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浦江畔,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与苏州地铁系统实现全国首次跨省“无感换乘”,乘客扫码穿越省界如同在市区内换乘一般便捷;作为沪苏嘉城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如一条“超级地铁”,串联起周庄、乌镇、南浔等江南古镇;南京长江第五大桥下,宁扬城际铁路的盾构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杜 壮
黄浦江畔,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与苏州地铁系统实现全国首次跨省“无感换乘”,乘客扫码穿越省界如同在市区内换乘一般便捷;作为沪苏嘉城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如一条“超级地铁”,串联起周庄、乌镇、南浔等江南古镇;南京长江第五大桥下,宁扬城际铁路的盾构机正稳步掘进,即将打通跨市出行的“快速通道”……在“十四五”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规划图(以下简称“规划图”)上,红、蓝、灰三色线条交织穿梭,犹如一条条奔涌的动脉,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四层网络,构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在规划图中,红色线条尤为醒目,它们代表“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铁路线路,将既有干线串线成网,连接了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核心城市,以及一些新兴的城市节点。沿杭州湾北岸规划的新通道直接串联上海南部与宁波北部,形成一条平行于既有沪杭甬主轴的沿海铁路,极大提升沿海产业带的联通效率。沪苏锡嘉等核心城市间规划的多条跨省、跨区域的短连接线,如同针线般将太仓、昆山、嘉善等节点城市更紧密地“缝合”入网。从合肥、杭州等中心出发的射线向皖西、浙南等内陆腹地延伸。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新建上海至杭州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国家“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项目,线路长约223.8公里,总投资约670.97亿元。与2010年开通的沪昆高铁沪杭段相比,二线方案更靠东南,且站点设置覆盖区域更广,有望带动沿线更多区域的经济发展。
规划图中的蓝色线条代表在建的铁路项目,它们是即将投入运营的“准动脉”。目前,宁淮城际铁路正全速推进,这条贯穿江苏南北的“城际快线”通车后,南京与淮安将实现“1小时直达”,不仅拉近了城市距离,更将为苏皖沿线区域注入发展新动能,让人才、产业、资源流动更加顺畅。而备受瞩目的甬舟铁路更是“硬核”登场,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的重大项目,将首次实现高铁直达舟山群岛。其控制性工程——全长约16.2公里的金塘海底隧道与西堠门公铁两用桥,采用“桥隧结合”方式跨海,是我国首条真正意义上的海底高铁隧道。项目力争2028年建成通车,届时将结束舟山不通铁路的历史,从宁波坐高铁到舟山仅需26分钟,杭州至舟山也最快只需77分钟,让长三角的“最后一块拼图”融入轨道版图。
蓝色在建铁路与红色规划建设铁路紧密衔接,叠加灰色既有铁路网络,实现新老线路协同互补,确保长三角轨道交通建设的连续性、系统性与前瞻性。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长三角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铁全覆盖。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丁金学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长三角轨道交通建设重点和方向是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为节点,构建对外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既注重强化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中心之间的“主动脉”连接,也侧重加密都市圈内部的“毛细血管”,围绕实现上海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1小时通勤和中心城市间1~2小时快速联通,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
蓝图的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跨区域协同机制保障。
2018年1月底,由上海牵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正式设立,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常设机构。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
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过8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达地级以上城市,铁路联通全部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覆盖80%的城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城镇。根据项目清单,“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区域规划建设63个轨道交通项目,其中干线铁路24项,城际铁路9项,市域(郊)铁路30项。
长三角多层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级:干线铁路主要服务跨区域中长距离客货运输,加强长三角与全国铁路网的衔接联通;城际铁路重点是强化上海、南京等重点都市圈中心城市之间的高效联通;市域(郊)铁路打造0.5~1小时通勤圈;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服务于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
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之一。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跃居全国第一,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7700公里,占比首次过半。2024年,长三角铁路线网密度423公里/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的2.5倍。其中,高铁线网密度217公里/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的4.3倍;城市轨道运营里程3711公里,占全国的30.6%,已开通103条轨道线路。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长三角铁路建设始终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建设投资从2021年的约900亿元,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1423.8亿元,屡创历史新高。2025年,长三角铁路建设投资预计超1400亿元,同步推进的续建项目达25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超8000亿元,均位居全国铁路前列。
持续的高强度投入,正在加速将规划转化为兴业利民的现实成果。2022年9月,作为杭州亚运会“迎宾大道”的合杭高铁湖杭段与杭州西站同步投用,将杭州至湖州的旅行时间压缩至半小时,有效增强长三角核心区对浙西、皖南的辐射力。
2024年6月,“超级大环线”G8388次列车从上海站飞驰而出,在长三角21座车站划出了一个1200公里“大圈”,将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沪宁、沪杭地区,和旅游资源最丰富的浙西、皖南紧密衔接。
“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四通八达的高铁网促进沪苏浙皖深度互联互通,长三角城市间时空距离越来越“近”,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各地间基本实现3小时内通达。
同城效应,催生出新场景
2024年,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如今,一幅以轨道交通为脉络的“同城化”图景已清晰展开——半小时通勤圈、1小时生活圈、3小时高铁圈正逐步成为现实。
长三角轨道交通建设,是基础设施的强化,更是产业与创新生态的重构。“十四五”期间,长三角轨道交通建设以密织的轨道网络,打破城市行政边界,催生出“同城生活”“跨城生产”的新场景,悄然重塑着长三角的经济地理格局。
沪苏湖铁路的推进,正是这一进程的典型缩影。作为连接上海、苏州、湖州的重要快速通道,这条铁路不仅将上海与环太湖地区的通勤时间压缩至1小时内,更直接为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的发展注入动能。其中,青浦新城因紧邻江浙,成为沪苏湖铁路进入上海的“门户”,铁路开通后,这里已吸引多家长三角跨区域企业设立区域总部;而嘉定新城凭借与苏州的快速联通,进一步强化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跨区域配套,苏州的零部件企业可通过铁路实现“当日生产、当日送达”,让长三角汽车产业链的响应速度再提升。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对媒体表示:“沪苏湖高铁是长三角首条连通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高速铁路,补足了上海西南铁路通道的短板,完善了长三角地区的路网布局,是名副其实的‘包邮区’新天路。”
轨道交通线加密,推动G60科创走廊产业链从“线性走廊”升级为“网状集群”。“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该走廊沿着G60高速公路和沪苏湖高铁等路线布局,串联了上海松江区、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安徽合肥等9个市(区),构建起“1小时创新圈”:上海张江的芯片设计团队,可通过高铁2小时抵达合肥经开区的晶圆制造基地,实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杭州的人工智能企业,能在1小时内将算法模型输送至松江的智能制造工厂。
相关数据显示,G60科创走廊以全球万分之六的城市规模创造了全球3%的科技成果和3.10%的领先企业数量,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占到长三角的50%。
五个新城的崛起,更直观体现了同城效应下的经济地理变迁。2021年,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过去嘉定、奉贤等区域产业以传统制造为主,如今,随着市域铁路、城际铁路的接入,新城与上海主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这种“同城化”优势,让新城成为企业布局的新选择:奉贤新城集聚了一批生物医药初创企业,南汇新城形成了智能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轨道密织的,不仅是通勤路,更是产业协同的“黄金线”。“十四五”期间,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一体化机制加速突破,环沪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揭牌成立,跨省线路实现统一管理。该公司致力于实现包括信号、供电、车辆等统一制式在内的设施设备“硬联通”和包括技术标准、行车标准等规则标准“软联通”,并努力在票证互认、安检互信、信息互联等一体化客运服务上取得突破,最终目标是实现公交化运营和“一票通达”,极大方便居民日常出行。
从“连线”到“织网”,奔赴“十五五”
“轨道上的长三角”是一张互联互通的开放大网,而这张网所催生的同城化效应,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深入日常生活。说走就走的旅行、家门口的跨省就医、早出晚归的双城通勤,以及指尖轻点的一网通办……这些日渐寻常的生活图景,正是长三角同城化最真实的注脚。居民凭借一张社保卡,即可在交通、文旅、医疗等多场景实现“一卡通行”。截至2024年底,包括办户口在内,长三角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40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74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用”。
2024年,每天有超200万人次乘坐长三角铁路,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人口规模。据《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统计,2023年长三角总通勤人口6437万人,各城市间通勤联系总量约101.4万人。上海与苏州、杭州与嘉兴、杭州与绍兴、无锡与苏州的通勤联系总量保持在前4位。
在卫星拍摄的长三角城市群夜晚灯光图里,长三角的夜晚早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灯光点”——上海、苏州、杭州这些城市的光带早已连成片,原本清晰的行政边界像被夜色悄悄擦淡,取而代之的是“早上在昆山吃奥灶面,中午到上海开会”的真实通勤圈。
从“零散光点”慢慢织成“连片光带”的夜景,铁轨在城市间架起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通途,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信心之路、希望之路。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教授张纯告诉记者,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趋势加深,我国轨道交通将跳出以单个城市行政边界为限的模式,而进入城市群都市圈轨道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发展的局面。从城乡规划视角出发,未来将更加注重提升远距离、长时间轨道交通通勤的便捷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十五五”时期,当规划铁路大部分建成后,长三角轨道交通一体化将由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对跨地区、跨部门一体化协同运行提出新的挑战。
丁金学认为,要逐步推进轨道交通由“扩张式新建”转向“精细化运营”,通过技术赋能、管理创新和资源整合,推进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协调统一,逐步实现运营一体化,提升轨道交通运行综合效率和效益,推动构建高标准统一开放交通运输大市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