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中国足球几乎已经被广大的足球爱好者遗忘,究其原因,除了水平差之外,与假、赌、黑等风气太差密不可分,特别是在与日本世界杯队亚大区小组赛中以惊人的0-7惨败,不但技不如人,球员在场上的精神状态也实在让国家蒙羞!
曾几何时,中国足球几乎已经被广大的足球爱好者遗忘,究其原因,除了水平差之外,与假、赌、黑等风气太差密不可分,特别是在与日本世界杯队亚大区小组赛中以惊人的0-7惨败,不但技不如人,球员在场上的精神状态也实在让国家蒙羞!
假球盛行
在这种对足球极端不利的背景下,今年突然冒出一个“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苏超”的火爆像一场“民间狂欢”——当官方放下身段、群众玩起梗,足球突然变回了最纯粹的快乐。
火热的“苏超”
但随着“苏超”的发展,之后便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仔细分析可发现:比赛成绩是结果,产生矛盾的根源是手段,特别是雇佣军横行在场上引发了更多的争议,“苏超”在经历短暂的火热之后确实已开始变味!以下是相关分析:
一、“苏超”为什么能快速热起来?
“苏超”是在2025年5月10日开赛后迅速走红,其热度源于地域文化梗、群众参与、官方助推和传播创新的多重共振
1. 地域梗引爆网络情绪
比赛被塑造成“江苏十三太保”之间的城市荣誉之争,网友借比赛调侃城市间的“恩怨”,如“谁是真南哥”“常州变吊州”等,形成全民玩梗热潮。
“苏超”比赛场面
2. 官方主导+群众参与
赛事由江苏省体育局主导,13个地级市组队参赛,球员多为非职业素人,票价亲民(5-10元),极具群众基础和参与感,形成“人民的足球”氛围。
3. 传播手段新颖
官方媒体主动下场玩梗,社交平台短视频、表情包、段子频出,形成“自媒体造梗—政府接梗—全民玩梗”的传播链条,推动赛事迅速出圈。
4. 政策与消费刺激背景
在国家提振消费、推动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政策背景下,“苏超”作为地方创新赛事,顺势成为“体育+文旅+消费”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二、决赛队伍及四强球队的球员构成引发争议
1.泰州队 (决赛队伍)
主要以中超长春亚泰俱乐部U21梯队球员为主体组建。实际就是职业俱乐部梯队,这与“苏超”的本意天差地别!
长春亚泰俱乐部U21梯队球员
2.南通队 (决赛队伍)
队员基本来自中乙海门珂缔缘的预备队,是职业俱乐部预备队。
中乙海门珂缔缘预备队
3.南京队 (四强队伍)
以昔日江苏苏宁队旧部和中甲南京城市球员为主,是前职业球员结合现职业球员组成。
4.无锡队 (四强队伍)
首发11人中有7人先后效力于无锡吴钩俱乐部,基本属于职业俱乐部球员。
从上述四队的人员构成看,“苏超”已然脱离初心!如果以职业(包括职业梯队)为主搞“苏超”这个全民健身娱乐类的地方赛事,不如直接转行职业联赛!
三、争议的核心:草根梦想与职业降维打击
根据规则,苏超允许每队注册3名现役职业球员,但球员必须拥有代表城市的户籍或学籍。从规则上看,这些引发争议的球队操作并没有违规。
问题的核心在于,当一支由职业梯队或前职业球员组成的球队,在比赛中击败了由教师、快递员、学生组成的纯业余队伍时,比赛的公平性和初衷就受到了挑战。这种 “降维打击” 使得很多人期待的草根逆袭故事变得几乎不可能。
四、不同的声音:情怀与现实的碰撞
对于这种现象,球迷和媒体的看法两极分化:
1.坚守“草根”初心派
许多人认为,苏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本地化和业余性。如果到处都是“雇佣军”,失去了本土认同感,那还不如直接去看中超。
有媒体评论指出,苏超不能任由各种变相的“雇佣军”野蛮生长,否则对以“城市情结”为主打的联赛有害无利。
2.支持“职业”提升派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引入高水平球员能提升比赛的激烈度和观赏性。
有媒体人评论称,苏超半决赛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甚至不输中超。
当然这种观点很难被业内认同,也确实主观武断!此外,有人认为,这也为职业俱乐部青训体系的球员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战平台,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让本地培养的球员“走出去”接受职业训练,再“引回来”反哺家乡。
五、苏超的未来:在探索中前行
苏超的火爆,本质上在于它成功激发了基于地域文化的情感连接和集体认同。它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守住这份初心,同时又能健康发展。
1.规则需要完善
要堵住规则的漏洞。例如,是否可以进一步明确和限制“职业球员”的定义,或对球队的组成设置更严格的本土化比例。
2.定位的明晰
苏超需要想清楚,它最终要成为一个面向所有人的、纯粹的全民娱乐和情感寄托平台,还是一个服务于足球人才梯队建设的准职业联赛。这两条路径各有价值,但运营逻辑和规则设置会非常不同。
来源:热血青年邯郸7Y9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