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时间过得真快,北京时间10月23日11时50分39秒我们将迎来霜降节气,霜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同时也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节气的到来不仅标志着我国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到来了,同时也意味着马上就要到冬天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时间过得真快,北京时间10月23日11时50分39秒我们将迎来霜降节气,霜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同时也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节气的到来不仅标志着我国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到来了,同时也意味着马上就要到冬天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说的就是霜降是农历九月份的中气,到了这个节气气温骤降,空气湿度降低,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加剧,当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的水汽就会冷凝形成白色的冰晶,即“霜”。
每年霜降交节的时间都在10月23日至24日,那么具体哪一天的霜降是如何确定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我们老祖宗最早根据“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与冬至节气,我们以冬至为起点,往后每隔15天为一个节气,差不多冬至300天后就到了霜降节气;其次,我们也可以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北斗七星的斗柄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不断转动,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方的戌位时就是霜降节气。
不过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的根据太阳黄经度数来确定节气的变化,地球不断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与太阳不断做相对运动,两者运动的平面我们称为“黄道平面”,我们把这个平面分成360度,以春分点为黄经0度,往后每15度为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就是霜降节气。
农谚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每年的寒露节气是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随着时间的推迟,气温越来越低,不仅麦子的出苗率会降低,而且麦苗也会因长势弱而不能安全的越冬,因此对于农民来说如果到了霜降节气还未完成秋收作物的收割以及冬小麦的种植,那么一定要抓紧时间“秋收秋种”,这样可以避免来年冬小麦减产。
老话说“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进入霜降节气气温往往会骤降,为了防止萝卜遭受低温冻害,到了霜降节气像萝卜就可以收获了。正如老话说“秋后萝卜赛人参”,说的就是秋天快要结束时的萝卜营养价值堪比人参,这虽然夸张,但是萝卜具有化痰、清热的功效,非常适宜在秋燥明显的霜降节气食用。
老话还说“补冬不如补霜降”,在我国民间有着霜降节气“进补”的习俗,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天气变得愈发寒冷,因此我们可以在霜降节气食用牛肉、鸭肉、羊肉、鱼肉、兔肉、猪蹄等来进补,这样可以为冬天储备能量,能增强我们身体的抗寒能力,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度过寒冬。像我国明清时期,在北京一带人们每到霜降节气都会吃“迎霜兔”,即人们会打猎野兔来食用。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因此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劳动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每年霜降交节的时间会影响往后的天气走势,在我国民间就有句老话叫“霜降在头,冻死老牛;霜降在尾,单衣过冬”,这句话是啥意思?今年的霜降在哪?冬天会很冷吗?我们早点来了解一下。
每年霜降交节的阳历时间几乎是固定的,但是阳历平年有365天,而阴历平年只有354天,为了防止两者四季脱节,因此农历中每隔两三年就要增加一个月,这就导致每年霜降交节的农历时间相差比较大。霜降是农历九月份的“中气”,正常来说霜降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九月的中旬,但是受农历闰月的影响,有的年份霜降交节的时间会提前到农历九月的上旬;而有的年份霜降交节的时间会推迟到农历九月的下旬。
而这里的“霜降在头”,指的就是霜降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九月的上旬,即是“早霜降”的意思;而这里的“霜降在尾”,指的就是霜降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九月的下旬,即是“晚霜降”的意思。
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霜降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九月上旬(前十天),即当年是“早霜降”,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冬天的时候会非常的寒冷。
这里的“冻死老牛”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表达手法,说的就是连耐寒的牛都给冻死了,表明冬天相对寒冷。
那么老话有没有道理?霜降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节气,到了霜降节气天气明显变寒,如果霜降节气来得早,那么也意味着寒冷的天气会来得比较早,我们会感觉比较冷,因此就有着“冻死老牛”的说法,可以说老话很有道理。
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霜降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九月的下旬(后十天),即当年是“晚霜降”,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到了冬天会相对暖和。
这里的“单衣过冬”同样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表达手法,说的就是穿比较少的衣服就能度过冬天,表明冬天不是很冷。
那么老话有没有道理?霜降到来的农历时间比较晚,那么也意味着冷天来得相对晚,我们会感觉相对暖和,因此就有着“单衣过冬”的说法。
今年霜降在哪?今年10月23日霜降,这天对应农历九月初三,很明显今年是“霜降在头”,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今年的冬天可能会比较的寒冷,我们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
以上老话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总结,不过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如今的气候变得越来越极端,因此老话我们参考一下就行。
你认为老话还有道理吗?欢迎留言。
来源:乡村小水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