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名字可能有人不太熟悉,但他干的事却搅动了整个中东局势2023年10月7日那场震惊世界的大规模袭击,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2023年,哈马斯核心人物叶海亚・辛瓦尔被以色列无人机击毙。
这个名字可能有人不太熟悉,但他干的事却搅动了整个中东局势2023年10月7日那场震惊世界的大规模袭击,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辛瓦尔的一生挺魔幻的,从以色列监狱里的囚犯,到哈马斯的关键领导人,最后又死于以色列的空袭,他的经历简直就是巴以囚犯交换政策的活标本。
2011年,以色列搞了个大动作,用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回了被哈马斯绑架5年的士兵吉拉德・沙利特。
这场被称为“沙利特协议”的交换,让辛瓦尔重获自由,但他一点都不高兴,反而直言不满。
为啥?因为他觉得协议没换回两个关键人物哈桑・萨拉梅和马哈茂德・伊萨。
萨拉梅不是普通人,上世纪90年代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公交车爆炸案,都是他策划的,当时还被以色列关着。
伊萨更厉害,哈马斯耶路撒冷“卡桑”军事小组的创始人,后来也通过囚犯交换放了出来。
辛瓦尔这份“不满”,也为他后来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说起来,辛瓦尔的监狱生涯可一点不枯燥,甚至能称得上“励志”。
他在哈达里姆监狱服刑的二十多年里,没闲着,不仅学会了希伯来语,还啃完了开放大学的犹太历史课程,甚至把以色列情报部门负责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语。
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写了本小说《荆棘与康乃馨》,讲的就是巴勒斯坦人通过加沙地下隧道发动圣战的故事。
以色列国内情报机构辛贝特前审讯主管米卡・科比,曾经和辛瓦尔相处过150个小时。
科比后来回忆,辛瓦尔在监狱里就已经在为2023年10月7日的袭击做准备了。
而辛瓦尔自己2018年接受采访时也说,“监狱塑造了你”,这话不是空谈,他在监狱里积累的知识和对以色列的了解,后来都成了他策划袭击的资本。
还有个挺矛盾的细节,辛瓦尔的命还是以色列人救的。
当时以色列监狱情报部门前负责人尤瓦尔・比顿博士是牙医,他在狱中发现辛瓦尔颈部有致命脓肿的迹象,赶紧安排以色列医生给做了手术。
以色列人大概也没想到,自己救回来的人,日后会给他们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以色列的囚犯交换政策,说起来还有点宗教渊源。
它源于圣经里“生命至上”的概念,后来慢慢变成了“不抛弃任何同胞”的军事理论。
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搞过好几次不对等交换,比如1985年的“贾布里勒协议”,用1150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回了3名以色列士兵。
这种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毕竟谁都不想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困在敌人手里。
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它间接刺激了哈马斯这类组织,让他们觉得绑架人质是向以色列施压的有效手段。
2023年新一轮冲突中的交换协议,以色列又释放了不少人,其中包括1700名战时抓获的巴勒斯坦人,还有250名近40年里因为自杀式爆炸、枪击等事件被判终身监禁的囚犯。
这些人里,有157名法塔赫成员,65名哈马斯成员,还有其他派别的人。
对于这种交换,以色列内部意见也不一致。
尤瓦尔・比顿的心态就很复杂,他的侄子塔米尔・阿达尔在10月7日的袭击中遇害,遗体至今还留在加沙。
但即便如此,比顿还是觉得“代价虽高,却别无选择”。
而米卡・科比就直接多了,他直言担忧,“这些人是凶手,一辈子都会是凶手”。
经历过辛瓦尔这样的案例,以色列也开始学着规避风险。
2023年的交换中,他们刻意保留了部分关键人物。
比如被支持者称为“巴勒斯坦曼德拉”的法塔赫成员马尔万・巴尔古提,虽然影响力巨大,但以色列还是以恐怖分子的罪名把他关着。
2002年内坦亚公园酒店爆炸案的主谋阿巴斯・赛义德,也没被释放。
比顿研究过释放名单后说,“哈马斯最重要的领导人仍在狱中,找不到辛瓦尔这样的人物”。
监狱的待遇也变了,科比透露,现在以色列的监狱不再提供电视、大学课程这些特权了。
“我们曾犯了大错,满足他们一切需求,现在已彻底改变”。
另外,这次有154名囚犯被驱逐到了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
比顿对此不太认同,他觉得“最好将他们释放到加沙和西岸,置于监控之下”。
毕竟把人送到第三国,后续的动向就很难掌握了。
辛瓦尔所在的哈达里姆监狱,被人戏称为“哈达里姆大学”,因为这里确实成了不少巴勒斯坦政治犯的“修炼场”。
除了辛瓦尔,伊萨在狱中背书、研习书法还著书立说;哈马斯创始人谢赫・艾哈迈德・亚辛、流亡政治领袖伊斯梅尔・哈尼亚等,都曾在这里度过漫长岁月。
本来监狱是用来惩戒和改造犯人的地方,结果在巴以冲突的背景下,反而成了这些人积累知识、传播思想、建立联系的场所。
这大概是以色列当初没想到的,更让人头疼的是,很多获释的囚犯后来又重新卷入了冲突。
比如2007年获释时被视为“小人物”的萨利赫・阿鲁里,后来成了哈马斯约旦河西岸领导人,还深度参与策划了10月7日的袭击。
巴以双方在囚犯问题上的争议,还不止这些。
联合国2023年的报告指出,巴勒斯坦囚犯在以色列监狱中遭受过性侵犯。
以色列人权组织更是直接把这些监狱称为“酷刑营网络”,但以色列强硬派不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辩称监狱管理“严格遵守国际法”。
双方各说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说到底,巴以囚犯交换的争议,本质上是冲突长期化的缩影。
以色列坚持“生命至上”,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同胞;巴勒斯坦方面则把释放囚犯当作重要诉求,认为这些人是为民族利益奋斗的战士。
再加上监狱成了极端思想传播和能力积累的场所,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辛瓦尔的故事不是个例,但它足够深刻。
一个在监狱里被对手救治、又在监狱里完成“备战”的人,获释后策划了大规模袭击,最终又死于对手的空袭。
这一连串的情节,把巴以冲突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想要打破这个“关押-释放-再冲突”的循环,两边都得拿出足够的诚意,国际社会也得发挥真正的建设性作用。
毕竟,和平才是两边民众最渴望的东西。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