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通体透明隐藏在水中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就连游经的鱼儿也对它视而不见,但它却“五脏俱全”具有实时监测的功能,对水下的蛛丝马迹了如指掌。10月21日记者获悉,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陶凯教授团队自主研制出一款神奇的仿生机器人,不仅具有高仿生度,还具备AI探测能力,实现
它通体透明隐藏在水中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就连游经的鱼儿也对它视而不见,但它却“五脏俱全”具有实时监测的功能,对水下的蛛丝马迹了如指掌。10月21日记者获悉,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陶凯教授团队自主研制出一款神奇的仿生机器人,不仅具有高仿生度,还具备AI探测能力,实现了水下环境中的“具身智能”,为突破深海探测关键瓶颈提供了前沿解决方案。
该机器人不仅在形态与运动上高度仿生自然水母,更将人工智能(AI)深度集成于仿生平台,称为“水下幽灵”!据介绍,陶凯教授团队这款直径仅120毫米、重量仅56克的微型机器人,凭借其近乎透明的躯体和仿水母肌肉结构,精准模拟了水母利用涡环推进的灵动姿态,在水下实现了高效且近乎无声的“静默”运行。
这只高仿生“水母”为啥能做到“隐身”又静音?陶凯教授介绍,水母仿生的核心在于团队自主研发的静电液压肌肉驱动器和创新水凝胶电极材料,驱动器通过电场的作用,模拟水母神经信号控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实现伞状体的收放过程。这种驱动方式具有极高的能量效率,整机驱动阵列功耗控制在极低的28.5mW水平,这为长期、隐蔽的水下作业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
“我们的设计理念‘以自然为师’,最大限度降低装备对水下环境的物理与噪声扰动,满足深海探测对隐蔽性和环境友好性的严苛要求。”陶凯教授介绍,该机器人的智能化应用,通过集成微型摄像头模组和嵌入式AI处理芯片,仿生水母机器人成功在动态水环境中实现稳定悬停,并精准识别出水下的特定目标(如校徽、小丑鱼)。这一功能有力验证了在仿生平台上实现自主环境感知与目标识别的可行性。这款机器人的低功耗、低扰动和高度仿生特性,使其在深海/近海长期隐蔽监测、生态敏感区域观测(如珊瑚礁普查)以及狭窄空间水下设施精细巡检等场景中展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潜力,为解决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中面临的能源续航、隐蔽性以及环境兼容性等关键瓶颈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径。
陶凯教授所在的“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内较早开展微机电系统研究的单位之一。实验室面向航空、航天、航海,致力于实现装备的微型化、集成化、信息化。陶凯教授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研究,优化性能,推动该成果在深海科学考察、水下环境长期智能监测等国家亟需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实际应用。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