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趾压板超慢跑月瘦20斤”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让这款看似普通的健身工具一度成为养生圈“顶流”。然而,上海网友薛女士的一则经历却给热潮中的人们浇了一盆冷水——她跟风踩趾压板时,脚底突然喷射出血,最终紧急送医。一边是“瘦身助眠”的神奇宣传,一边是意外受伤
趾压板上超慢跑
是养生还是伤身?
近期,“趾压板超慢跑月瘦20斤”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让这款看似普通的健身工具一度成为养生圈“顶流”。然而,上海网友薛女士的一则经历却给热潮中的人们浇了一盆冷水——她跟风踩趾压板时,脚底突然喷射出血,最终紧急送医。一边是“瘦身助眠”的神奇宣传,一边是意外受伤的真实案例,网红趾压板究竟是养生良方,还是暗藏风险的“雷区”?
跟风踩压致喷血:
盲目跟风的代价
薛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据她回忆,起初是被网络上“通血管”“改善睡眠”等宣传吸引,便尝试跟着视频练习踩趾压板。刚开始的15分钟里,脚底疼痛逐渐加剧,但她受“痛则不通”的说法影响,选择咬牙坚持。直至20分钟时,双脚底板已出现大面积血泡,且伴随血液喷射而出,她才紧急就医。经医生处理,血泡内的瘀血被挤出后需待其自然结痂,如今薛女士只能拄着拐杖用脚尖行走。
薛女士的经历揭开了趾压板热潮下的隐患。记者在社交平台检索发现,关于趾压板的“神奇功效”宣传随处可见:有人晒出“月瘦20斤”的减重成绩单,有人称其为“助眠解压神器”,甚至有明星在短视频中亲身示范,进一步放大了其“养生光环”。但光鲜宣传的背后,更多人却陷入了跟风误区。
大众体验两极:
跟风易踩坑,理性声音渐起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曾跟风购买趾压板,但实际体验与宣传效果相去甚远,甚至引发不适。运动爱好者杜女士认为,薛女士的遭遇源于对广告效果的盲目信任,“很多人缺乏基础常识,一味追求所谓的‘神奇效果’,选择了极端的使用方式,这本身就存在风险”。
运动爱好者尚女士则直指部分宣传的误导性:“市面上有些关于趾压板的功效宣传本质是伪科学,大家不能道听途说,应该通过专业途径获取信息,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判断。”
对于实际使用效果,大家看法也颇为一致。运动爱好者钟先生坦言:“偶尔适当踩一踩或许有一定感觉,但频繁使用并无明显效果,没必要过度依赖。”许女士和孙先生则分享了自己的避坑经验:“现在的硅胶材质相对温和,穿袜子使用能起到保护作用”“使用时幅度不要太大,但即便如此,也没感受到宣传中的养生效果”。
专家解读:
误区要规避,这些人群需慎行
“趾压板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但盲目使用确实容易引发健康风险。”首都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史衍明确表示,趾压板的使用有严格的讲究,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更不能盲目跟风硬撑。结合实际使用场景,他梳理了核心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
材质选择:
软质优先,拒绝“尖锐刺激”
史衍指出,材质选择是保障安全的首要前提。建议优先选用硅胶等质地稍软的材质,这类材质对身体的刺激性适中,更符合运动健康需求。若盲目追求硬度和尖锐度,选择PVC或塑料材质的趾压板,会大幅增加足底皮肤损伤、筋膜拉伤的风险,薛女士的受伤与材质选择不当或有直接关联。
人群适配:
三类人群需格外谨慎
史衍强调,存在足跟跟腱炎、足底筋膜炎等足底疾病的人群,以及因慢性疾病引发足底病变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趾压板,否则可能加重炎症或诱发疼痛。此外,儿童和老年人的足底皮肤较脆弱,神经感知能力或反应能力相对较弱,使用时需在成人全程监督下进行,必要时配备辅助防护措施。
使用误区:
避开三要点,科学使用更安全
除了材质和人群适配问题,使用方法的误区是导致受伤的主要原因。史衍特别提醒,使用趾压板需避开以下三大误区:
其一,拒绝“以痛为效”。部分人认为“刺激越大、疼痛越烈,效果越好”,实则是错误认知。趾压板通过刺激足底筋膜反射性调节肌肉状态,过度刺激会导致肌肉持续收缩紧张,反而破坏正常的肌肉功能,增加损伤风险。
其二,严控使用时长。趾压板锻炼并非时间越长越好,一般建议每次5-10分钟即可。长时间踩压会影响足底血液循环,导致局部组织充血,进而引发血泡、水泡等问题。
其三,重视术后放松。很多人忽视使用后的足底护理,实则练后放松与锻炼本身同样重要。建议使用后通过足底按摩、被动拉伸等方式放松筋膜和肌肉,缓解局部紧张状态,减少不适反应。
从“瘦身神器”到“受伤元凶”,趾压板的争议本质是盲目跟风与科学使用的矛盾。事实上,无论是趾压板还是其他养生工具,其效果都因人而异,不存在“全民适用”的神奇功效。面对各类养生热潮,我们更需保持理性:不盲从“网红宣传”,不迷信“民间说法”,在使用前充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建议。毕竟,真正的养生从来不是跟风追热,而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适度适配。
来源:CETV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