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老班长含泪质问:我们干不动了,90后宁送外卖,谁来盖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00:09 1

摘要:我最近跟一位在工地上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聊天,他没聊技术,没聊工期,只叹了口气。

“再过10年,谁来盖房子?”一个工地老班长的话,像一记闷锤砸在我心上。

两鬓斑白撑起的大国基建

我最近跟一位在工地上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聊天,他没聊技术,没聊工期,只叹了口气。

他说,现在工地上,放眼望去,全是他们这些50多岁,甚至60出头的“老人”。

绑钢筋的是他们,支模板的是他们,砌墙的还是他们。

这群60后、70后,成了如今中国建筑工地的绝对主力。他们是扛起这个行业大梁的最后一拨人。

早上五点多就开工,在烈日下,或者寒风里,一干就是一整天。收工时,浑身的骨头都像是散了架。

这幅画面,充满了某种悲壮的英雄主义。

但你再仔细看,会发现这画面里,缺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年轻人。

十个工人里,都难见到一个年轻面孔。老师傅忧心忡忡地问我:“我们这代人,还能再干几年?五年,最多十年。等我们干不动了,谁来接班?”

这个问题,问得我哑口无言。

我们总担心房地产没项目,担心没活干。现在才惊觉,比“没活干”更可怕的,是“没人干”。

“我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地”

年轻人去哪儿了?

有个00后的小伙子,一句话就戳破了所有矫情的想象。

“我宁愿去送外卖,跑得勤快点,钱赚得不少,时间还自由。”

“退一步说,进电子厂也行,起码有空调,能坐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他反问:“去工地图什么呢?”

图风吹日晒,图夏天像蒸笼、冬天四面漏风的板房?图累到腰都直不起来,还可能被拖欠工资?

他的话,不带一点修饰,却无比真实。

这根本不是一代人能不能吃苦的问题,这是一个时代的选择题。

上一代人,选择不多,能有份力气活养家糊口,就是天大的恩赐。

可现在的90后、00后,他们生在一个选择多元的时代。他们对“工作”的定义,早已超越了“生存”这个基本需求。

他们要的是体面的环境,是相对的自由,是清晰可见的未来,更是最基本的职业尊严。

而建筑行业,给了他们什么?

除了高强度的体力消耗,还有普遍恶劣的食宿条件。有些项目远在鸟不拉屎的郊区,生活极其不便。更致命的是,这个行业缺乏一个让年轻人信服的上升通道。

难道一个年轻人进入工地,他的职业规划就是从“小工”熬成“老师傅”,一辈子跟钢筋水泥打交道吗?

不是年轻人变了,是行业落后了

当建筑工地还在用“能吃苦”的老标准来衡量年轻人时,外面的世界早就变天了。

送外卖、跑网约车、做直播、进新式工厂……

这些新兴的就业选择,门槛不高,反馈极快,收入也相当可观。最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比工地好得多的工作体验和个人空间。

这是一场关于劳动力的市场竞争。

很遗憾,传统的建筑行业,正在这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它引以为傲的“经验”,在年轻人眼中,可能只是“过时”的代名词。它所要求的“奉献”,在更自由的职业选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不能再站在道德高地上,去指责年轻人“吃不了苦”。

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对本国的年轻一代失去了吸引力?

这个行业运转的底层逻辑,它的管理模式、技术水平、工作环境、薪酬体系,是不是已经全面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警钟已经敲响了。这不仅仅是几句抱怨,这是结构性断层的警报。

等到现在这批两鬓斑白的老班长们真的干不动了,我们面临的可能不只是新楼盘没人盖,甚至连老旧小区的翻新、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都找不到人手。

建筑行业真的该醒醒了。别总盯着图纸和工期,更要花心思去想想,如何把人留住,特别是把年轻人吸引回来。技术升级、环境改善、薪酬改革、职业规划,每一样都迫在眉睫。

否则,危言耸听一点,未来的摩天大楼,可能真的只能停留在图纸上了。

大家觉得呢?是只要给够钱年轻人就愿意去,还是这个行业的根本模式,必须推倒重来?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梦洁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