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霜悄然染白了门前的野草,我又一次在梦中回到了那片养育我的土地。那时的风是温柔的,带着麦浪的清香拂过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清晨,父亲和乡亲们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脚印深深浅浅地印在湿润的泥土里,那不是简单的足迹,而是对一年收成的期盼,是对家人温饱的承诺。我们这些孩子
秋霜悄然染白了门前的野草,我又一次在梦中回到了那片养育我的土地。那时的风是温柔的,带着麦浪的清香拂过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清晨,父亲和乡亲们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脚印深深浅浅地印在湿润的泥土里,那不是简单的足迹,而是对一年收成的期盼,是对家人温饱的承诺。我们这些孩子总爱赤着脚在田间奔跑,裤脚沾满泥点,口袋塞满从田边偷摘的野果,笑声在空旷的田野间回荡。春天有槐花的清香弥漫在空气里,夏天有蝉鸣在树梢此起彼伏,冬天的雪轻轻落在茅草屋顶,簌簌作响,而屋内灶膛里的柴火正噼啪燃烧,暖意融融,那是家的味道。
然而,不知从哪一天起,故乡的模样渐渐变了。曾经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今漂浮着塑料袋和废弃的瓶罐,再也看不到孩子们挽起裤腿捉鱼的身影;山上的树林被一茬茬砍伐,那些曾是童年探险乐园的密林,如今只剩下裸露的黄土和孤零零的树桩;村口那棵陪伴了几代人的老槐树,也在一场无人在意的虫害中悄然枯萎,再不见新芽。更让人心酸的是,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只剩下几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老屋,眼神里透着寂寞与等待。年轻人纷纷背起行囊走向城市,在钢筋水泥中寻找生活,一年到头,归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有人说是时代在前进,可前进的路上,为何要丢下我们的根?当农耕的生活方式被简单地定义为“落后”,当炊烟袅袅被视为“污染”,当牛羊在山坡吃草成了“破坏生态”,我们是否正在用一种冷漠的方式,切断人与土地之间最本真的联系?
那些喝着井水、吃着玉米面、在黄土地上长大的人,心中始终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他们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懂得顺应节气,珍惜每一粒粮食。他们与山川河流共生共息,从不贪婪索取。这份朴素的智慧,不应被时代轻易否定。
如今,风依旧吹过村庄,却夹杂着远处工地的尘土,也卷着老院里飘落的槐花瓣。我站在巷口,望着推土机缓缓推进,旧屋一寸寸倒下,心中涌起一阵酸楚。有些变化是自然的轮回,可有些消逝,却是文化与记忆的断裂。我们奋力追赶现代化的脚步,却常常忘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真正的进步,不该是让故乡消失在推土机下,而应是在发展的洪流中,守护住那一缕槐花香,那一缕炊烟,那一份对土地的深情。让每一个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无论走多远,心中都有一盏不灭的灯,照亮归途。只要根还在,乡愁就不会断流,灵魂便永远有归处。我们不仅要走向未来,更要让故乡的记忆,在岁月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来源:玲儿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