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紧急提醒!14岁男孩因流感离世,出现这几个症状,立刻就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15:45 2

摘要:流感季一到,“发烧、咳嗽、请假”仿佛成了每年固定的剧本。人们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甚至有人认为:“流感?不就是个感冒嘛。”可就在一次看似普通的流感中,一位14岁的男孩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流感季一到,“发烧、咳嗽、请假”仿佛成了每年固定的剧本。人们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甚至有人认为:“流感?不就是个感冒嘛。”可就在一次看似普通的流感中,一位14岁的男孩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家属几乎不敢相信,医生也一再强调: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它可能致命。哪怕是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再好,在高热、呼吸衰竭、病毒性肺炎等并发症面前,也根本扛不住。高烧不退、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这些症状,绝不是‘等等看’就能好的。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这场病毒的“变脸速度”有多快。前一晚还在玩游戏,第二天就可能进了重症监护室。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异,毒力也在升级,不再是小时候那个“打个喷嚏就好”的老朋友了。

更让人警觉的是,越来越多青少年成了重症病例的主力军。这背后藏着一个让人忽视的现象——对青少年健康的“过度自信”。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年轻、底子好,哪怕发烧也不紧张,甚至拖上三五天才带去医院。

但病毒不会因为孩子年轻就手下留情。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它的传播快、破坏力强,感染后48小时内是干预的关键窗口期。一旦错过,病毒会迅速扩散至肺部、心肌,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

别以为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体弱的人身上,健康孩子免疫反应过强,反而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也就是身体把自己“烧坏”了。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确实是医学上的真实机制。

一些重症个案甚至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直接以高热惊厥、呼吸衰竭为首发表现。特别是出现持续高烧(超过39℃)、剧烈头痛、呕吐、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千万不要犹豫,立刻就医。

而不是等着“退烧药起效”或者希望“多喝水就好”。很多人对流感的误解根深蒂固,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把流感当感冒,觉得只要不咳血、不昏迷,就不用紧张;二是迷信“自然抵抗力”,坚信孩子年轻就能自行康复;

三是过度依赖非处方药,忽视了用药时机和病毒进展速度。真正危险的不是病毒,而是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有青少年甚至儿童因为流感快速恶化,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很多时候,家长根本没意识到孩子病情已经失控。有时一觉醒来,孩子就已经出现意识模糊、心率过快、呼吸浅快等“重症信号”。这些都是医学上“危重型流感”的临床表现,必须即刻送医。尤其在病毒毒株活跃的季节,儿童青少年感染后病程进展更快。

而且,青少年的免疫系统虽强,但有时反应过度,可诱发免疫性损伤。这时,身体不是被病毒打垮,而是被自己的免疫反应“误伤”。

公众还需要了解一个关键点:不是所有流感都能靠“扛一扛”过去。很多人以为只有老人、婴幼儿才需要警惕,其实青少年重症流感的发生率也在上升。

一项研究指出,在近五年的流感住院病例中,15岁以下青少年的重症率接近成人一半,并非“低风险群体”。

更何况,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孩子作息紊乱、营养跟不上、运动减少,免疫力并不比成年人强多少。

再叠加学业压力、缺乏户外活动,身体状态并非如父母想象的那般“铁打的”。一些孩子甚至有基础性哮喘、肥胖、过敏体质等隐性风险,一旦感染流感,极易诱发并发症。特别是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脑炎,这些并发症才是致命的“幕后黑手”。

而且,这些并发症往往来得又急又快,没几小时就能压垮一个本来看起来“好好的”孩子。所以看似平常的高热、胸闷、咳嗽,其实可能是重症的前兆。如果孩子说“胸口闷”“喘不过气”“头疼得厉害”,切勿忽视这些主观感受。

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症状常被误以为是“娇气”或“情绪问题”。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敏感度,不能只盯着体温表。更别说,有些孩子高烧时还“精神很好”,父母就以为问题不大。

其实那可能是“假清醒”,也就是高热刺激下的短暂兴奋状态。等到真正乏力、意识模糊时,已经是病情恶化信号。一旦出现“高热超过三天、呼吸急促、唇色发紫、呕吐腹泻、嗜睡”这些症状,必须立即前往医院。

别再迷信“居家观察”或“社区诊所能搞定”。因为流感并发症一旦确诊,治疗越早,预后越好。而每耽误1小时,风险就可能翻倍。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的临床经验总结。

很多重症病例的共同特征就是“就医太晚”,前一晚还以为是普通发烧,第二天就进了ICU。了解这些,你才会知道流感不是儿戏。不是所有的病毒都能靠“熬一熬”熬过去。特别是对青少年,家长的谨慎、医生的判断、时间的把控,缺一不可。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被“感冒等于小病”的概念误导。更不能用“以前没事”来判断“这次也没事”。每一次感染,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流感不是靠经验处理的疾病,而是需要科学认知、快速反应的健康警报。

别等到悲剧发生,才意识到“早知道就早点看医生了”。没有人能预测病毒什么时候变脸,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它有机会下手。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保障,从尊重每一次发烧开始。

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资料:
[1]张青松,陈晓云,王建娟. 2023年我国流感流行现状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24,30(3):276-280.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4年版)》[S]. 国家卫健委官网,2024.
[3]李小红,赵海燕. 儿童流感重症病例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5,33(4):412-416.

来源:岐黄小郎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