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里程碑著作《社会学科学导论》首度完整引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18:02 1

摘要:这本出版于1921年的导论,是黄金时代芝加哥学派的教科书,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全美主要大学社会学系都在用它。而芝加哥学派(特别是其黄金时代,约1915-1935年)不仅是社会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更是塑造了整个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面貌。

让书香与您常伴

派克老师一生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成名之作是他那本巨大的《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引论》……我就把这本《引论》看做是我补课的入口门径……他所编的这本《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引论》即那本多年来在美国各大学中风行的社会学教科书……这本《引论》在20世纪的20年代起代表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的旗帜

他所说的《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引论》,就是我们今天要推荐的《社会学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美] R.E.帕克、[美]E.W.伯吉斯 著

叶涯剑、张汉娇 译

上海三联书店

这本出版于1921年的导论,是黄金时代芝加哥学派的教科书,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全美主要大学社会学系都在用它。而芝加哥学派(特别是其黄金时代,约1915-1935年)不仅是社会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更是塑造了整个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面貌

本书作者R.E.帕克1932年来华讲学,所影响的不仅有费孝通,还有瞿同祖等一批中国学生,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直接培养出吴景超、严景耀等中国早期社会学家。

可以说,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而是一部社会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中国社会学界和这本书也颇有渊源。但芝加哥学派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并不多,这次出版的《社会学科学导论》是中国学者首次完整引进这部著作。它也是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的第134本书。

本书的译者叶涯剑,为该中译本做了一篇长达万余字的中文版导读,对理解芝加哥学派和这本书的价值很有帮助。

中译本导读

教材里的芝加哥学派发展史

文/叶涯剑

芝加哥学派对中国社会学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国内对其著作的翻译引进却相当有限。

对于社会学人来说,芝加哥学派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个充分代表着美式社会学风格的学派曾经在20世纪前半期执掌美国社会学教学及研究之牛耳,至今也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学重镇。中国早期社会学也深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罗伯特·帕克(即本书作者之一R.E.帕克)1932年来华讲学,影响了包括费孝通、瞿同祖在内的一批中国学生,芝大社会学系还直接培养出吴景超、严景耀等中国早期社会学家。应该说,中国社会学界对芝加哥学派并不陌生。

不过就芝加哥学派的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来说,中文文本并不算多,迄今翻译引进的只有《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城市》等少数几种。中国的社会学学生对芝加哥学派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而不是专著,使得对该学派思想的认识难以深入,所以在这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而在芝加哥学派的诸多著作中,《社会学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具有特殊的地位,值得专门介绍。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部移民史经典》 [美]W.I.托马斯、 [波兰]F.兹纳涅茨基 著,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美]罗伯特·E.帕克 等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费孝通先生在晚年写的《补课札记》里多次提到《导论》一书(文中称为《引论》),如“派克老师一生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成名之作是他那本巨大的《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引论》”,“我就把这本《引论》看作是我补课的入口门径”,“他所编的这本《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引论》即那本多年来在美国各大学中风行的社会学教科书”,“这本《引论》在20世纪的20年代起代表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的旗帜”。费老还把《导论》和帕克主编的论文集《论城市》视为芝加哥学派的两本奠基性著作,可见对该书的重视。笔者认为,《导论》一书确实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值得后人仔细梳理与体会。

一本概论教材何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答案在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史中。

《导论》原书名为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由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学者罗伯特·帕克与欧内斯特·伯吉斯共同编著,出版于1921年。该书曾经是1920—1940年代全美主要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标准教科书,被称为“灰皮圣经”(因其当年的封面为灰色)。在社会学概论性教科书层出不穷的今天,人们可能会觉得奇怪,《导论》不过是一本概论教材,何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而答案就隐藏在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史中。

社会学界一般把奥古斯都·孔德1838年发明“社会学”一词视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由此开始,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晚期,社会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第一代社会学家群体(即后世所称的古典社会学家),包括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齐美尔、滕尼斯等社会学先驱,也有了相当规模的研究成果。但是并不能说此时的社会学已经在知识界拥有了稳固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一门学科要获得“学科”之名,除了学术界在这门学科上的投入与产出,更重要的是要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而社会承认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获得教育体系的接纳,尤其是能在高等教育中占得一席之地。因为现代大学是社会与科学的连接枢纽,现代科学知识的生产基本上是在高等教育体系里完成的,并通过初等和中等教育传播到社会上。当一门学科能在大学里设立专门的教研机构,开发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形成本学科以教员和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共同体时,这门学科也就真正具备了在社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它对社会的功能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不只是少数人小圈子里的知识游戏。而以上这些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科的建制化问题上来。

在热衷教育创新的校长哈珀推动下,芝加哥大学为延揽人才而“因人设岗”,率先创建了社会学系。

有点奇怪的是,最早达成社会学学科建制化的不是社会学的发源地欧洲,反而是社会学发展较晚,高等教育水平在当时也不如欧洲的美国。1875年,美国社会学家威廉·萨姆纳在耶鲁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带有“社会学”之名的课程,被视为社会学知识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开端;1890年,弗兰克·布莱克马在堪萨斯大学最早开设了连续性的社会学课程,并于第二年成立了历史与社会学系,如果再抓紧一点,也许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的桂冠就要戴到堪萨斯大学头上了,但最终还是由芝加哥大学摘走了这项殊荣。这当中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就是芝加哥大学遇到了一位热衷于教育创新的校长。

对于19世纪遍布大西洋两岸的诸多大学来说,芝加哥大学绝对是个后来者和小字辈。它的校园所在地其实是1856年成立的老芝加哥大学的旧址,老芝大曾因一场大火及资金短缺而在1886年关闭。在得到浸礼会及芝加哥富人捐款之后,1890年设立了新的芝加哥大学。第二年,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选择了35岁的威廉·雷尼·哈珀担任第一任校长。

早年就被称为神童的哈珀十岁进大学,十九岁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当时美国最杰出的浸礼会教育家。他计划把芝加哥大学建设成美国中西部的教育中心,并开展先进的学术研究,通过提供知识和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为改进社会做出贡献。而在之前的教育工作中,哈珀认识了当时很多知名的社会科学家,也注意到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学运动”,他有意延揽有才能的学者进入芝大。在当时美国的大学开始寻求以“系”这种方式来进行学科划分的背景下,设立新的系来安排一些非传统领域的学者,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在现代学科体系里,社会学就属于当时非传统的领域。

严格来说,当时哈珀想设立社会学系,首先是因为他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某些学者感兴趣,只是因人设系,而不是想有意发展社会学这门新学科,这一点从设系的人选上就可以看出。他首先看中的两位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历史学家赫伯特·巴克斯特·亚当斯和政治经济学家理查德·伊利,都不是社会学家。1890年秋天的时候,他就开始和这两位学者谈判聘用条件。两人都很有兴趣担任系主任,但要求的薪水都高过哈珀的出价,并要求有选择全系成员的自由。特别是伊利要求系的名称是“政治与社会科学系”,或者“政治科学系”,业务范围包括政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他甚至在1891年3月6日给哈珀的一封信里开出了具体各个课程的教师名单。这种人事权上的咄咄逼人显然不可能得到哈珀的同意。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后,两人都婉拒了聘用邀请。

哈珀当然也不会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他同时还找了阿尔比恩·斯莫尔——缅因州一个小型浸礼会高校科尔比大学的校长。斯莫尔曾在欧洲留学,研究历史与政治经济学,虽然当时斯莫尔不是一位社会学家,但他敏锐地意识到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他在给哈珀的信中提出了未来工作规划,把课程体系分为历史、经济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社会学课程被他总称为社会生理学,是对社会发展进行的临床社会诊断,用来替代陈旧的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此外,斯莫尔在谈判中比较谦虚,也没有伊利那么多关于系里人事权的要求,双方进展很快。1892年1月4日,哈珀聘任斯莫尔为“社会科学首席教授”,美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就此诞生。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第一个十年,学术上的第一个高峰是威廉·托马斯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系的成立不等于万事大吉,专业建设才是最大的挑战。斯莫尔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社会学学科地位不明确的问题。甚至在建系十六年之后,他还在给同事的信里抱怨社会学只是被人当成一个方便的标签,用于安排人类知识里那些无法归入其他学科领域的“剩余物”。也许这是后世有些人把社会学视为研究其他学科不研究的东西的剩余科学这种说法的源头。所以,在斯莫尔的芝大生涯里,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学科制度建设上,他作为社会学家的成就远远不如作为学科制度创造者的成就。

芝大社会学系在成立之后始终面临的学科定位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人员构成与课程结构。两者都受制于当时社会学系的学科格局,可以说当时的社会学系就是个学科大杂烩。

在任命斯莫尔为系主任之后,哈珀还聘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民族学负责人弗雷德里克·斯塔尔承担人类学的教学工作,又选择一位浸礼会牧师查尔斯·亨德森担任慈善事业管理方面的专家,最后聘任卫斯理学院前院长爱丽丝·弗里曼·帕尔摩作为女生主管和历史学教授。当芝大社会学系在1892年10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的时候,是由上述这四个人组成的,斯塔尔和帕尔摩对发展社会学毫无兴趣,亨德森承担的也不是学术任务,只有斯莫尔对社会学这门新学科有些想法。尽管斯莫尔明确了社会学应该去研究当代社会,集中到现实问题上,不仅要利用文献资料,还要采用一手调查资料,但他也是个很灵活的领导者,允许进行多个方向的研究,这当然也使得社会学系的学术表现五花八门。

作为系里的二号人物,亨德森致力于社会服务,也写了很多关于社会福利、贫困、犯罪和劳工状况的书。他对社会学的专业影响很小,但突出了原始观察和一手资料的重要性。1894—1907年在芝大社会学系任教授的查尔斯·祖布林开设的课程范围很广,但也可以说很杂,包括英国小说与社会改革、工业革命、社会结构、英国市政改革、艺术与生活、共同生活、20世纪的城市,等等。他对社会学的基础研究兴趣不大,他的四本书《美国大都市的进步》《20世纪的城市》《公民发展的十年》《民主党的宗教》都不算是学术著作。

此后作为社会学系第一批博士毕业生的乔治·文森特成为系里的教师,主要研究教育问题,承担过一些课程,但他最终没有在学术上坚持下去,转去做学术管理工作。另一位该系毕业生威廉·托马斯在毕业论文完成之前就成为系里的教师,他给芝大社会学系带来了学术上的第一个高峰。托马斯在教学上进行了很多探索,所以他的课程名字和内容不断在变,覆盖广泛的领域,涉及传统社会转型、城市社会和实际社会问题等。托马斯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与波兰裔社会学家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合作,出版了芝加哥学派第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著作《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但托马斯后来因为与同事在基督教价值观上的冲突和通奸丑闻(后被证明是诬告)而被解雇,结束了学术生涯。

在建系头十年里,执教于芝大社会学系的教师大多不是社会学家比如伊拉·霍尔特研究的是教育学;杰罗姆·雷蒙德虽然曾经有社会学教授的名头,但并不是一个学术人员,几乎没发表过什么成果;格雷汉姆·泰勒讲授的是慈善和劳工课程;而且这些人几乎都在这十年间离开了。后来成为教师的斯科特·贝德福德倒是对城市社会学很有兴趣,并承担了相关课程,但发表很少,也没有什么原创性成果。伊迪丝·阿伯特进行了很多社会问题的研究,并教授调查方法,但人们也只认为她保持了社会学的传统,而不把她视为社会学知识上的先驱。直到罗伯特·帕克的到来,才接续上了托马斯创造的芝加哥学派的学术传统。

在第二个十年中,罗伯特·帕克和欧内斯特·伯吉斯成为领军人物,续写芝加哥学派传统。

1864年出生的罗伯特·帕克早年当过记者,35岁时去德国留学研究哲学,40岁时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回国后在谋求大学教职时不顺利,转去给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布克·华盛顿当助手,对美国黑人进行了研究。在1910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帕克与托马斯结识,托马斯说服帕克去芝加哥讲授关于黑人的课程,由此开始了帕克的社会学之旅。1913年,帕克开始在芝大社会学系开课,但直到1922年才成为全职教授,其间他的头衔一直是“教授级讲师”。在这段时间,帕克进行了大量教学工作,并开始采用托马斯和系里其他成员的思考方法来研究大城市里的机制和行为。帕克和托马斯都很有兴趣把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价值的科学,他们认为社会学研究产生的知识是社会改进的必要条件,为此不仅需要事实描述,还需要分析性的理解,这都是对后世社会学的学科任务进行的探索。

R.E. 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

第三个芝大社会学系的重要人物是欧内斯特·伯吉斯(即本书作者之一E.W.伯吉斯),他在1913年获得芝大的社会学博士学位,属于科班出身,1916年回到芝大教书。他承担了亨德森留下的几门社会福利课程,并开始把该系带往更为科学地分析和理解现代城市社会的方向,后来开发出“芝加哥同心圆”这个认识城市生态的著名模型,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在课程结构上,芝大社会学系当时也没有体现出我们今天很熟悉的社会学的体系性,而是比较多样和松散。当然这也和人有关,当时芝大社会学系的很多教师并不认为自己是专门的社会学家,缺乏学科意识,这门学科的新颖性也极大限制了该系很多教师后来成为社会学家。所以,当时的芝大社会学系可以说是“很不专业”。为此斯莫尔还去外校邀请当时一些杰出的社会学家来临时上课,比如1896年邀请爱德华·罗斯,1897年则邀请莱斯特·沃德,1898年还试图邀请富兰克林·吉丁斯,但没有成功。

当时社会学系的课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只有一些标准,力求使社会学课程更为严格和现实。社会学系的课程在最初25年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第一部分课程属于基础课程,如斯莫尔的课程有时被称为“社会哲学”,有的时候又被称为“一般社会学”,包括社会科学的历史与哲学、社会学新领域、研究方法、社会学史,还研究现代民主运动;文森特的课程关于社会意识,祖布林的课程则涉及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哲学;导论性课程是社会研究概论。

第二个部分被称为“社会机制”或者“社会技术”,包括了亨德森讲授的关于家庭、社会制度、劳工运动、城乡社会状况、慈善事业史以及关于依赖者、缺陷者和罪犯的社会工作等课程;还包括祖布林的英国社会结构、市政社会学、社会的经济基础,阿伯特的社会调查方法,文森特和贝德福德的当代美国社会、美国的城市生活等课程。第三个部分主要是托马斯和帕克的课程,有民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与种族心理学。后来增加了群众与公众、报纸、黑人、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第四个部分包括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课程,第五个部分是“卫生科学”,包括家庭卫生、食物、水和服装的卫生、生计经济学、一般卫生学等等。

芝大社会学系的课程如此松散,正是其教职人员来源多样的一个缩影。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根据教师们不同的学科背景而定的,这也是延续了从哈珀开始就因人设事的习惯。当然,这当中也有客观原因,毕竟那时候的社会学刚刚开始学科建制,当事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先搭起架子,边干边修正。

在以上的历史图景中,后来发展成学术重镇的芝大社会学系在建系之初的二十多年里,由于人员和课程上的不专业,发展得并不算好。首先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得不到认可,斯莫尔的同事,哲学系的赫伯特·米德曾在一封私人信件里抱怨社会学的研究生手里只有斯莫尔给他们的“薄弱而无价值的精神食粮”。社会学系的学生也觉得课程乏味、枯燥,对斯莫尔和祖布林的课程也评价不高,虽然文森特和托马斯的课较受欢迎,但选课人数都不算很多。甚至托马斯在回忆自己的社会学系岁月时也觉得教学不系统,粗心大意。

社会学系的学生人数也不多,从1892年到1920年,社会学系颁发了123个高级学位,大概每年四五个,其中69个硕士学位、54个博士学位。而且学生就业最多的是做大学管理者、中小学管理者、社会工作、从政,只有36个毕业生成为大学教师,其中16人从事的是经济学、历史学、商学等其他专业,只有20人走上了社会学专业的道路。这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学学术界的现实,当时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学院和大学都很少,很少人把社会学作为一种职业来追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芝大社会学系创立之后的二十多年里,美国的纯粹社会学家始终很少,其中能在世界社会学史上留名的只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富兰克林·吉丁斯、威斯康星大学的爱德华·罗斯、密歇根大学的查尔斯·库利、耶鲁大学的威廉·萨姆纳和芝加哥大学的斯莫尔等寥寥几人,而且他们对后来社会学的影响也远远不及欧洲那些如雷贯耳的社会学创始者们。但芝大社会学系却在后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显然不是因为它的领导人是杰出的社会学家,而是由于学科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哈珀设立社会学系,给了社会学以独立于其他专业的机构建制。这使芝大社会学不是附属于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具有较长传统和成就的学科的跟班。在与其他学科争夺资源的对抗性学术环境下,哈珀给予斯莫尔在人事和资金上的支持也使社会学不用为自己的生存耗费精力,这使社会学系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下开展教学。

芝大社会学系还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就是它位于当时美国的第二大城市和主要工业中心。当时美国的国内问题又主要体现为城市问题——城市政府问题、进城农民的城市化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城市治理问题,等等,这些都赤裸裸地展示在社会学家的眼前。芝加哥就像一个最适合观察城市现象的实验室,为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社会学系的教师和学生对城市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充满了热情,教师们也鼓励学生去研究这些现象。随着毕业生们进入各个学院和小一些的大学任教,以及教师和学生们在斯莫尔创办的美国第一本社会学专业期刊《美国社会学杂志》(AJS)上发表论文,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著作,芝大社会学的学术声望逐渐树立了起来。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社会学系的工作走向成熟,后世所熟知的“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也就此形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所以,芝加哥学派形成的基础是由具有独立性的组织结构,周期性更新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一定程度的学科共识,连续输出成果的发表渠道构成的学科体系。正是这种体系使得芝大社会学系在建系头二十年略为惨淡的局面下,发挥出学科建制化的作用,挺过了艰难的创业期。

《社会学科学导论》是社会学学科地位得到承认的一个标志,也是今天社会学学生学习的成百上千种“社会学概论”教材的鼻祖。

《导论》一书正是芝加哥学派结束创业期,学科教研趋于完善的1921年出版的,之后芝加哥学派步入其辉煌期。《导论》也随之成为当时美国各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圣经”,成为体现学派辉煌的一个证明。在此之前,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社会学在教研上都还处于一种各行其道、各有所好、各说各话的实验性阶段,课程体系和相关教材也五花八门,到了此时,社会学终于走向成熟,《导论》则是第一本系统呈现社会学概念体系,体现社会学专业目标的概论性著作。今天我们熟知的大多数社会学基本概念都在这本书里得到准确阐释,社会学作为一门可以面向大众进行传授的科学的基本框架也由这本书进行了勾画。可以说,《导论》是社会学学科地位得到承认的一个标志,也是今天社会学学生学习的成百上千种“社会学概论”教材的鼻祖。

如果单看书名,会觉得《导论》就是一本教材,它确实也是曾经拥有很高声望的专业教材。但由于上述的特殊渊源,该书又与我们今天熟悉的教材结构有所不同,它其实是一本“专业百科全书式”的多功能著作,具有专著、文选、教材等属性。《导论》这本书相当厚,英文版共有4页前言、13页目录、1011页正文、10页人名索引和15页总索引,共1053页。仅从篇幅来看,就非一般教材可比,大多数教材不会这么厚,可以说它更像是一本伪装成教材的著作

《社会学科学导论》的结构特征,其“概念+文选”的教材设置对社会学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

从这本书的目标来说,《导论》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整呈现出到那时为止,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全书分为14章,除了第一章,其余13个章节每章阐明一个社会学概念(包括其衍生出来的子概念),即“人类本性”“社会群体”“孤立”“社会联系”“社会互动”“社会力量”“竞争”“冲突”“调适”“同化”“社会控制”“集体行为”“进步”。这些概念也是今天各个大学社会学专业学习中必定涉及的内容,构成这门学科的基本骨架。

除第一章外,《导论》每章由六部分组成——引言、文选、研究与问题、参考书目、主题相关的论题、讨论问题。各个部分的作用分别是:

引言——作者阐明本章概念的发展史、内涵、文选涉及的文献分类。

文选——按文献分类给出相关论著的节选。

研究与问题——介绍各个分类的相关研究主题。

参考书目——按文献类别列出重要的著作。

主题相关的论题——与本章主题相关的话题。

讨论问题——供学生课堂或课后讨论的问题。

在今天的社会学概论性教材里,一般都是由编者对本章概念进行阐发,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导论》最有特色的就是除了这种概念阐发,还在每一章里设置了“文选”部分,节选与该章概念有关的学术论著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直接读到重要论著的原文。而且这些文选的篇幅很大,占每章内容的70%左右,这可以让学生把《导论》当成专业文献读本来使用。这样做的好处是把专业学习与阅读原典结合起来,以免学生只接触抽象的概念阐述,可以通过相关论著的原文了解概念发展的脉络,从而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全书共选192篇选文,包含1766个注释,且《导论》的选文质量很高,给学生呈现出当时英法德美等国最好的论著,涵盖了到那时为止相关学科最好的学者——其中很多人直到今天仍然是不能绕开的名字。对于学生来说,这无异于一个专业文献的宝库。

所以,“文选”部分的设置是真正体现《导论》价值的关键手段之一。这当中呈现出的是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种规律,即要把教材和原典结合起来学习,单纯通过教材是不可能学好某门课程的。但是《导论》当年具备的这个“双结合”优势在今天我们的教学里却基本上丢失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教材(不论中外也不论专业)都没有“文选”这种内容,这也许是教材“专业化”带来的,即教材只承担知识讲解功能,而知识创新由著作来承担,所以今天学术界一般把教材和著作区分看待。专业化当然有其好处,但弊端也很明显。教材是编者对学科基本知识的呈现和解释,目的是提供某门学科的基本架构,是对学科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教材了解学科的全貌,但并不了解产生这些内容的学术过程,如果学生只读教材,基本上只能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种学习只能是一种肤浅的记忆性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都会要求学生课后去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原著,但这样做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自律性,还受制于获取原著的方便性,如果教材里就有原文可读,效果会好很多。

《导论》在文选涉及著作的选择上有仔细的考虑。围绕着每个主题选择的文献都会包括对这个主题的界定、具体论述和周边阐发,读完这些文选,学生会对该主题的整体状况形成明确的印象。比如“语言与思想的沟通”这个主题,先给出的文献涉及低等动物的沟通这个所有动物都会有的沟通领域,然后转到概念和书写这两种人类独有的沟通手段,最后是人类发明对沟通的延伸,完整呈现了沟通方式的基本演化史。在每个章节每个主题的文选当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贯穿始终的这种选择逻辑。这样的选文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用选文来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每个具体问题的认知框架,从而带来思维能力上的进步。

通过选文,《导论》成为社会学早期发展历程的一份知识实录。

除了专业学习上的价值,《导论》的第二个价值就是通过选文,尽量纳入了到当时为止社会学相关学科最有价值的文献,成为社会学早期发展历程的一份知识实录。在这份社会学发展的自然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如何吸收人类知识体系的滋养,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科学;这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学与其他科学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是近两个多世纪形成的。与当时其他很多学科相比,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社会学基本上算是个“新人”。社会学专业的建制化也很晚,芝大社会学系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学系,1892年成立;法国第一个社会学系1895年成立;英国第一个社会学系更是迟至1904年才成立,其他国家就更晚。作为学科体系的后来者,社会学必定深受其他已经发展多年的学科的影响。《导论》的选文范围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其192篇选文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法学、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教育学、人种学、遗传学、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博物学等学科。可以说,社会学确实带有“杂学”特征,集诸多学科的元素于一身。所以,从社会学诞生到19世纪末这个“古典”社会学时期,很多早期社会学家都身兼多重身份,斯宾塞既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学家,韦伯横跨法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米德在心理学界更为知名……

但到了20世纪初期,社会学的古典时期已经结束,学科建制化已经使社会学的学科目标、方法论、理论表述和概念体系趋于成熟,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轮廓已经很清晰,这必定会由大学里学科教育的教材体系来体现。《导论》的出版其实是学科步入成熟期的一个标志,说明这门学科已经具备了按照学科标准培养人才的能力。《导论》的作者在从众多学科中选择文献时遵循的逻辑其实就是社会学的专业思路与认识世界的逻辑。

根本上来说,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在社会状态下如何行动的科学。要达成此目的,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采取社会行动的“人”处于什么状态。《导论》讨论的第一个概念是人类本性,其中既展示了人作为动物的原始本性,也展示了种族、风俗、道德、法律、人格、自我、民族等因素塑造出的人的社会本性,还展示了生物性与社会性对人性的共同作用。接下来要说明的就是人如何结成“社会”。第三章“社会与群体”论述人如何形成群体,有哪些类型,其特征是什么。第四、五、六章则集中阐述人在社会中的三种状态:孤立、联系和互动。第七章则用“社会力量”来体现社会结构对人的约束作用。第八、九章阐述人际互动的两种矛盾状态:竞争与冲突。第十、十一章则说明实现社会融合的方式:调适与同化。第十二章展示社会控制如何确保社会秩序。第十三章则体现人在集体行为中特殊的表现。最后一章说明人类社会如何走向进步。这个结构包含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认识,也论述了“社会何以形成”“秩序如何产生”“个人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社会状态对人的影响”等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可以看到,社会学对世界的这些认知逻辑完全不同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其中的专门概念如“行动”“结构”“互动”“社会力量”等都是社会学独创的,今天任何一本概论性的社会学教材大体也遵循以上逻辑进行内容编排和阐述。

《导论》通过原创章节与精选文选,确立了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框架与范畴,并首次系统呈现了芝加哥学派以人类生态学为核心的理论主张,奠定了该学派的历史地位。

《导论》的第三个价值是其学术上的个性,即它在提供学科概论框架的同时也展示了其作者所属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芝大社会学系经过创业的头二十年,已经形成了以现场调查为基础,以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学术传统,帕克和伯吉斯这两位接续创业期与成熟期的重要人物在《导论》第一章里对此进行了阐述。这个四万多字的章节是整本书里唯一没有文选,全部由作者原创内容组成的部分,是全书提纲挈领的核心内容,表达了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认识。

作者认为,社会学寻求的是对人性与社会进行概括的自然法则,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解释相关社会过程的本质(第一章,p.11)。他们就此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比较,特别重要的一个认识就是,所有学科都蕴含着解释世界的企图。历史学也好,心理学也罢,只要它们希望寻求人类行为的内在法则,就与社会学的方法产生交集。他们也总结了社会学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认为社会学经历了历史哲学—明确社会学问题—调查研究三个阶段,目前正是调查研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学已经收集了很多资料,正处于学科大发展的前夜。所以,社会学此时的任务就是要对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明确和细化,以便发挥其在社会研究上的效用。

为此,他们的做法是对研究问题进行分类,如社会问题分为组织和行政问题、政策和立法问题、人类本性问题;社会群体分为家庭、语言群体、区域性社区、冲突性群体、协调性群体;社会过程可以分为历史过程、文化过程、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等等。经过这样的区分,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就像一座大厦一样得以伫立起来,等于是给社会学研究的开展勾画了一份路线图。各种看似杂乱的社会资料都可以归入这样那样的子问题中去,研究者可以根据这些子问题各自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调查和分析方法。尽管从孔德时代起就出现了社会研究实证化的要求,但直到此时,实证研究的规范才逐步成熟,《导论》阐明的这种路线图其实就是社会学真正确立自己实证科学地位的技术宣言。

除了在学科定位和方法论上给出一般性界定,《导论》还表达了芝加哥学派自身的学术追求,也就是著名的人类生态学思想。尽管我们今天提到芝加哥学派就会想起人类生态学,但在《导论》出版的时候,这一理论主张其实还未成熟,还处于形成过程之中。所以作者并没有用专门的论述来表达人类生态学的主旨,而是用文选来体现其思想来源——进化论和生态学。

费孝通先生曾在《补课札记》里回忆,启发帕克形成人类生态学的是一些冷门的著作,涉及生物学、动物学等看似与社会学无关的专业。但人类毕竟也有动物性的一面,生物的某些活动特征在人类行为里仍然有其残留,同时生物也具有某种社会性,这些同样可以作为人类社会性的一种很好参照。所以在《导论》的文选部分,选入了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和昆虫学家威廉·惠勒的论著,还选入了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四篇论文。芝加哥学派的几位代表学者的论著也有入选,包括斯莫尔的五篇、托马斯的三篇和帕克的十三篇。特别是帕克的论著对人类本性、群体、隔离、社会联系、冲突、调适、同化、控制等多个主题进行了表述,而这些主题最终也成为人类生态学中关键性的概念。《导论》的文选实际上也成为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的一次集体亮相,在随后的十年里,这些主张最终凝结成为成熟的理论,成就了芝加哥学派的历史地位。

结语

通过以上的学术史回顾,可以发现《导论》一书在社会学学术史上具有多重价值。它是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史上第一本系统的专业概论性教科书,是社会学作为专门科学得到社会接纳的象征,是芝加哥学派从创立走向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社会学形成过程的知识实录,是人类生态学思想初步登场的标志。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在学科建设上的意义,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初创时期的人与事反映的是社会学如何在现代科学体系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的历程,从斯莫尔到帕克,都在为社会学的“科学”地位正名,而《导论》是这种努力的标志性成果。该书书名中专门突出了science一词,体现的也是当时作者使社会学登上科学殿堂的努力。百年之后回望这段历史,深感少数学者的个人探索虽然能促成一门学科的产生,但要发展成熟,则离不开学科建制的支持,无数次琐碎重复的教学活动最终形成了宏伟的学科大厦。

(本文为《社会学科学导论》中译本导论,注释略,灰色框内的总结性提示词为微信编辑添加。)

内容简介

本书1921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14章内容构成,不仅阐述了“社会学”的科学性质和地位,还针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研究,尤其是芝加哥社会学研究领域和问题做了概念和理论上的提炼和总结,如社会隔离与接触、集体行为、社会控制、社会过程等。

这本书被当时的美国社会学界称为“灰皮圣经”,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不仅是黄金时代芝加哥学派的教科书,而且也是美国主要大学社会学系标准版本的教科书。同时,该书也为黄金时期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基础性概念与分析框架。可以说,这部教科书性质的作品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其中的一些重要阐述,对于现在的社会学研究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介绍

R. E. 帕克(1864-1944),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另合著有《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人种与文化》《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等。

E. W. 伯吉斯(1886-1966),加拿大裔美籍城市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16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193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45-1946年任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主席。另著有《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婚姻关系成败预报》《家庭:从建立到伙伴关系》《订婚与结婚》等。

译者介绍

叶涯剑,1975年生,2006年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研究方向为空间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会变迁。著有《空间重构的社会学解释》。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中译本导读

前言

第一章 社会学与社会科学

I.社会学与“科学的”历史

II.历史事实与社会学事实

III.人类本性与法则

IV.历史学、自然史和社会学

V.社会有机体:是人类还是利维坦

VI.社会控制及思想流派

VII.社会控制与集体意识

VIII.社会学与社会研究

系统社会学及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代表性著作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二章 人类本性

I.引言

II.文选

A.人类的原始本性

B.人类本性与社会生活

C.人格与社会性的自我

D.生物遗传与社会遗传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三章 社会与群体

I.引言

II.文选

A.社会与共生现象

B.植物群落和动物社会

C.人类社会

D.社会群体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四章 孤立

I.引言

II.文选

A.孤立与人的个性

B.孤立与落后

C. 孤立与隔离

D.孤立与民族性格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孤立研究的文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五章 社会联系

I.引言

II.文选

A.物质联系与社会联系

B.与团结和流动有关的社会联系

C.初级联系与次级联系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社会联系研究的文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六章 社会互动

I.引言

II.文选

A.作为互动的社会

B.沟通的自然形式

C.语言与思想的沟通

D.模仿

E.暗示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七章 社会力量

I.引言

II.文选

A.倾向、趋势与公共舆论

B.利益、情绪和态度

C.四个愿望:社会力量的一种分类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八章 竞争

I.引言

II.文选

A.生存斗争

B.竞争与隔离

C.经济竞争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九章 冲突

I.引言

II.文选

A.作为有意竞争的冲突

B.战争、本能与理想

C.对抗、文化冲突与社会组织

D.种族冲突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十章 调适

I.引言

II.文选

A.调适的形式

B.从属与统属

C.冲突与调适

D.竞争、地位与社会团结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十一章 同化

I.引言

II.文选

A.同化的生物学方面

B.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C.作为一个同化问题的美国化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I.引言

II.文选

A.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

B.公共舆论

C.制度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十三章 集体行为

I.引言

II.文选

A.社会传染

B.群众

C.大众运动的类型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第十四章 进步

I.引言

II.文选

A.进步的概念

B.进步与科学

C.进步与人类本性

III.研究与问题

参考书目

主题相关的论题

讨论问题

来源:书香上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