁评分63分(正常值:<53分),均处于轻中度偏高范围。结合病史与实验室指标,最终确诊为原发性失眠症伴轻度焦虑状态。医生建议住院观察一周,并启动药物与行为干预。

治疗方案以稳定节律与改善睡眠结构为主,医生给予艾司唑仑片与盐酸曲唑酮联合治疗,用于缓解焦虑与调整睡眠周期。同时进行行为干预与心理疏导,帮助她重建睡眠信号。白天接受光照疗法,通过早晨自然光刺激恢复褪黑素分泌节律,下午进行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肌肉松弛与冥想练习。夜间严格限制电子设备使用,房间光线调暗,环境保持安静与恒温,避免刺激性气味。辅以音乐疗法与认知行为训练,逐步建立稳定的入睡条件反射,让身体重新学会“该睡”的信号反应。经过三日治疗,入睡时间缩短至45分钟,觉醒次数降至5次。医生在病程记录中注明“患者入睡延迟改善明显,但仍易早醒,建议继续巩固治疗”。

出院前,主治医生特意叮嘱:“你的生物钟已经紊乱,不是单靠药就能修好。回家后要在固定时间上床、起床,哪怕没睡好也不要赖床。睡前两小时不要接触手机或电脑屏幕,避免咖啡、奶茶、可乐等刺激饮品。饮食上保持清淡,晚餐不宜过饱。中午可以短暂休息,但不要午睡超过半小时。房间光线要柔和,空气流通,床只用于睡觉,不做其他活动,尤其是玩手机。若连续三晚仍无法入睡,应及时复诊,切勿自行加量药物。要记得,失眠不是意志力的问题,而是身体节律的错位,恢复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顾婉莹点头时,眼里带着疲惫的亮光,像久违地看见了方向。

回家后,顾婉莹按医嘱调整作息。她每天晚上十点准时关灯,不再带手机上床。为了让身体提前进入放松状态,她会在睡前半小时泡脚、关掉电脑,坐在窗边做几组伸展。早晨七点起床后,拉开窗帘让阳光洒进屋内,用自然光唤醒身体的节律。她彻底戒掉咖啡和奶茶,用温牛奶和淡麦片代替。午休只在书桌上趴十五分钟,避免陷入深睡。晚饭后,她绕校园散步半小时,让心率自然下降,再回宿舍做十分钟深呼吸。她坚持写睡眠日记,记录入睡时间、觉醒次数和情绪波动。偶尔焦虑时,她听轻音乐或自然音代替刷视频,让思绪一点点静下来。最初几天仍旧清醒到凌晨,但焦虑感渐渐减少。两周后,她能在一小时内入睡,早晨醒来也不再头晕。

复查时,医生为顾婉莹再次做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入睡潜伏期降至32分钟(正常值:≤30分钟),总睡眠时间6.5小时(正常值:≥7小时),睡眠效率82%(正常值:≥85%)。褪黑素清晨浓度升至84pg/mL(正常值:50~200pg/mL),皮质醇夜间值降至286nmol/L(正常值:85~460nmol/L)。脑电图显示浅睡期减少,深睡期比例恢复正常。这意味着她的昼夜节律和神经兴奋状态已逐渐平衡,大脑能够重新进入自然的休息模式。顾婉莹听着报告轻轻笑了笑,觉得自己终于走出了那段无眠的黑夜。

2020年8月14日,教授正在讲解剪辑节奏与影像结构,顾婉莹盯着屏幕边做笔记,胸口却慢慢生出一股闷胀。那种压迫感从胸骨中间升起,像被一只手稳稳按着。她能感觉到心跳顶在喉咙口,连脉搏都乱了拍。她抬头想深吸一口气,却发现胸腔像被塞满空气,吸不进也吐不出。胸前发热、发紧,空气似乎进不到肺底,衣领贴在皮肤上变得沉重。她微微前倾,又觉得胸腔里像被塞进了一块硬物,胀得透不过气。旁边的同学小声问她是不是不舒服,顾婉莹摇了摇头,正要说“没事”,那股闷意却顺着锁骨往上爬。颈根部开始发紧,像有根绳子慢慢勒住。喉咙越来越窄,声音也变得沙哑,连吐气都费力。

她借书本的遮挡微微揉了揉胸口,缓解胸闷,却发现刚才的疼痛似乎顺着头皮往上爬,起初只是钝痛,像被一层薄膜包着,随后变得沉重刺痛,从太阳穴直钻进脑后。她用手按压额头,感觉头皮发烫,后脑勺像被人用力攥着,隐隐有搏动感,每一下都伴着沉闷的钝痛。皮肤下的神经一阵阵跳,连头发根都在发紧。教授的声音在耳边变得模糊,她强撑着低头抄笔记,可字一行行重叠。她捂住一边轻轻抬头,疼痛顺着颈后扩散到两侧太阳穴,像有针在皮下轻刺。她极力把脖子伸直想看清黑板,颈后的肌肉却像被瞬间拉紧,僵硬得发疼。微微一转头,就像扯到了筋,颈侧传来钝麻和灼痛。

没等顾婉莹有下一步反应,眼前的黑板开始变形,字迹像被水冲散般模糊。她试图眨眼让焦点聚回来,却发现视线越来越窄,只剩下中央一小圈亮光。耳边的声音在远去,像被棉花塞住,教授的讲课声、翻书声都成了模糊的嗡鸣。她的手从桌面滑落,笔“啪”地掉在地上。心跳在胸口重重撞击,随后骤然变得无力,她的头轻轻后仰,整个人瘫在椅背上。瞳孔缓缓放大,眼神逐渐失焦,脸色迅速褪去血色,唇边泛出青白的痕。旁边的同学伸手去扶,却发现顾婉莹的身体冰凉。那种冷透皮肤的温度不像受惊后的凉汗,而是从内部散出的寒意。教授立刻拨打120,几名学生帮忙将她平放在地上,松开领口。有人试着掐人中,有人不停喊她的名字。顾婉莹的头轻轻偏向一侧,呼吸声越来越弱。

顾婉莹被送至急诊时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监测数据显示:体温36.4℃(正常36.0~37.0℃),心率42次/分(正常60~100次/分),血压78/45mmHg(正常90~140/60~90mmHg),血氧饱和度仅为68%(正常≥95%)。动脉血气分析提示PaO₂ 45mmHg(正常80~100mmHg),PaCO₂ 65mmHg(正常35~45mmHg),pH值7.21(正常7.35~7.45),为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血清电解质中钾离子6.2mmol/L(正常3.5~5.5mmol/L),提示高钾血症。脑电图显示弥漫性慢波,提示中枢功能抑制。综合分析考虑为“重度睡眠剥夺伴中枢性呼吸抑制与代谢紊乱”,需立即实施呼吸支持及心电监护。

医生迅速为顾婉莹建立静脉通路,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随后行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监护仪上心率依旧缓慢,SpO₂短暂升至82%,但血压持续下降。医师指令推注多巴胺维持血压,同时静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护士按压胸骨,节奏稳定,医生配合人工呼吸。片刻后监护仪发出警报,心电波形出现短暂室性心动过速,随即转为心律不齐。医师立即给予肾上腺素静推并持续心外按压,患者胸廓剧烈起伏,额头的冷汗沿着发梢滴落,但心率仍未恢复正常节律。

抢救进入第25分钟,心电波形转为细小波动,心跳几乎消失。主治医生下令继续按压、追加肾上腺素,并同步除颤两次,电击后波形一度恢复,但随即平直。氧饱和度降至4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医生再次检查呼吸与脉搏,确认已无自主循环。抢救时间持续至23时48分,最终宣布临床死亡。病历记录结论为:“失眠相关中枢性呼吸衰竭并发电解质紊乱,抢救无效死亡。”室内只剩仪器的余音与纸张摩擦声,灯光照在她静止的脸上,苍白而安静。

母亲坐在走廊的长椅上,双手死死抓着衣角,泣不成声:“她只是睡不着而已,怎么会这样?医生不是说情况在好转吗?怎么就……怎么就没了!” 父亲靠在墙边,眼神空洞,声音沙哑:“她还和我说,今天晚上想早点睡。她才二十三岁,怎么会突然呼吸都没了?” 两人语无伦次地重复着这些话,仿佛要从医生的表情里找到一个解释。医生沉默地听着,低下头,指尖微微颤抖。他知道,这个“为什么”不是一句“抢救无效”就能交代的。走廊的灯光昏黄,墙上的钟每跳一次,都像在提醒他错过了什么。

医生坐在办公室里反复翻阅顾婉莹的病例,他先从生活习惯入手,再次拨通父母的电话了解情况。母亲哽咽着回答:“她作息挺规律的,住校的时候也按时吃饭睡觉,从没提过哪里不舒服。” 医生继续追问:“有没有熬夜、过度用药、喝咖啡或能量饮料?对方摇头,说她一直很自律。记录上写着:“作息规律,饮食清淡,无熬夜、无成瘾史。” 他划掉“生活不规律”这一项,靠在椅背上,目光停在那几行字上。这样的生活状态,不该与呼吸衰竭有任何关系。他轻叹一声,心底那股不安愈发清晰。

医生继续追问饮食与休息的细节,母亲说:“她吃得很简单,三餐规律,晚饭从不过量。就是偶尔工作忙,会在床上看电脑到十一点,但很快就睡了。” 医生又问:“有没有服用保健品、褪黑素、安神类饮品?” 母亲沉默片刻后摇头:“她怕依赖药物,从没敢乱吃。” 记录上写着:“饮食规律,无药物或保健品摄入。” 实验室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肝肾功能、代谢指标均正常。医生盯着那一排“正常”,心里反倒更乱。每一个数字都整齐得近乎冷漠,没有任何异常,却恰恰像是在掩盖着什么。

他转而查看精神与心理方面的记录,顾婉莹心理测评显示:焦虑指数为45(正常0~50),抑郁评分为12(正常0~20),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医护交班记录中也注明“患者情绪平稳,交流正常,无明显焦虑表现”。医生调出住院监控影像,看到顾婉莹在病区内作息规律,早晨散步、午后读书、晚上按时就餐,生活节奏井然。护士每日测量血压与心率波动均在正常范围,未发现明显的情绪起伏。心理咨询师的回访记录也显示她沟通清晰,对治疗配合度高。医师曾建议服用轻度镇静药,她婉拒,表示希望通过规律作息自然改善睡眠。综合评估各项数据,未发现精神或心理异常,他在病历备注栏写下“心理稳定,情绪平衡”,随后签名确认。

他将注意力放在药物与实验室结果上,顾婉莹的药物清单仅包括艾司唑仑、盐酸曲唑酮与少量维生素补充剂。剂量均为标准范围,使用周期符合规范。药代动力学监测显示血药浓度正常,无蓄积迹象。医生联系药剂师核查药品批次,确认无异常。她的血气、离子、肝肾指标也在标准波动范围内,连复查时的心电图都干净得近乎教科书式的平稳。医生盯着那一条条规律的曲线,脑中却空白一片。没有错误、没有诱因、没有异常——一切都太整齐,整齐得像是被人抹去了真正的起点。

那天傍晚,他将病例打印出来,厚厚一叠放在桌上,盯着封面上那个年轻的名字。思索许久,他终于拿起电话,拨通了主任的办公室。电话那头的声音低沉而克制:“把资料带上,今晚我在会议室等你。” 他推开门时,主任正看着窗外,神情凝重。医生详细汇报了病例经过与所有排查结果。主任静静听完,只问了一句:“她最近是否独处时间较多?” 医生回答:“几乎整天在电脑前,拍视频、剪片子。” 主任轻叹:“生活规律不代表身心平衡,继续查,别放过任何细节。

主任随后亲自查阅她的心理记录与视频素材,电脑桌上散落的笔记整齐排列,文件夹命名有序,每一份作业都按时间递交,没有拖延。主任眉头微蹙,他的视线缓缓移向桌角的U盘,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主任取出U盘,插入电脑,屏幕亮起的是顾婉莹拍摄的一段vlog视频,内容主要是她平时一天的生活和行为。主任反复播放她服药前后的那一段,指尖停在暂停键上,眉头越皱越深。

主任摇头叹息着:“艾司唑仑在临床使用上,确实是治疗失眠症的基础药物,成分明确、效果可靠,只要坚持规律服用,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可以说是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无论是哪一种药物,都有它必须注意的细节与禁忌!顾婉莹正是因为在服用艾司唑仑的过程中忽略了其中3个关键点,才会让病情在看似稳定的情况下突然恶化,最终走向不可挽回的结果。即便她没有停药,也没有随意增减剂量,甚至在复查时指标一度平稳,但就因为忽略了这3个细节,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结局!真的要引起重视啊!”

顾婉莹习惯把艾司唑仑片掰成小块服用,认为这样能“减轻药性”。但艾司唑仑的药片经过精密压制,内部含有控制释放层与均衡的包衣结构,掰开会破坏其溶出速度的设计。被掰开的药块中,有的部分迅速在胃液中崩解,使血药浓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另一些药块则因表面吸潮延缓崩解,导致药效释放时间错乱。顾婉莹在服药后的头两个小时内,脑电监测出现呼吸波动不稳定的片段,说明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信号的间歇干扰。药效峰值的不均衡,会让神经中枢在“抑制”和“觉醒”之间频繁切换,呼吸中枢的节律也随之被打乱。这种不稳定的药理节奏,就像不断被重置的开关,短暂的抑制可能迅速转向过度反应。

顾婉莹在复查的监测中,呼吸暂停的片段与血氧波动几乎重合,正是药物浓度峰值不稳定的结果。血药浓度的突然上升会让脑干的呼吸驱动信号短暂关闭,而在药效下滑时,中枢又被强行唤醒。反复出现的这种循环会让神经系统疲惫,呼吸中枢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尤其在长时间睡眠剥夺后,身体代谢能力降低,药物的清除速度明显减慢。顾婉莹当晚服药后仍在电脑前处理视频素材,眼部暴露在强光中,褪黑素分泌受抑制,使艾司唑仑的药效延迟与代谢混乱同时发生。掰药的细节被忽略,却成为中枢系统长期受压的起点,也是那场突发呼吸抑制的隐性前奏。

顾婉莹常在服药后饮用温牛奶助眠,认为这样能让药物“温和地起效”。然而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离子和乳蛋白,进入胃部后会与艾司唑仑形成络合物,导致部分药物在胃中滞留,吸收效率下降。药效的延迟让顾婉莹误以为药量不足,她在困意未到时又补服了一次。两次服药间隔不到四小时,导致血药浓度在夜间形成“双峰曲线”。第二个峰值往往出现在凌晨三至四点——这是人体呼吸频率最低、氧气储备最少的时段。此时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被放大,呼吸驱动明显减弱。顾婉莹的动脉血气PaCO₂升高,正反映出这种缓慢却致命的过程。

在顾婉莹的病例复盘中,监测曲线显示她在凌晨两点后心率减慢、血氧下降,这与药物的第二吸收峰值几乎吻合。长期如此,身体对药效产生耐受,大脑却仍在夜间接受叠加的抑制信号。呼吸肌的反射阈值降低,使她在浅睡期更容易出现中枢性停顿。白天的轻微头晕与胸口压迫感,正是夜间低氧累积的表现。牛奶助眠的行为本意良好,却无意中改变了药物的代谢节奏。艾司唑仑的峰值延迟与深睡期的代谢低谷重叠,形成了一种“错峰抑制”的危险状态。顾婉莹在服药后的每一个夜晚,都在这种看似温和的搭配中,一点点削弱身体的呼吸耐受。

顾婉莹服药后常立即平躺休息,认为那样能让药物更快起效。事实上,艾司唑仑需通过胃肠吸收并经肝脏代谢。平躺会让药片滞留在食管下端,局部溶解后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短暂的心率减慢与胸闷。顾婉莹多次在服药后出现轻微的喉部紧缩,却以为是焦虑反应。长时间的机械性刺激让迷走反射阈值下降,当她处于疲劳或血氧偏低的状态时,这种反射可能被放大,引起呼吸驱动暂时抑制。课堂上出现的胸闷、颈根发紧,正是这种生理反射的积累效应显现。药物抑制与神经反射叠加,使她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陷入危险。

顾婉莹在抢救前的几天,身体已经表现出轻微的呼吸调节障碍,但未被察觉。她在宿舍服药后习惯立刻平躺玩手机,这种姿势让药片更容易附着在食管壁上。反复发生的微小刺激,使她的迷走神经长期处于过敏状态。每当艾司唑仑进入血液后加强抑制时,这种反射就被触发——心率下降、呼吸浅慢、气流不足。若此时缺乏外部刺激唤醒,呼吸抑制可能在几分钟内完全接管中枢系统。顾婉莹的病程曲线显示,在失事前两小时,她的呼吸波幅已经呈明显下降趋势。看似平常的姿势,成为压垮神经系统平衡的最后一步。

内容资料来源:

[1]边哲,王惠,高珺,等. 调神醒脑针刺联合艾司唑仑对老年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5,45(17):4194-4198.DOI:CNKI:SUN:ZLXZ.0.2025-17-027.

[2]陈建武,朱高源,黄旭东,等. 安神贴穴位贴敷联合艾司唑仑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症57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5,32(05):881-883.DOI:CNKI:SUN:TJYY.0.2025-05-046.

[3]李佳维,包艺运. 宁心舒眠香包联合艾司唑仑治疗心肾不交型轻中度失眠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5,41(20):76-78.DOI:CNKI:SUN:XCYS.0.2025-20-026.

(《武大23岁女子心脏骤停走了,医生叹息:吃艾司唑仑,要避开这3个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