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扬州空战痛歼日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7:28 1

摘要:2025年7月,扬州硕儒、冶春后社成员、省文史馆员张羽屏的诸多珍贵档案资料入藏广陵区档案馆,其中包括其《张羽屏日记》手稿53本。记者在日记手稿中发现许多关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日军轰炸扬州城以及扬州北门机场空军积极迎战、慷慨赴死的记载,这是我市首

2025年7月,扬州硕儒、冶春后社成员、省文史馆员张羽屏的诸多珍贵档案资料入藏广陵区档案馆,其中包括其《张羽屏日记》手稿53本。记者在日记手稿中发现许多关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日军轰炸扬州城以及扬州北门机场空军积极迎战、慷慨赴死的记载,这是我市首次在私人日记中发现扬州“八二一”空战的记述。

张羽屏(1877至1963),名洪义,字羽屏,又字禹平,扬州江都丁沟人,为清光绪25年(1899)科试生员,近现代扬州著名学者、冶春后社诗人,曾执教于省立第八中学、私立镇江中学、扬州国学专修学校、江都县中学,1953年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羽屏一生治学勤奋,对扬州方言研究精深,是民国及现代扬州小学(音韵、文字、训诂)研究的集大成者。

日记手稿记述扬州上空生死激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刚一个月,8月13日,上海就爆发了淞沪会战,扬州地区也开始受到日机空袭,记者从《张羽屏日记》中摘取了部分片断:

【8月16日星期二】

缮至十一时后,闻天空飞机发异响,知有变。日来故多飞机,耳畔嗡嗡不绝。皆西北六件机场中物。今则确为日机,共来三架。初由东南而西北,继复由西北而返东南。先闻掷弹声,后闻机枪声。有两机逐其后而去。嗣据传言者云,一弹落飞机场,一弹落徐凝门外。日机被击落一架,不知垫何处也。

【8月21日星期六】

为飞机声惊醒,时方六点三刻。有机关枪炸弹声襍作。旋闻人言西门飞机场火起,毁机两架,受伤者两架,一驾驶员因伤毙命。滕姓名茂松,皖人,年才二十有二。此次机场卒未及防。有警报电话线中断之说,司其事者已被看管矣。

【8月25日星期三】

日机中六人,四人尸体糜碎,全尸都二人,其一人身长当被击时机已着火,加急飞逃。此人忽自空跃下,倒栽于地而死。衣袋中搜出神符、佛像及女照片情书等。此二机皆被我方驾驶员董铭德追击。董为辽宁人,年二十五,高大精悍。日机中有8人,全部殒命。

【8月29日星期日】

日机落处距离村近。董机则近麾村。据董自言事出仓卒。机场之机为敌弹所炸。身为队长,职责所在。未及整装,单衣短裤即登机追敌。敌机已着火,弹亦将尽,遂择稻田深茂处降落。下机察视略无损毁。因复起飞。机头为稻垄所绊,起而复垫翻覆之。

日记手稿与《苏北日报》报道互为印证

10年之后,张羽屏的日记内容在1947年6月1日扬州《苏北日报》增刊第一号上得到了印证。这篇名为《滕烈士殉职之前前后后》的文章记述:

“……十年前——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因为‘八一三’沪战发生以后,扬州飞机场驻有空军一大队,队长丁纪徐,场长蔡晋元,每天飞沪助战,敌机也就每天来扬袭击,不时发生警报,听到飞机声和炸弹声,全城民众都在紧张恐惧的情绪之中。这天,清晨四时许,警报大鸣,并未看到敌机,大家以为无事;哪知一刹那间,听到投炸弹声,发现敌机五架,两架向西,三架向东,我机一架,追逐东去敌机,击落两架,机师便是赫赫有名的空军勇士董铭德。这一役,敌机投重磅炸弹四枚,我机毁两架伤一架,敌机被击落三架,一落东台境内,一落龙潭附近,一落本县六区共进(即今宜陵镇附近),机身全毁,机外有尸三具,机内二具,已烧焦不堪辨识。我队员滕茂松,肺部中弹片,重伤,出血过多,至县立医院,不治身亡。另有机场守兵二人,受轻伤。

八月二十三日上午九时,江都各界在中山纪念堂举行追悼大会,挽联花圈,布满一堂,行礼如仪。刘司令震清任主祭者,作简单报告后,由自京飞来之二十五队队员郭殿宾报告:关于滕烈士之简历,烈士安徽舒城人,年二十二岁,航空学校驱逐科毕业,平日异常勇敢,有‘石达开’之称,言时声泪俱下,闻者无不痛哭!继由副队长董铭德报告,因为膝部受伤,行时略跛,马县长特扶坐藤椅,董言十分悲壮!他说:‘……敌机飞入云端,已临机场上空,吾人急驾机迎敌。我已升空,滕烈士因为临时换取风帽,时间稍迟,机身高升,敌已投弹,我见滕烈士殉难,他是我的队员,心中大愤,遂追击敌机……初击落一架,继因子弹不多,追至相当距离,将子弹全数发射,敌机中弹下坠,我见目的已达,滕烈士之仇已报,心中大快……’董为辽宁人,身材高大,情绪兴奋。大家对他异常敬仰,热烈鼓掌。更怕他过分兴奋,由县立医院院长刘德健送回院……”

扬州军用机场有20多架战机

“那时,扬州西门城外有个飞机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加强战备,经由国民党耆宿王柏龄、江都县长马镇邦筹划,于1936年夏,在西郊(现农科所一带)破土动工,兴建军用飞机场。”市档案局专家介绍,当时,机场建设工程由江都县建设局舒国华负责招标,宜兴蔡兴记和如皋黄余记两家营造商负责承建。土建工程计征用附近县、乡民夫千余人,拆迁13个村庄民房数千间。经过突击施工,于1937年夏初竣工,交付使用,由上海机场开来英制双翼飞机20多架,划归扬州机场指挥。

市城建档案馆资料显示,此机场占地1360亩,位于扬州西郊司徒庙附近,东始葛庄以西,经家圩以东(西湖乡张庄),南起谢庄(今公路北),北至大烟墩之下的蒋家庄。如今扬大瘦西湖校区向西是当时油库,军火库设在卜家桥边,当时有一条大道直通大虹桥进城。

该场原属简易机场,修建时仅仅是填平地面,没有专设跑道。白天以一根高标杆为号(像现在测量气象标杆),夜晚以烟火为号,没有无线电联络设备,更无地下设备。机场中心稍微高于四周,机场内可停飞机30架左右,停在机场的西北和西南角。

扬州有片地叫做“鬼子坟”

市新四军研究会执行会长陈荣坤告诉记者,1937年8月13日,日寇向上海进攻,因扬州机场空军经常飞沪助战,所以该机场也成了日军的眼中钉,多次遭到日军空袭。每次前来轰炸、扫射的敌机三五架不等,最多的一次达18架之多。1937年8月21日拂晓,5架意制双翼敌机偷袭扬州机场,投下炸弹10枚,同时用机枪俯冲扫射。扬州机场飞行员董铭德等,听到空袭警报后,火速登机迎敌,奋起反击。飞行员滕茂松在飞机起飞后才发现忘记戴飞行帽,于是往下降,冷不防敌机已俯冲下来,滕机中弹着火,不幸人机俱毁。其时,董铭德已起飞凌空迎战,敌机不敢恋战,向上海方向逃窜。董斗志昂扬,紧追不舍,经过一场激烈的空战,敌机被击落3架。坠在江都的敌机,由于是轰炸机,从高空栽下来,螺旋桨撞击地面陷进一丈多深,机上携带的一枚炸弹,随着机身一同陷落在水稻田里,幸而未爆炸,当地群众把这颗炸弹喊作“铁葫芦”。该机内有一名日本兵跳伞下来,身躯陷在水田里,当群众赶到时,他已自杀。飞机上有好几个日本兵,从空中分别跳下来时东一个、西一个都摔死了。事后,当地群众将这几具日寇尸体全埋在一处,那一片地就被人称为“鬼子坟”。

在这次空战中,扬州机场的飞机被毁2架,伤1架,飞行员滕茂松不幸殉国,机场卫兵2人受伤。

当时扬州机场上只停飞机,飞行员都是住在城内新胜街绿杨旅社,两处相距约六七华里。

据目击者徐以进在《董铭德痛歼日机目击记》中回忆,董铭德的飞机与被击落的敌机都坠在江都。乡亲们将董当成大英雄,送来油煎鸡蛋,董受伤要回扬州,当时农村的交通工具全靠独轮车,大家一致认为:如果用独轮车送抗日英雄,太不够尊敬了。大伙正在为难时,有个人提议:用任庄王家一顶绿大呢的轿子把英雄抬到扬州。后来,七八个壮汉,就用轿子将董抬到了扬州。

来源:小罗音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