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8日,大疆的降价预告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将整个智能影像市场炸得人仰马翻。
10月8日,大疆的降价预告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将整个智能影像市场炸得人仰马翻。
这并非简单的双十一促销,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斩首行动”,它的目标甚至不是已经上市的竞争对手,而是那些还在会议室里犹豫不决的手机巨头。
大疆为何宁愿背上骂名也要降价?这场风暴将把行业带向何方?
编辑:7
10月8日,大疆毫无征兆地挥起了“价格屠刀”。
Pocket3全能套装,从3499元一刀砍到了2599元,整整900元的降幅,让无数人瞠目结舌。
这还没完,另一款明星产品Action4的降价幅度也接近千元,手机稳定器Mobile 7P降价200元,无人机产品DJI Mavic 3 Pro更是直降3169元。
一时间市场被彻底引爆。
刚刚原价入手的老用户感觉自己被狠狠地“背刺”了,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要求补偿差价的声浪此起彼伏。
既不赚钱又跌名声,大疆为何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答案藏在它正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多重压力里。
这把价格屠刀,砍得又准又狠,首要目标就是给那些跃跃欲试的手机厂商们,修一道高不可攀的墙。
这堵墙是用大疆自己十年积累的供应链优势和成本模型砌成的,目的就是让对手还没进场,就发现游戏已经结束了。
手机圈的巨头们早就对运动相机这块蛋糕垂涎三尺。
他们手里有牌,庞大的用户生态、现成的研发和渠道资源,甚至还有大把可以利用的手机芯片库存,比如那颗经典的IMX766传感器。
他们的算盘打得很精明:用做手机赚来的利润补贴硬件,轻松实现跨界打击。
传闻中有手机厂商正在研发的运动相机,定价可能会压到1500元以下,试图用极致性价比撕开市场口子,但大疆显然不想给他们这个机会。
Pocket3降价到2599元,这个价格不上不下,刚好卡在了一个致命的位置。
它直接对标的是中端手机,让手机厂商原本的定价策略瞬间变得无比尴尬。
想卖得贵?消费者凭什么不买技术更成熟的大疆?
想卖得便宜?降到1500元以下,恐怕连成本都覆盖不了,卖一台亏一台。
大疆的底气在于它在影像供应链深耕十年,成本控制能力比新入局的玩家要低上至少30%。
别人是拿利润补贴硬件,而大疆的商业模式是“用硬件利润养生态”,它有足够的空间去挤压利润,甚至不惜短期内不赚钱。
更狠的是这套打法被形容为“焦土战略”。
有分析认为大疆甚至做好了准备,一旦对手真的头铁投产,它可能还会再来一轮降价,让对手刚刚建好的生产线,瞬间变成一堆废铁。
这已经不是竞争,而是绞杀,用经济壁垒直接撕碎对手的入场券。
对外构筑壁垒的同时,这把价格屠刀也毫不留情地砍向了自己。
这既是一次解决内部产品迭代问题的“外科手术”,也暴露了其管理上的深层矛盾,最终变成了一把挥向用户也挥向自己的双刃剑。
任何一次剧烈降价的背后,往往都藏着为新品清路的“阳谋”。
根据传闻,大疆的下一代产品Pocket4,预计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发布。
这款新品的配置堪称豪华,不仅可能搭载一块1英寸的大底传感器,实现画质的飞跃,续航据说也能超过4小时,甚至还可能支持为手机反向充电。
这样的产品一旦发布,现有的Pocket3无疑会显得黯然失色。
为了避免新品上市后,老款大规模积压在仓库里,提前进行清仓甩卖,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这手操作在商业上无可厚非,但执行得太过粗暴,直接引爆了用户的信任危机。
问题出在了渠道管理上,大疆的线上官方渠道,提供了7天价保服务,算是有个交代。
但广大的线下门店,却被告知要遵循市场规则,降价不提供任何补偿。
这种线上线下政策的严重脱节,直接点燃了用户的怒火。
用户们感觉自己像是被割的“韭菜”,诉求也很简单:要么补差价,要么赠送配件。
这场风波甚至引发了法律层面的讨论,认为这种短期内无补偿的大幅降价,可能触及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一位刚在杭州山姆会员店里购买了一套大疆Pocket 3相机套装的网友,当时价格是3519元。
付完钱还不能走,工作人员要求要在现场拆封激活,不然就不能带离门店。
他当时还问工作人员会不会降价,得到的答复是“不会降价,并且也从来没有降价过”。
没想到这个保障在第二天就失效了。
当他看到购物平台上的公告,发现大疆居然降价了,再一看自己购买的同款,直接降价近七百元。
“降价一两百我还能承受得住,现在快700块钱了,相当于打了8.1折,这谁能承受得住?”
大疆或许是赢了市场,但在很多人心中,却输了人心。
这是一场用品牌口碑换取市场空间的豪赌,代价不菲。
如果以为大疆的目的仅仅是打价格战和清库存,那就太小看它了,降价只是序幕,是通往未来战场的“敲门砖”。
大疆真正的野心,是通过低价快速圈定海量用户,将他们引入自己精心构建的“影像帝国”,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更高维度的生态战争,储备最重要的“人口”。
未来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相机vs相机”,而是“生态vs生态”,手机厂商最大的王牌,就是能将相机产品与他们那10亿级别的用户生态进行深度绑定。
想象一下,一键剪辑、无缝分享到朋友圈、自动云同步,这些功能对普通用户来说,诱惑力是巨大的。
更何况他们还能调用手机强大的AI算力,这可能会在未来极大地削弱大疆的纯硬件优势。
大疆对此心知肚明,并且早已开始布局。
它在降价的同时,也在不断秀出自己的技术肌肉。
比如即将推出的Action5Pro,新增了一个超声波防丢功能,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显示相机距离并触发蜂鸣器。
这个功能看似不大,却精准地解决了用户“怕丢”的核心痛点,这就是大疆硬件研发实力的体现。
而在硬件之外,大疆的“三板斧”也已挥出。
DJIMimo这款APP,早已不只是一个连接工具,它集成了剪辑、调色甚至直播功能。
付费会员可以享受无限空间的云存储服务。
“创作者计划”则通过流量和设备扶持,笼络了一大批KOL。
所有这些举措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从一个纯粹的“硬件公司”,转变为一个类似苹果那样的“影像帝国”。
它要用软件、服务和社区文化,构建一个强大的生态闭环,把用户牢牢锁定在自己的体系内。
这才是大疆真正的护城河。
大疆这次堪称“自杀式”的降价,是一次经过周密计算的战略豪赌。
它同时扮演了三重角色:一堵阻挡跨界者的“防御墙”,一把清理内部沉疴的“手术刀”,以及一座通往未来生态战场的“通行桥”。
这背后是残酷商业竞争的现实写照。
运动相机市场正在蓬勃发展,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已达367.7亿,应用场景也从极限运动扩展到了宠物记录、车载拍摄等日常领域。
在这个赛道上,除了老对手GoPro,还有像影石(Insta360)这样研发投入极高、手握900多项专利的强劲玩家。
现在,手机巨头们也携资本和生态杀了进来,市场即将变成一片血海。
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短期内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产品,当然是件好事。
但从长远看,这场由大疆发起的战争,将深刻地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向。
未来,我们是能拥有更多元化、更具创新性的产品选择,还是会进入一个由少数几个巨头用生态定义的影像世界?
答案在风中飘。
大疆的降价其深层逻辑是“以退为进”,用暂时的利润损失,换取未来生态帝国的入场券和用户基础。
整个战略的核心就是对“时间窗口”的精准计算。
它赌的就是在生态建成前,品牌信任的消耗速度慢于用户规模的积累速度。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敢于执行如此粗暴的策略。
这场战争的胜负手,不在于价格战本身,而在于生态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如果大疆赢了,它将成功转型为一个生态帝国,其行业地位将更加巩固。
但如果输了,它不仅会损失利润,更会透支掉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信誉,那将是一场更漫长、更艰难的重建之路。
这场豪赌,赌桌上有大疆的未来,也有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选择权。
大疆的降价是一场精心计算的豪赌,它用短期的牺牲,换取了对未来的主导权。
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硬件,而是生态。这场战争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当巨头开始用生态定义世界,我们作为普通用户,还有多少真正自由的选择权?
来源:史纪文谭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