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道上还是一样的电车声、自行车铃响,复兴岛方向的码头也没传来动静。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9年5月16号早上,上海天气闷热。
空气里没什么风,像是要压出一场雷阵雨。
那天上午十点,本该有一场起义在市区西南方向打响。
可是什么都没发生。
街道上还是一样的电车声、自行车铃响,复兴岛方向的码头也没传来动静。
唯一不同的是,张权没露面。
其实早在十几天前,张权就把起义的计划定下来了。
时间、地点、人员、后路,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甚至亲自画出了一张长江防线的布防图,密密麻麻的字全写在一本旧日记里。
后来这本日记被送到解放军渡江前线,成了极重要的参考资料。
那会儿没人知道,这个身在国民党高层的将军,早已是中共地下的“自己人”。
张权不是那种一时冲动的人。
他做事讲究分寸,也从不轻易托付别人。
可这一次,他信错了一个人。
一个叫张贤的参谋,132师参谋科长,李锡佑的亲表弟。
就是他,把整个起义计划交到了蒋介石的情报网里。
说起来,这个张贤以前还是靠李锡佑接济才进的部队。
那会儿穷得吃不上饭,李锡佑让他当参谋、提拔他、照顾他。
所以当李锡佑把起义计划告诉他时,根本没防备。
5月15号晚上,张权照常巡视防区。
那是个习惯,他总是亲自确认关键点。
可是那天夜里,他没能回家。
车子在半路被拦,张权和李锡佑双双被捕。
消息传到中共地下组织时,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从被捕到行刑,不到一周时间。
南京大路,5月21日。
张权穿着军装,神情镇定。
身边是李锡佑。
没有公开审讯,没有辩护,他们被贴上“扰乱金融、破坏秩序”的罪名,当街枪决。
开枪之前,张权最后一句话是:“我问心无愧。”
这事儿说来简单,其实背后牵连极广。
张权不是普通军官。
他从保定军校出身,留过学,打过仗,抗战时是机械化炮兵团的创建者。
在那个靠裙带关系混军功的时代,他算是少数靠真本事打上去的。
可越往上,他越不愿意跟着走。
他看不惯高层的腐败,也不认同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他跟共产党接触很早。1930年代就认识林伯渠,后来又在重庆多次和周恩来、董必武见面。
他不是那种“墙头草型”的人,而是认准了就做到底。1940年后,他逐渐开始向中共提供情报,甚至在淮海战役期间亲赴徐州,把国民党作战图偷出来送到解放军手中。
他没要求过什么回报。
只是说:“我是一名军人,不该看着百姓再遭战火。”
真正让他决心起义的,是1949年初的一次会议。
那时候蒋介石已经下野,李宗仁主持“和谈”。
但国民党内部还是有人想打到底。
张权在会上公开表示反对,说得很直接,连蒋介石的面子都不给。
会后,他回到住处,跟地下党联系人王亚文说了一句:“蒋是不会放过我的。”
从那以后,他知道自己已经站到了边缘。
可他没转身离开,反而开始筹备起义。
他跟李锡佑是旧识,两人同窗多年,还结过拜。132师驻防复旦大学,是上海防线的重要一环。
张权说服李锡佑,再通过他策反下属,连复兴岛上的守备部队也开始动摇。
他甚至安排了自己的亲戚守在码头仓库,把美援炸药和通讯设备一一清点好。
他知道,这些东西一旦落到解放军手里,就是一场胜仗的保障。
可惜,就在最后一步出了问题。
张贤的报告直接送到了蒋介石的警卫处。
那时候蒋还住在军舰上,怕被暗杀,几乎不踏上岸。
听说有人要在复兴岛发动行动,他第一反应就是:查!立刻查!
张权被捕后,地下党试过几次营救。
可蒋介石亲自下令看押,任何接近张权的人都被盘查。
最后一次尝试失败后,组织只能选择保全其他人。
张权没说出任何一个同谋的名字。
行刑之后,他的家人几天后才知道消息。
尸体被匆匆处理,连个墓碑都没留下。
张贤呢?升了上校,还拿了赏金。
可风光没两天,上海就被解放了。
他逃了,换了好几个身份,跑到广州、再转到贵州。
可终究躲不过。1957年9月26日,上海市人民法院判他死刑。
罪名是:出卖革命志士,造成重大人员损失。
执行那天,没通知家属。
张权的名字在许多正式档案里找不到。
不是因为他做得不够,而是因为他从未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可他的事迹,一直在一些老兵口中传下去。
在重庆、在徐州、在复兴岛,都有人记得他。
他们说,这个人从来不喊口号,也不摆架子。
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可一旦决定的事,谁都劝不动。
后来复兴岛的那艘军舰被接收了,再没人提起蒋介石曾在那里躲着。
参考资料:
徐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
何立波,《中共地下党与上海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亚文口述,《地下交通员回忆录》,中央党史出版社,1989年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上海市档案馆编,《解放上海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