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短剧《盛夏芬德拉》上线半个月播放量就破了30亿,主演刘萧旭、郭宇欣直接从默默无闻变成热搜常客。
2025年9月,短剧《盛夏芬德拉》上线半个月播放量就破了30亿,主演刘萧旭、郭宇欣直接从默默无闻变成热搜常客。
可谁能想到,两年前短剧演员日薪顶破天也就2万,现在超头部演员一天能拿4到6万。
这行业的变化速度,比短剧里的剧情反转还快。
短剧演员的片酬简直像坐过山车,完全看剧爆不爆。
新人刚入行,一天大概1000到3000块,熬到中腰部,能涨到5000到8000块,要是能成头部,日薪3万不是问题。
像《盛夏芬德拉》这种爆款的主演,日薪直接冲到4到6万。
资深从业者小金说这行“像坐火箭,掉下来也快”,要是后续没爆款撑着,片酬跌得比涨得还猛。
除了片酬,CP经济也是演员收入的大头。
徐艺真和孙樾2023年合作了20多次,成了“初代短剧CP顶流”,好多品牌定制短剧就爱找这种走红的CP,片酬能给到6到10万一天,整体预算甚至有60到100万。
不过这甜蜜背后也有负担,某厂牌从业者乔乔说,演员想换搭档,粉丝能闹翻天,狂热程度跟长剧顶流的CP粉没两样。
为了稳住这些能赚钱的演员,平台还会签“年框协议”。
有的平台约定固定片酬,就算剧爆了也不涨,有的按市场价来,但演员档期得优先给平台。
经纪公司分成也有讲究,平时一般是演员拿7成公司拿3成,可要是公司能推长剧或综艺资源,演员宁愿接受55分。
这也能理解,谁不想往更高的平台走呢?
本来想短剧演员入行门槛低,谁都能来试试,但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2023年前确实是“导演觉得你行你就行”,演员腾飞就说那时候表演空间被快节奏镜头挤得没多少,演技好也难展现。
可现在不一样了,行业有了隐形规则,演员粉丝数得达标,某平台甚至要求粉丝数不少于5000。
选角的时候,副导演扒演员粉丝数据比看剧本还认真。
有小红书网友爆料,“A演员红果50.6万粉、抖音234万,B演员红果2万、抖音36万,不用试戏,直接定A”。
投资方也认数据,选红果190万粉的柯淳,光粉丝转化的收益就能覆盖一半宣发成本,要是换个数据差的老戏骨,投资方扭头就走。
很显然,数据成了演员入行的硬通货。
这两年传统影视行业不太景气,好多长剧的中小演员也来短剧圈找机会。
唐人签的姚冠宇、欢娱影视签的王宇威,都是想先在短剧攒点人气。
不过也有长剧演员瞧不上短剧,之前有选角导演跟长剧演员报价,直接被痛骂一顿拉黑。
搞不清这些人是真觉得短剧掉价,还是没看清行业趋势。
几乎所有短剧演员都想往长剧和综艺转,柯淳算是转型比较成功的。
他之前短剧数据特别好,现在基本不接短剧了,主演的长剧《当星光坠入花海》在腾讯视频播着,芒果新剧《炽夏》8月也开机了,综艺资源也没落下。
但不是谁都有这运气,何花早年凭网络电影《灵魂摆渡》走红后转长剧,发展不顺想回网大,却发现已经没自己的位置了。
现在行业里平台、制片方和演员都在抢定价权。
平台想通过“保底+分账”把片酬稳住,红果和爱奇艺的演员计划就是这意思,制片方则在演员没爆前就签约。
星链无限签刘萧旭、听花岛签曾辉,都是为了避免演员爆火后片酬涨3到5倍。
头部演员也不傻,柯淳、王小亿干脆自己开工作室,剧本自己选,片酬自己定,柯淳2024年片酬就涨了4倍,还要求审核剧本的权利。
这行业虽然热闹,但问题也不少。
数据看得太重,演技反而被边缘化,有些主演以下的演员连台词都背不下来,面无表情就把戏演了。
而且剧情越来越像,角色生命力也短,演员的商业价值很容易昙花一现。
要想走得长久,还得平衡好流量和内容,演员也得在流量和演技之间找好定位。
短剧不是童话,更不是永久的避风港,只有踏实做事,才能在这行站稳脚跟。
来源:奇史怪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