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书法艺术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
文◎赵磊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国书法艺术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
中国书法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体现在汉字的起源上。史书记载仓颉“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
早期的书法理论充满了对自然物象的描述,以各种线条组合来比拟物象的生动。
书法创作追求自然天成,反对矫揉造作。
蔡邕在《笔论》中提出:“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任情恣性” 就是率性,顺其自然。
书法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两次比较明显的审美和风格的转向,而这两次转向都与对自然观的态度有关。
第一次发生在唐朝,随着板刻印刷和科举制度的兴起,书法整体风格转向更加注重法度,更加侧重规范之美。法度森严,统一规范,一方面有利于书法的普及和推广,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个性的发挥和天性的舒展,衍生了费心安排、刻意求工、过度修饰、矫揉造作等流弊。
北宋文人书法主张复古,尊崇魏晋,主要是对唐朝中后期过于追求形式、脱离自然书风的反对。
第二次书风转向发生于元朝末期,当时书法作品的展示功能越来越强,商品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只追求视觉效果、重在炫耀技法的书法风格的形成。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使“馆阁体”之风蔓延,书法创作跌入了千人一面,缺乏活力、创造力的低谷。
明末清初的傅山提出“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呼应了道家“大巧若拙”、“绝圣弃智”、“绝巧弃利”、“见素抱朴”等思想,试图让书法艺术从过度人为修饰回归自然本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行书视界·十三届国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来源:汉府古文化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