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开创性的地球化学研究正在迫使科学界重新审视一个关于地球起源的核心范式:我们这颗行星在形成月球的“大碰撞”(Giant Impact)中是否被完全熔化并重置。长期以来,主流理论认为,大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忒伊亚”(Theia)撞击了初生的地球,
一项开创性的地球化学研究正在迫使科学界重新审视一个关于地球起源的核心范式:我们这颗行星在形成月球的“大碰撞”(Giant Impact)中是否被完全熔化并重置。长期以来,主流理论认为,大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忒伊亚”(Theia)撞击了初生的地球,释放出难以想象的能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熔岩海洋。这一过程被认为彻底“均质化”了地球的化学成分,抹去了所有关于其更早期“原地球”形态的记忆。然而,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迄ARI(有力)的化学证据,表明这一理论可能并不完整。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地球化学家妮可·聂(Nicole Nie)等人领导的国际团队,在地球深处发现了原始物质的化学指纹——一个在“大碰撞”中幸存下来的“幽灵”,它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地球最初“配方”的独特窗口。
这项研究的突破点在于其创新的分析方法。团队没有去寻找宏观的岩石样本,而是去寻找一种微妙的化学示踪剂:钾(K)元素的同位素特征。钾是一种中等挥发性元素,在行星形成的高温事件中,其同位素会发生分馏——即不同质量的同位素会以不同比例丢失。具体而言,研究人员聚焦于钾-40($^{40}$K)同位素的缺失或其相关比率。
在行星科学中,球粒陨石(Chondrites)被广泛认为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标准物质”,代表了构成行星的原始材料库。然而,地球的整体钾同位素组成与球粒陨石存在显著差异,地球更“轻”(即富含较轻的同位素)。主流的解释是,“大碰撞”事件导致了全球性的熔融和剧烈的挥发,使得地球在这一过程中永久性地丢失了大量的挥发性元素及其较重的同位素。
然而,聂和她的同事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大碰撞”并非完全均质化,那么是否有可能在地球的某个地方,还隐藏着未受此次撞击“污染”的、化学上更原始的物质?如果存在,这些物质的钾同位素特征应该与地球表面和上地幔的岩石不同,甚至可能更接近某种未知的原始成分。
为了验证这一点,团队转向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样本,以及那些被认为来自地幔深处的岩石。他们分析了来自格陵兰岛、加拿大(巴芬岛)和夏威夷等地的样本。这些地点并非随意选择:格陵兰和加拿大拥有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地壳(克拉通),而夏威夷则是一个“热点”,其火山活动被认为是由地幔深处(可能来自核幔边界)上升的地幔柱所驱动的。地幔柱就像一个地质电梯,将地球最深处、最少被搅动的物质带到了地表。
分析结果令人震惊。研究团队在这些特定样本中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独特的钾同位素特征。这种特征与地球上地幔、地壳甚至月球岩石的特征都不同。它所揭示的化学指纹,恰恰指向了一种比“大碰撞”更古老的物质来源。正如聂所指出的,这可能是科学家首次掌握了“保存了原始地球物质的第一个直接证据”。这些岩石碎片所记录的化学历史,甚至在“忒伊亚”撞击并形成月球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一发现对行星形成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挑战了“全球熔岩海洋”模型的完整性。如果这些原始地球的残余物质能够在地幔深处保存45亿年,那么“大碰撞”就不是一次彻底的“重置”,而更像是一次剧烈但非对称的改造。
现有的地球物理模型已经暗示了这种可能性。地震波断层扫描技术揭示,在地球核幔边界之上,存在两个巨大的、被称为“大型低剪切波速省”(LLSVPs)的异常区域(一个在非洲之下,一个在太平洋之下)。这些“大陆”规模的结构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密度更大、化学成分不同的原始地幔“团块”,它们在大碰撞的混沌中沉降到了地幔底部,从而在数十亿年的地幔对流中幸存下来。
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的化学证据,为这些地球物理模型提供了第一个关键的、独立的化学支持。来自夏威夷(位于太平洋LLSVPs之上)的样本显示出这种原始的钾特征,这强烈暗示地幔柱确实从这个古老的“储藏库”中汲取了物质。这就像是在一个被彻底搅拌过的汤锅底部,发现了几块未被溶解的原始调料块。
这一发现意味着,地球的演化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两个不同“储层”的长期互动:一个是经历了“大碰撞”并构成了我们所知的绝大部分地幔和地壳的“混合层”;另一个则是隐藏在深处、保留了原始太阳系化学信息的“原始层”。我们脚下的行星,实际上是一个化学上的“混合体”(Chimera),它同时保留着“原地球”和“现地球”两代行星的记忆。这种幸存下来的原始物质的存在,也解释了为什么地球内部的某些其他稀有气体(如氦-3和氖)同位素也显示出异常的“原始”特征。
除了重塑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之外,这项研究还向天体化学家提出了一个紧迫的新问题。如果这些来自地球深处的原始样本,其钾同位素特征与我们目前已知的所有类型的陨石都不匹配,那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对地球真正“构件”的理解是不完整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试图通过混合不同陨石群(如碳质球粒陨石、顽火辉石球粒陨石等)的成分,来“重建”地球的初始化学配方。但聂的研究表明,这个“配方表”本身就有缺陷。
正如聂在评论中所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目前的陨石清单并不完整。”换句话说,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必然存在一种或多种我们尚未发现的、富含特定钾同位素的陨石类型,它们参与了原地球的形成,但它们的碎片至今未被地球上的陨石猎人所识别。
这项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研究,因此不仅是一项地质发现,更是一项天文学的挑战。它要求天文学家和天体化学家扩大搜索范围,去寻找那些可能在小行星带或更远的太阳系中游荡的、失落的“行星构件”。地球自身,通过其深层地幔的“幽灵”,为我们提供了解锁太阳系起源之谜的新线索。这颗行星最深处的秘密,最终可能指向太阳系最遥远的过去。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