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近几年国内涌现了文博热潮,各个博物馆爆满一票难求。我们经常看到国内各大博物馆门口队伍排出好远,家长牵着孩子、学生背着画板、年轻人举着手机,纷纷涌入展馆“打卡”拍照。
别人看文物是“参观”,他们看文物是“学术资源”。别人拍照留念,他们动笔思考,顺手还拿个奖。
但是为什么他们能做到“用博物馆上课”?来看看英国私校是怎么“玩”出学术力的吧!
Connexcel
01
别人打卡拍照,他们边看边做research
在英国,尤其是一些Top私立寄宿学校,博物馆不是“课外活动”,而是课堂延伸和学术资源库。
艺术史课上,学生们会前往V&A博物馆临摹一幅画作,随后进行视觉分析并撰写相关内容,最后结合文化背景开展展示;
而历史课则安排学生到大英博物馆观察青铜器,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文明背景,最终完成一篇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再比如很多知名私校的博物馆参观更有意思:
Eton公学的历史课会直接安排学生前往大英博物馆,围绕特定展品撰写调研报告,部分优秀作品甚至被收录进校史项目。
在Wycombe Abbey,还有学生基于V&A博物馆的展览完成学术写作,入围了全英人文竞赛决赛。
康联组织的很多英国夏令营中,很多孩子参与英国私校的文化写作营或研学项目时,也亲身体验过类似的“博物馆作业”:从展品里挖论点、从观察中提问题。和“走马观花”相比,这才是真正用脑子的旅行。Connexcel
02
做展览、当“小策展人”!
很多时候,英国私校带着学生们参观完博物馆后,最令人惊讶的并非“写论文”,而是部分学校竟直接让学生策划展览。
以St Paul’s Girls’ School的“Museum Project”为例,学生需自选“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生活”等人文学科主题,通过实地调研、精心布展、撰写展签,最终在校园内打造“小型博物馆”;学校还会邀请家长、同学参观互动,并设置问答、模拟面试环节,表现优异的学生更有机会参与全国青少年人文学术项目并获得奖学金。
值得一提的是,康联的英国夏令营中,有不少学生在夏校开办的“微型策展项目”中大展身手,即便只是短暂的夏令营体验,孩子们仍热情高涨,化身小小研究员沉浸其中。
甚至有学生回国后撰写完整调研报告,投稿国内人文竞赛并斩获佳绩。
Connexcel
03
升学利器?你没看错!
英国私校的这种博物馆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学术能力上,更加分了学生的大学申请。
以Eton、Wycombe Abbey等学校为例,学生们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的博物馆项目与研究成果,经常被大学招生官看作是他们的“实力展示”。
尤其是牛津、剑桥、UCL等重学术背景的院校,最爱看到这种真实、有深度的学习经历。
比如“My visit to the British Museum’s Parthenon Sculptures inspired me to explore the debate on cultural restitution…”
不仅展示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更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独立调研、沟通表达等核心能力。
这比起“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这类千篇一律的开头,这些博物馆项目,直接把你从申请大军中拉出一大截。
Connexcel
04
为什么博物馆教育如此重要?
英国的私立学校很早就意识到,博物馆不仅是文化与历史的宝库,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课堂。
很多英国私校老师会说:“我们不带学生去看博物馆,是带他们去使用博物馆。”
这正是英国私校精英教育的一大核心理念:用真实世界做教材,用文化资源做工具。
文物只是起点,思考才是终点。
通过这种深度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研究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无论是在日后的学术研究中,还是在大学申请中,都能为他们加分。
其实,对于有意向让孩子未来赴英留学的家庭来说,博物馆教育不仅是开阔孩子视野的一种途径,更是帮助孩子提前适应英式教育的最佳机会。
康联卓越的暑期夏令营项目,正是为孩子们提供了这种全新的体验——通过实地走访英国的博物馆,参与学术写作和策展项目。
孩子们可以提前接触到英国私校的教学模式,提升他们的学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体验,不仅仅停留在暑假,更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学术之路。
康联有话说
很多家长问:“我家孩子也爱看博物馆,怎么能像英国学生一样深入学习?”其实从“游客思维”到“学者视角”,差的也许不是能力,而是引导和一个机会:一次不是走马观花的旅程,一次有人引导、有方法、有成果的深度体验。康联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多场“学术型夏令营”,在英国私校课堂里、博物馆展厅里、导师工作坊里,让孩子以“未来申请者”甚至“小研究员”的身份,提前进入私校的真实学习场景。如果对英国教育感兴趣,
可以提前
感受“全人教育”精髓!
来源:英国教育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