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绝不盲从“国际惯例”,历史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主的强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17:29 2

摘要:汉朝时候,"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汉朝说的话就是国际惯例,汉使可废立西域国王,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

自清末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洋人的欺负,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很多时候,洋人说是啥就是啥!

其实,或许中国沉寂太久了,让我们忘记历史以来,中国从来都是一个自主的强国,所谓的“国际惯例”都是我们定,不符合我们利益的“国际惯例”,都要被推翻。

汉朝时候,"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汉朝说的话就是国际惯例,汉使可废立西域国王,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

唐朝时候,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推向顶峰,政府机构高效,法律严明;经济上,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成为世界级商业中心;各国学习唐朝的政经制度,就是当时的国际惯例。

明朝时候,各国纷纷前来朝贡,明朝对外国使节的接待流程和礼仪有严格规范,成为周边国家普遍遵循的交往惯例。使节觐见中国君主时,需行特定礼节(如跪拜、鞠躬),具体礼仪根据双方关系亲疏和国家地位调整,体现 “天朝上国” 的等级秩序。

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例太多了,但由于昏睡百年,我们都忘记了这些!

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国人渐已醒,毛主席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认为中国应该自己说了算,不能再盲从现在所谓的“国际惯例”,因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鸣礼炮是国际交往中表示礼节与敬意的仪式,起源于16世纪英国海军传统。军舰相遇或入港时鸣放空炮以示友好,后演变为国际通行的礼节,21响为最高规格。但开国大典的鸣礼炮,毛主席根本不管这个21响的国际惯例,而是选择28响礼炮,为的就是纪念1921年建党至1949年建国的28年浴血岁月。

国际交往中,按照国际礼仪应该穿西服黑皮鞋,但毛主席从来都不管这些,中华自有其服饰,毛主席穿中山装黑布鞋见外国嘉宾。他说:“我是中国人,穿中国鞋见中国客,没什么不妥”。不仅仅如此,当时为了打破外交困局,我国工作人员参加外事活动,都穿中山装,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气势。

弱的一方追随强的一方,弱国选择一个强国作为后盾防护,在当时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是一个“惯例”。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实力较弱,在中苏交好的大背景,但中国绝不依附苏联。苏联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以强者之姿保护弱者;苏联还要中国这个盟友发表声明,支持苏联在东欧处置波匈事件;这些对于一个弱国来说,其实都是惯例,没有一个弱国或者说刚新生的国家,不是那么做。

中国虽然实力较弱,可绝不是一个任意拿捏的弱国,毛主席没有盲从这些“国际惯例”,他拒绝了苏联,他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向。

1958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会议,商讨研究我国的领海范围应该如何划定。当时,不少与会的海洋法学者认为,应该继续采用3海里领海的规定,理由是根据《海牙协议》以及当时的国际默认,包括英国、美国等,都是采用3海里,如果我国贸然更改,可能会引起国际争端。

毛主席高瞻远瞩,他从中国的经济、安全利益出发,说道:“大家的看法都很好嘛,很可贵,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多想想,海牙协议不是圣旨,还是不能按照他们规定的办,要我说我们的领海线还是扩大一点有利,有了这个东西,我们打炮也更加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嘛!”

毛主席了解到当时我国海岸火炮有效射程在12海里以上,最后确定领土领海就在火炮的有效覆范围内,采用12海里的领海宽度。

自此,12海里领海就是“国际惯例”。

因此,只要国家实力强大,从来就没有什么“国际惯例”,或者说,强大国家制定的规则就是“国际惯例”!毛主席不盲从“国际惯例”,只选择对中国有利的规则,如果没有利,我们就要创造对国家有利的的“国际惯例”,现今的中美竞争就应该如此!

来源:策略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