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中美两国将举行新一轮的经贸磋商。稀土、芬太尼和大豆将列为美国将对中国提出的三大议题。大豆则直接关联美国农业出口的核心利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其市场需求对美国大豆产业的稳定至关重要。大豆是美国农业的支柱产业。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额达245.8
近期,中美两国将举行新一轮的经贸磋商。稀土、芬太尼和大豆将列为美国将对中国提出的三大议题。大豆则直接关联美国农业出口的核心利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其市场需求对美国大豆产业的稳定至关重要。大豆是美国农业的支柱产业。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额达245.8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4%,稳居首位。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然而,自今年5月起,中国完全停止采购美国大豆,导致美国对华出口量同比暴跌80%,仅1-9月就损失了约1,600万吨订单,相当于半年的对华出口量蒸发。
中国大豆进口长期依赖美国(占比曾超 40%),但 2025 年转向后,巴西、阿根廷合计占比达 90% 以上。通过与南美签署长期供应协议(如阿根廷取消大豆出口税后中国企业迅速采购 65 万吨),中国降低了地缘政治风险,避免类似 2003 年美国操纵大豆价格导致国内企业破产的历史重演。
美国长期通过大豆出口控制全球粮食市场,但中国的转向使美国大豆出口量占比从 24.7% 降至不足 10%,动摇其农产品定价权。与此同时,中国与巴西合作推广 “零毁林” 大豆,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话语权。
这一战略调整绝非短期贸易博弈,而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系统性升级。通过 “反制 - 替代 - 自主” 三步走策略,中国正在实现三大转变:从 “被动进口” 到 “主动布局”,从 “单一依赖” 到 “多元共生”,从 “市场跟随” 到 “规则制定”。未来,随着国内产能提升和南美供应链深化,中国有望彻底打破美国农业霸权,在全球粮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而美国若不能正视自身农业体系的脆弱性,其 “大豆外交” 的失败或将成为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标志性事件。
今天我重点梳理大豆行业 。
大豆的起源与重要价值
大豆原产于中国,古名“菽”,4000多年前已在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约在19世纪初引入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产量迅速增加。目前美国大豆四大产区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
大豆被誉为 “植物肉”,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膳食纤维,以及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大豆还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每吨大豆可产出0.18吨豆油和0.8吨豆粕,分别是制作食用油和优质的饲料的重要原料,下游还延伸至豆制品、生物柴油、化妆品原料等多元领域,形成千亿级产业生态。另外,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作为植物雌激素,可延迟细胞衰老、减少骨丢失。
大豆主产国种植情况
全球大豆主产国的种植与收获时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主要生产国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种植和收获,形成了互补的供应格局。例如,巴西的大豆种植期从9月持续至次年1月,收获期则从1月延续到7月,而美国的种植期集中在4月至6月,收获期为9月至11月。这种时间上的错位有助于平衡全球市场的大豆供应,避免单一季节内的供需失衡。此外,阿根廷不仅有一季作物,还有二季作物,进一步增加了供应的灵活性。中国、印度、巴拉圭等国家的种植和收获时间也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全球大豆生产的多元化格局。整体来看,这种分布模式有效保障了全球大豆市场的稳定供应。
大豆行业产业链分为上游种植、中游加工、下游销售三个环节。上游是大豆种植环节,涵盖大豆育种与种植,涉及哈高科、丰乐种业等企业开展大豆品种培育,种植品类包括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以及饲料豆等,北大荒等企业参与大豆种植布局,为产业链提供原料基础。
中游为加工环节,分为初加工与深加工。初加工主要生产豆粕、饲料等产品;深加工则延伸出丰富的高附加值产品,包括大豆蛋白类产品、大豆油脂产品,还有发酵豆制品(如豆腐、酱油)、功能性豆制品等,大康农业、京粮控股等企业在加工领域发挥作用,推动大豆产品的多元化转化。
下游是销售渠道环节,通过电商平台、商场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自动贩卖机等多种渠道,将大豆及各类加工产品传递至消费者手中,北大荒、东凌国际等企业参与销售端布局,保障产品高效触达终端市场。
生产端:双巨头主导的供给体系
根据USDA数据,2024年全球大豆总产量达4.27亿吨,巴西以1.69亿吨(39.6%)居首,美国以1.21亿吨(28.3%)紧随其后,两国合计占全球产量近70%。巴西依托低纬度扩种战略持续增产;美国则凭借机械化与育种技术维持稳定产能。
贸易端:买方市场下的流向重构
2024年全球大豆出口总量1.82亿吨,巴西占比约58%(逾1亿吨),美国占比为27%(约0.5亿吨)。中国作为核心消费国,2024年进口量为1.05亿吨,占国内生产总量的8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近半年来,由于中国暂停对美大豆采购的影响,全球库存消费比一直处于30%的警戒线上下,市场呈现供过于求态势。
美国大豆产业的优势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量占本国产量的40%,对华出口曾占其出口总量的50%,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总额为245.8亿美元,占美国对华出口商品总额的约50%,是少数能平衡对华贸易逆差的农产品品类。这种农产品优势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规模化、机械化种植
美国大豆种植高度集中于中西部 “玉米带”,规模化布局使得大型农业机械和精准农业技术得以高效应用。这种规模化布局下,单块大豆种植田面积常达数百甚至数千英亩,为联合收割机、大型播种机等农机的 “无缝作业” 创造条件。规模化种植降低了农机调度成本,同一区域内的种植户可通过合作社共享大型设备,避免单机闲置,进一步摊薄农机购置与维护费用,让中小种植者也能享受机械化红利。
(二)生物技术的优势
美国自1996年推广转基因大豆以来,抗草甘膦品种普及率达95%以上,病虫害损失率从15%降至3%以下。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美国大豆单产优势明显,单位成本可控。美国农业部预计,2025年平均单产可达53.5蒲式耳/英亩(约3.4吨/公顷),较巴西高18%。
(三)高效的物流网络
密西西比河航运系统与墨西哥湾港口群构成高效出口通道。中西部大豆通过驳船运输至新奥尔良港,内陆运费仅36美元/吨,较巴西卡车运输低60%以上。
(四)金融工具的协同
全球90%的大豆贸易以美元结算,这种货币霸权使得美国能通过汇率波动影响价格竞争力。另外,美国依托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主导全球大豆定价体系,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巴西、阿根廷等区域性定价中心。即便在对华出口萎缩后,美国仍可通过物流效率与金融工具等方式维持市场话语权。
(五)补贴政策的支持
美国农业补贴体系通过《农业调整法案》持续运行。2025年联邦政府对大豆种植户的直接补贴达140亿美元,占生产成本的18%。不仅稳定了农民收入,还强化了美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政府正逐步调整补贴政策方向。2025年下半年推出的 “绿色补贴附加计划” 规定,采用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环保种植方式的大豆农户,可在原有补贴基础上额外获得15%的补贴;同时,针对小型农场推出“补贴申领简化通道”,将申请流程从原来的3个月缩短至1个月,降低小农户的补贴获取成本。
生产端:规模提升但单产受限
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2024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1.55亿亩,产量2065.24万吨,但单产仅133.35公斤/亩,不足玉米的30%,美国单产约为我国的1.8倍。这凸显出中国大豆生产的核心短板。从品种来看,国内优质高产品种普及率不足60%,部分主产区仍种植抗逆性弱、产量潜力低的老品种,而美国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除草剂、抗虫大豆品种普及率超95%,单产稳定性显著更高;从种植技术来看,国内大豆精准化管理水平待提升,化肥利用率比美国低15-20个百分点,部分地区仍采用“大水大肥”的传统模式,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易导致土壤板结;从机械化程度来看,虽然东北主产区机械化率超80%,但黄淮海地区因地块零散,大型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的作业效率难以发挥,进一步拉低了实际单产。
消费端:压榨主导的需求结构
2024 年中国大豆消费量10884万吨,其中85.1%用于压榨(产出豆油和豆粕),11.6%用于食用加工,0.7%为种用消费。养殖业对豆粕的刚性需求、食用油消费升级共同推高总量,形成 “产需缺口超8000万吨” 的格局。
贸易端: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
2024年中国大豆进口量10,503万吨,是本土产量的5.1倍,对外依存度达83.57%。当前我国大豆的进口结构呈现 “南美主导” 特征,巴西占比超50%,美国降至18%,阿根廷占比约15%。
中国如何重构大豆的进口供应链?
(一)重点措施:巩固南美贸易关系
中国与巴西建立专属大豆供应链,2025年巴西对华出口占中国进口份额升至71.6%,且人民币结算占比超50%。针对阿根廷推出的零出口税政策,中国短期内采购130万吨大豆,以长期合同锁定供应。同时推动南美港口、仓储设施升级,缓解巴西物流瓶颈导致的到岸价波动。
(二)多元布局:开拓新的进口渠道
在 “一带一路” 框架下,中国在俄罗斯远东建设万亩大豆种植基地,2025年自俄进口量同比增长45%。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开拓缅甸、老挝非转基因大豆市场,同时扩大从乌拉圭、巴拉圭的采购,逐步降低对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国的依赖。
(三)机制创新:强化金融与物流保障
推动大豆贸易人民币结算,美国大豆协会2025年10月明确表示愿接受人民币支付,以恢复对华出口。建立“港口+期货+保险”联动机制,可利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持仓,为进口企业提供价格避险工具。同时扩建沿海专业大豆码头,降低物流成本。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