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十一点,我边刷外卖边往嘴里塞半熟芝士,手机弹出一条推送:全球5.37亿糖尿病人,四成是被塑料盒和熬夜一起抬进去的。
昨晚十一点,我边刷外卖边往嘴里塞半熟芝士,手机弹出一条推送:全球5.37亿糖尿病人,四成是被塑料盒和熬夜一起抬进去的。
我盯着那行字,嘴里突然不甜了——原来胰岛不是慢慢累死的,是被我们一口一口、一晚一晚、一盒一盒提前埋的。
说人话,胰岛就是身体里的“血糖遥控器”。
它里面住着三伙人:β细胞发胰岛素降血糖,α细胞撒胰高血糖素拉血糖,δ细胞负责喊停。
三拨人只要有一拨罢工,遥控器失灵,糖尿病就上线。
以前总觉得是糖吃多了,现在研究把锅分得更细:塑料盒里的双酚A、外卖盒涂层里的持久性污染物,一样能钻进β细胞,把生产线直接干熄火。2023年《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把话挑明:血液里双酚A浓度最高那四分之一的人,得糖尿病风险直接翻一倍。
你以为只是吃甜的,其实把菜装进塑料盒再微波,等于给胰岛加了一味毒调料。
更离谱的是肠道那帮“吃白饭”的细菌。2023年《Nature》给2型糖尿病患者喂了三个月Akk菌,空腹血糖啪地掉了15%。
原理也简单:好菌吃膳食纤维拉出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像快递小哥,把胰岛素敏感素直接送到肝细胞门口。
发酵食品就是给快递小哥发盒饭,无糖酸奶、泡菜一周三次,比瞎吃保健品靠谱得多。
还有熬夜。
美国糖尿病协会2024年把“16:8禁食”写进指南:晚上7点到第二天11点不吃东西,β细胞能趁机“补觉”。
MIT新做的传感器更狠,贴在肚皮上实时给胰岛拍心电图,AI算完告诉你“明天别喝奶茶”,比老妈唠叨管用。
可惜传感器还在临床,先别急着翻墙买。
我试了一周,把晚饭时间挪到六点五十,塑料饭盒全换成玻璃,外卖备注“不要一次性餐盒”,晚上饿得挠墙就啃一口泡菜。
第七天早上测血糖,5.3,比上周降了0.4。数字不大,但遥控器总算不再满格报警。
说到底,胰岛没我们想的耐造,也没我们想的难哄。
把菜装进玻璃碗、把晚饭提前一小时、把酸奶换成无糖的,三件小事叠一起,就是给遥控器换节新电池。
别让塑料盒和夜宵合伙把β细胞逼到罢工,血糖才不会在半夜偷偷开狂欢派对。
来源:快乐的艺术家dR2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