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工程师匠心 守缸人“酱”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09:12 1

摘要: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庙石村的后山,沿小路上至山腰,可见云雾缭绕、山泉叮咚的美景。而在这片“世外桃源”中,竟藏着一个古法酱油园。没有现代工厂的喧嚣,上千口陶缸静默地排列,它们像时间的容器,承载着一份跨越千年的非遗技艺,也酝酿着80后工程师庄少峰的转型人生与乡村振兴

80后消防工程师庄少峰带领团队集体转行 在崂山建起古法酱园

庄少峰正在查看酱油酿造情况。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尉扬 摄

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庙石村的后山,沿小路上至山腰,可见云雾缭绕、山泉叮咚的美景。而在这片“世外桃源”中,竟藏着一个古法酱油园。没有现代工厂的喧嚣,上千口陶缸静默地排列,它们像时间的容器,承载着一份跨越千年的非遗技艺,也酝酿着80后工程师庄少峰的转型人生与乡村振兴的朴素理想。

近日,青岛早报记者来到庙石村,开启了一段“寻味”之旅。沿着蜿蜒的盘山小路向上而行,空气愈发清润,穿过蓊郁的林木与农家小院,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片依山势开拓的平地上,千百口深褐色的陶缸整齐排列,静静地沐浴在氤氲的山雾与温煦的日光中。几位师傅正手持长柄酱勺,在缸中缓缓淋油,动作沉稳而专注。酱勺起落间,深琥珀色的酱汁被舀起又泻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醇厚的气息,咸鲜中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豆香,沁人心脾。这里便是青岛华味酱园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味酱园)的酱油酿造区。

华味酱园负责人庄少峰20多年前从老家日照来青岛打工,从工地小工一路奋斗成为一家拥有国家一级资质的消防工程公司的负责人,公司员工几乎人人拥有高级职称: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后来,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与之紧密相关的消防工程业务随之收缩,庄少峰走到了事业的十字路口:是裁掉并肩作战多年的伙伴,还是带领大家共同穿越迷雾?

“我们在一起工作,最长的有20年,最短的也有10年。人是有感情的,我不想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大家能不能一起转行,做一件能继续脚踏实地干下去的事?”这份不舍,成了庄少峰事业转型最原始的动力,他决心带领整个团队“跨界”创业。在一次团建聚餐时,庄少峰与餐厅老板讨论起店中选用的调味品,他突然灵光一闪:“酱油是人们每天必需的调味品,现在很少能尝到过去老酱油的味道了。咱们试着做古法酱油怎么样?”这个想法在团队里一提出,便引发了共鸣。

从萌生想法到决定建厂,庄少峰和团队成员只用了20小时做决策。没有犹豫,这群习惯了画工程蓝图、扛安全责任的工程师,一头扎进了完全陌生的酿造领域。他们放弃了工业区便捷的厂房,把酱园选在了庙石村的山间,这里有优质的崂山山泉水,有适宜的温润气候,更有能还原老酱油本味的自然环境。经过半年筹备,今年年初,华味酱园正式投产。

选择做古法酱油,源于庄少峰心中对“责任”二字的坚守。“我们负责的消防工程是终身责任制,习惯了严谨和担当。现在做入口的东西,更要对得起良心。”庄少峰说,他的初衷很简单,“我们想做得更好——更健康、更纯粹。”

酱园取名“华味”,寓意中华之味。庄少峰想找回的,是华夏饮食最本真的味道,也是他记忆深处的情结。“我小时候打酱油是两毛钱一瓶,经常边走边喝,到家只剩半瓶了,还得偷偷兑水。”他笑着回忆,“那时的酱油咸、香、鲜,抹在煎饼上再撒点盐,卷着青菜吃都香得不得了。”

为了复刻这份记忆,庄少峰带着团队远赴浙江,拜师非遗传承人。他们没有照搬南方酱油的“甜口”,而是结合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打造了一款“咸香鲜”酱油——不加糖,不用防腐剂,全靠天然盐度防腐。

庄少峰介绍,酱园里的每一口陶缸都藏着大自然的“馈赠”:山间清泉经过软水系统过滤后,用来泡豆子、调盐水,清冽的泉水赋予了酱油温润的底色;大豆选用东北非转基因品种;小麦则要经过人工淘洗、烘干后再磨成粉,以免市售面粉中可能存在添加剂。

酱油酿造更是慢工出细活。豆子蒸熟、拌料后,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制曲,成功后才能移入陶缸,开启“日晒夜露”的旅程。白天,陶缸在阳光下吸收热量,让酱汁慢慢发酵,崂山独特的气候——湿润的空气、稳定的温度、充沛的水汽,为酱油发酵提供了绝佳的天然环境。一缸酱油至少晒足5个月方得醇厚,若晒上八九个月,则酱香更甚。庄少峰拿起一瓶琥珀色的酱油,轻轻摇晃,只见酱汁上泛起一层细腻的泡沫。

尽管藏身深山,但华味酱园的醇厚酱香吸引着市民和游客寻味而来。

渐渐地,庄少峰发现,每逢周末,总有陌生的面孔沿着蜿蜒的山路找到这里。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的推荐或朋友的口耳相传专程前来,只为亲眼看看这云雾间的酱园,尝一尝传说中的“老酱油”。

“就是这个味!我小时候打的酱油就是这个味道!多少年没吃过了。”岛城市民王先生品尝了华味酱园的酱油后,眼中闪现惊喜,激动地感慨道,“我住在市南区,退休后经常坐地铁来崂山逛逛,去年路过庙石村时注意到村里正在建一家古法酱油厂,当时就惦记上了,想着以后一定要来看看。今天过来,亲眼看到了古法酱油制作过程,更加放心了。”顾客真诚的反馈,让庄少峰和团队成员倍感欣慰。他们意识到,自己坚守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能唤醒共同记忆、连接情感的文化载体。

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让不少人品尝华味酱园的酱油后直呼“想起了小时候”,也让华味酱园收获了一批“回购粉”,甚至有人一次订了一缸酱油分送给亲朋好友。

如今的庄少峰每天在山间穿梭,看着陶缸里的酱汁慢慢发酵,看着团队的“老伙计”从工程师变成熟练的酿造师,心里感到踏实,“崂山给了我们好山好水,我们也要给崂山做点贡献。我们这群人能在一起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值了。”

庄少峰坦言,在华味酱园的成长路上,来自崂山区和王哥庄街道的支持给予了他们前进的力量。崂山区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在实地考察后,带来了最新的产业政策解读,帮助团队申请相关补贴,还在技术、经营层面提供咨询,主动充当起“推介官”。

“崂山区农业农村局的帮助让我们的思路开阔了很多,也对我们做的事情更加有信心了。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坚实支撑,希望我们能坚守这份初心,把好产品做下去。”庄少峰坦言,这份来自外界的肯定化为团队强劲的内驱力,大家更加严格地把控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因为他们知道,如今他们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承载着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希望。

除此之外,王哥庄街道还推荐他们加入当地的直播基地,帮助华味酱园直播推介产品。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崂山有个“古法工艺酱油园”。

更让庄少峰欣慰的是,这个酱园正在成为庙石村乡村振兴的一个“发酵点”。“后续我们计划发展研学参观,想让市民和游客了解古法酱油是怎么酿造的,也想让孩子们知道老祖宗的手艺有多好。”他们还想试着做豆瓣酱和醋,“都是古法酿造,用崂山的水应该能做得更好。”庙石村的山好水好,庄少峰计划着,如果有农户愿意提供自家种植的优质大豆,酱园可以高价收购,帮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如果有村民想在酱园工作,他也欢迎,希望能带动周边就业。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