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通透」到底是指什么?什么样的手机屏幕才能「一眼通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05:41 1

摘要:任何屏幕,你只要拉伽马,再不行拉满亮度,或者加HDR,就瞬间「通透」。

通透就是伽马!

伽马就是通透!

任何屏幕,你只要拉伽马,再不行拉满亮度,或者加HDR,就瞬间「通透」。

所以,「通透」这个东西它不算是玄学,但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实测的感受。

这包括不限于「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的「通透」。

也包括不限于「给照片除雾」的那种「通透」。

我愿将「通透」这个东西与3和4之间的整数“bleem”共称为困扰人类的两大世界难题。

简单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客观存在的真理级「通透」。

任何屏幕,它自己作为一个显示面板,都不可能「通透」。

「通透」的只能是内容,而屏幕只能准确。

那么,什么样的屏幕是准确的呢?

本质上,屏幕是一个提供亮度和色彩等信息的容器。

这个容器的责任是把显示的内容装进来,转换成屏幕像素认识的格式。

也就是即RGB和亮度。

这里有个冷知识,内容当中的每一个像素,和屏幕上的RGB像素并不是点对点的。

尤其是OLED屏幕的像素,它就不存在RGB以1:1:1呈现的情况。

比如钻排列,红蓝各少一半像素,这时候如果你要一个OLED屏显示一个白点,只点亮RGB三个像素是肯定不够的,它还需要从旁边借像素,来确保颜色、形状的复现。

而这个,就是传说中听起来很唬人的次像素渲染。

更冷的知识是,前段时间很多人莫名其妙拿来自救的LCD屏幕,确实是标准RGB排列。

但是,它也要借像素渲染曲线和圆角啊!

为了让大家看明白是怎么回事,我找AI用html写了个测试网页。

简单说一下,我之所以用网页而不是随便找张图,是考虑到各种手机的屏幕分辨率不一样。

那么,要保证每个手机显示的测试图案大小差不多,字体一样,不被压缩,用代码画最可靠。

这个测试图写起来巨简单,而且效果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 1080P LCD 屏幕的表现。

先说好的,乍一看这个屏幕的显示效果非常好,文字清晰,整体不发虚。

那些略有间隔的直线、斜线,也都能分辨轮廓。

不愧是被很多人拿来自救的LCD,这方面的基础效果有点东西。

但是!

你可以仔细看下图标的显示效果,比如说箭头,有些锯齿。

肉眼可能观察不到。

所以,我带你用显微镜放大看看次像素渲染实际的情况。

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图标里有很多看起来亮了又没有完全亮的像素。

如亮!

亮了吗?

如亮!

这些如亮的像素,其实就是LCD屏为了图案看起来更平滑而从旁边借的像素。

但是!

不同于OLED,LCD在借像素的时借的都是完整RGB 像素,它不能单拎出来借单个次像素。

那么问题就来了。

在箭头这个图标中,其实它如果不借像素,也能把图标显示完整,借了之后反倒画蛇添足,导致图标的线条看起来就不够平滑。

1080P LCD

然后先记住这个图标的样子。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 1080P OLED 的表现,看看有没有区别。

如下所示。

两者的图标好像存在差不多的问题,不过1080P OLED 的表现似乎好一些,看起来更平滑。

所以我的感受就是,都2025年了!只要次像素渲染做的好,同分辨率的OLED 跟 LCD 差别已经并不明显,甚至大多数时候,因为OLED可以更精细的控制次像素对边缘进行填充,在平滑度等方面其实是要好于 LCD。

更有意思的是,在理论上我这块1080P OLED屏幕的逻辑PPI是要低于那块1080P LCD屏的,只能说,在尺寸相近、逻辑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去比较LCD与OLED的PPI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

我觉得,OLED 已经不是古早时候的 OLED,LCD却仍然是当年的那个LCD。

这让我想起来了最早CCD完爆CMOS,这才几年,CCD就被扫进垃圾堆了。

时代变了,大人。

1080P OLED

然后我们再看看1.5K 和 2K 级别屏幕的对比。

我先讲一下我的肉眼观感。

这两块屏在清晰度上,相比1080P的屏幕都是一眼即见的好。

尤其是图案、线条,因为像素密度更高,次像素渲染直接满血发挥,哪怕是显示微小单位的点状图案,都要远比 1080P 的更清晰。

不信的话,我们拉显微镜。

在显微镜下观察几块屏幕的像素点,从这可以发现,当分辨率来到1.5K 之后高下立判,其点亮的次像素拼在一起,明显更像是图标所要表达的正方形。

我们再看看单位间隔,再看看一些分界线,也都比 1080P 的屏更加准确。

而三星2K OLED的则是最为准确。

1080P OLED

1.5K OLED

三星2K OLED(iQOO 15)

其实到这里结论已经很清晰了,1080P 下 LCD 屏幕跟OLED 各有优劣,主要体现在 LCD的文字锐利度更有优势,但OLED在曲线和图形的平滑度上表现更佳。

而到了1.5K 这个级别,分辨率的提升带来了质变。

更高的像素密度让次像素渲染有了更精细的发挥空间,无论是线条的明确度还是图形的平滑度,都远超1080P。

而iQOO 15搭载的三星2K屏,在像素显示的精准度和分界线的准确度,展现了顶级水准。

当然,我所做的测试非常极端,这个测试图是为了提高可对比性进行定制的。

就是为了挑错,就是为了找茬。

大家日常在使用手机时,不用琢磨这个。

看完上面这几组对比,我估计可能会有人觉得作为质变节点的1.5K屏过剩了,反正日常用也看不出啥区别。

这不奇怪,因为我一开始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图里这块三星2K OLED屏其实是来自iQOO 15.

我给它在显微镜下继续放大!

这时候,你再仔细看看iQOO 15的屏幕,不管是对比 1.5K的OLED屏幕,还是1080P的OLED屏幕,你们有没有发现iQOO 15的像素好像就是更大,子像素也更密集、间隔似乎更小?

这个东西,其实叫做像素的「开口率」。

在一块屏幕上,把像素开口率做大有很多的增益,就比如说,同样的电压,开口率大的像素亮度必然会高,反之,控制变量,同样的亮度下也会更加省电,延长屏幕的寿命。

谁都知道这东西怎么搞会更好。

但是,搞这种东西很困难。

拍摄条件比较极端,难以控制变量,并不严谨,仅作示意

因为在生产OLED屏幕的时候,有一道工序是真空蒸镀。

也就是蒸发有机材料,在基板上形成像素阵列。

也就是把将红色(R)、绿色(G)和蓝色(B)三种不同的有机发光材料分别沉积到各自指定的子像素位置上。

这种比较精确的像素定位要通过掩膜实,在每次蒸镀时,特定颜色的有机材料分子会穿过掩膜的小孔来附着在基板的预定区域。

那么,要完成RGB三色像素制作,就要分别进行三次独立的蒸镀。

这时候矛盾也出现了。

前面说了,为了像素亮度、能效和屏幕寿命,像素的开口率越高越好。

同时,为了避免掩膜对位不准或材料沉积而产生坏点,掩膜的开口通常比实际的子像素稍大。

那么,像素开口率变大且子像素变密的话,就会逼掩膜开口也变得很大。

有机材料很容易溢出到相邻的子像素区域,颜色就错了,面板就废了。

反之,像素不能固定到基材上,面板也会废掉。

总之,进退两难,让像素开口率变大是个行业难题。

但最后的结果以及上面简单的观测显示,iQOO 15好像做到了。

屏幕规格非常高,功耗却很优秀——首发的M14发光材料,是三星显示目前最新、最好的。

数据上,对比第一代珠峰屏,发光效率提升了40%,功耗降低了44%,使用寿命延长了50%。以及,在实现2600nit全局峰值亮度的同时,屏幕面板功耗反而比前代下降了44%。

甚至,这个功耗比西半球某款6.3英寸旗舰的1.5K屏还要低17%。

这可能就是钞能力吧。

除了钞能力,别无他法,想要好东西就是要花很多钱。

毕竟这应该是三星M发光材料屏幕头一次外卖给安卓手机厂商,在过去,三星最新、最顶级的技术,往往只会出现在三星自己以及Apple的旗舰机上。

无法否认,三星仍然是是智能手机行业供应链最强的公司,没有之一。

核心部件都能自己研发、生产,其中高端的AMOLED屏更是近乎统治级。

在手机屏幕分辨率、色彩、亮度、刷新率、省电等方面都是如此,能在DisplayMate上获得好评的手机屏幕主要都是三星供应的。

另外,三星把最好的屏幕都留给自己这个是误解。无论从逻辑上和实际上都是。

三星Display没这么说过,三星手机也没这么说过,实际上也不是这样。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用索尼sensor拍照就不能比索尼手机好?

物理老师家的孩子,物理就一定全校第一?

富士康自己生产手机做工就能比iPhone好?

三星此前的产品在屏幕显示上领先,是因为它们对屏幕的重视和理解一直领先(所以给三星Display下的需求也领先)。

如果你对显示方面的理解超过三星,并且舍得下成本在三星Display那里下定制研发、在自已的产险上花成本研发调试,更进一步,也是可能且正常的。

最重要的就两点:对屏幕显示的理解(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才是好的)以及成本(钞能力合得花钱)+供应链能力(还是有足够的钞能力拿到)。

那这一次,iQOO显然在国产安卓阵营当中走在了很前面。

并且,这里还存在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就是次像素渲染,是自带很高的研发成本的。

因为能不能灵活掌控次像素,决定了你有没有机会做更多事情。

在过去,iPhone在这方面非常强悍,比如AOD就和安卓完全不一样,所谓的全屏AOD就是基于此实现的——屏幕在不熄灭的情况下进入锁屏页面,也不移动锁屏图案的像素点。

这么久,之所以大家不跟进,是因为任谁在无力掌控次像素渲染的情况下,都无法阻止手机快速烧屏——只有提高像素的开口率,即提升屏幕寿命、能效,才有这个前提,另一方面,自己也需要有相关的次像素补偿算法。

在这方面,安卓阵营当中,iQOO早就跟上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屏幕才叫「通透」?

我觉得iQOO 15算是个很好的例子,这块三星2K LEAD OLED屏幕不仅在像素密度、开口率和次像素渲染上达到了顶尖水准,还有一个one more thing,继续拉升这种感受。

这个就是无偏光片设计。

问题来了,无偏光片有什么用?

要知道,传统OLED屏幕为了抑制环境光反射,必须在屏幕最外层增加一片“偏光片”,这本质就是给屏幕戴太阳镜。

而代价则是降低发光效率,至少会损失50%的屏幕亮度。

像是连锁反应一样——为了弥补亮度损失,必须提高驱动电压,增加功耗。

除此之外,光线穿过偏光片,当然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色彩偏差。

而iQOO 15这块屏幕,直接把偏光片干掉了。

转而采用更先进的纳米光刻滤光膜。

这套东西的名字以及所有的数字看起来很唬人,但原理好理解:让屏幕光呈现出与自然光一致的无偏振态光线——不累眼、不泛白、色彩纯净得像在看真实世界的物体。官方的人因测试数据显示,相比传统线偏振光屏幕,干眼、眼红、眼疲劳情况都有超过50%的改善。

而这,可能才是通透吧。

总之,不乱拉伽马,不强行提亮,做好自己的本分——准确,就是通透。

以上。

来源:晓晨科技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