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初中生英语写作选材意识薄弱、素材运用低效的问题,本文提出正向浸润、逆向修正、动态孵化的选材能力培养框架:解码教材单元主课文选材逻辑,帮助学生构建优质素材的认知标准;以习作问题诊断为起点,师生协同探究选材优化方案;构建场景化采集、逻辑化加工、情境化调用的生态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常万里
摘要:针对初中生英语写作选材意识薄弱、素材运用低效的问题,本文提出正向浸润、逆向修正、动态孵化的选材能力培养框架:解码教材单元主课文选材逻辑,帮助学生构建优质素材的认知标准;以习作问题诊断为起点,师生协同探究选材优化方案;构建场景化采集、逻辑化加工、情境化调用的生态闭环,深化素材管理能力。此三方面相辅相成,推动学生从选材知识积累迈向选材能力提升与选材素养养成。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素材;选材
“选材”即“选择适用的材料或素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1427),是写作行文表达的基础,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价值。《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独立起草、修改和完成语篇”;“了解和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和策略,如审题、选材、列题纲、修改习作和积累词句等,提升写作能力”(教育部,2022:30、33)。但当前初中生英语写作选材能力培养存在资源利用失衡、选材逻辑僵化、评价体系偏差、选材升格受阻、素材积累失能、调用转化乏力等困境。
为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写作选材”深化为综合性认知活动:学生为支撑写作主题,对素材进行识别、筛选、优化与管理。其能力发展需经三层进阶:基础层建立优质素材标准,应用层诊断并修正具体写作实操中的素材缺陷,生态层形成长效素材管理体系。基于此,本研究立足教学实际问题,从资源整合、评价改进、素养培育维度提出相应策略,推动学生选材能力从知识积累向素养养成跃迁。
一、正向浸润:解码教材选材模式,构建优质素材认知标准
本策略聚焦选材能力基础层,旨在通过解码教材范例,帮助学生建立对优质写作素材的系统认知标准,为独立选材奠定思维基础。教材作为浸润式学习核心载体,其蕴含的典型性、适切性、思维性与文化性的多元文本资源,为解码选材逻辑提供了优质范例。
首先,单元主课文作为高频教学内容,学生在持续阅读与解析中,构建系统的写作认知图式,形成内化选材直觉。其次,主课文常以复杂叙事与多元语篇结构,隐性渗透选材策略,为选材分析提供多元视角。最后,阅读与写作共享知识基础,且阅读对写作影响更为显著(王蔷,2020)。聚焦单元主课文,可有机整合阅读教学、选材分析、写作产出等环节,有效减轻教学负担。
本部分以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Reading板块语篇“Daniel: a fan of science”(王守仁、何锋,2024:20;下称“课文”)为例,阐述浸润式培养选材意识与能力的教学路径。
(一)文本解码:选材策略的认知建模
1. 宏观结构解析:搭建选材框架
“语篇中段与段的关系以及语篇各部分与语篇主题之间的关系,属于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教育部,2020:26)。解析宏观结构,“有助于学生厘清信息间的逻辑关系与语篇的结构化知识,梳理语篇信息布局和逻辑脉络”,宏观上搭建写作素材整体框架(吕萌,2025)。
学生通读该课文后,借助教材配套的思维导图,填充关键信息点,直观把握选材的层级结构:总(主旨:Daniel is a fan of science)——分(支撑细节:What he often does)——分(梦想:He wants to be a scientist)。此过程助力学生初步掌握围绕核心主旨构建层次清晰的选材框架的方法,为后续独立写作中素材组织与筛选提供可迁移的认知模型。
2. 微观素材解构:明晰选材标准
把握宏观结构后,学生需从微观探究支撑主旨的具体素材、素材组织逻辑及语言对表现力的强化。教师可设计写作素材多维分析表(见表1),辅以结构化问题链引导深度探究:
Q1: To show Daniel loves science, what places does the writer tell us about?
Q2: What does Daniel do in these places?
Q3: What words or phrases does the writer use to show Daniel really loves science?
Q4: In what way, do these things help Daniel become a scientist? Do they help him to watch and learn, practice, or study more?
素材分析表提供系统化、可视化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超越对素材的零散认知,从多维度解构优质文本的选材策略;配套问题链(Q1空间—Q2行为—Q3语言—Q4能力)引导学生从识别表层信息到提取关键细节,再到分析语言适切性,最终聚焦深层思维与能力发展。依托素材分析表与结构化问题链双重支架,学生清晰解构课文选材的双线逻辑(空间明线与能力暗线),建构优质选材认知标准。
(二)策略重构:选材思维的范式转化
1. 选材标准构建
为突破范文局限,引导学生从文本分析走向标准提炼。教师可组织学生分享日常写作选材案例,与课文素材进行结构化比较分析(见表2),通过关键问题探讨不同素材对主题的支撑差异,自主归纳优质素材核心特征。
通过素材比较中的三组对比与讨论,学生分别归纳出如下选材标准:
1)典型性:精准聚焦核心场域的关键事件,凸显主题本质;
2)真实性:具体可感的行为细节更具有说服力,需留意生活、捕捉真实瞬间;
3)丰富性:覆盖多维度实践场景,从多元角度立体支持主题,避免素材单一化。2. 选材拓展训练
教师应突破素材运用局限,提升筛选加工能力,设计基于课文的选材拓展训练,助力学生深化语篇内涵理解,实现选材知识的迁移。教师可按照以下思路开展训练:
1)细节增添:引导学生基于现有场景添加具体行为(如Daniel如何驻足观察博物馆里的物理实验),挖掘素材深度;
2)情节延伸:鼓励学生构建问题解决过程(如Daniel在家修理东西失败后的改进尝试),强化逻辑叙事;
3)视角创新:推动学生转化叙事视角(如以Daniel妹妹的吐槽日记视角展开),增强选材独特性。
(三)能力迁移:选材实践的任务进阶
1. 框架重塑:文本范式结构化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文结构为模板,结合个人兴趣设计思维导图:先确立文章主旨,再依据典型性、真实性和丰富性原则,从多个维度填充素材;通过可视化工具将抽象的选材逻辑转化为具象的写作框架,强化结构意识。
2. 自主选材:全流程真实写作实践
以教材单元话题“Hobbies”为主题,开展全流程真实写作实践,提升选材运用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1)主题聚焦:确定爱好(如摄影),列举候选素材(校园跟拍、公园采风等);
2)素材筛选:运用选材三原则评估候选素材,保留为家人拍生日照(情感价值高,真实生动),淘汰普通随手拍(缺乏主题意义);
3)逻辑编排:按空间转移(家中—社区—线上)和能力进阶(模仿—创意—获奖)双线串联素材。
“框架重塑”借力思维导图外显教材选材逻辑,内化主旨统领下的素材层级关系;“自主选材”则在真实单元主题中引导学生操练全流程筛选与编排素材,驱动知识向能力转化。任务进阶构建从文本理解到独立选材的能力阶梯,助推选材意识与能力提升。
二、逆向修正:诊断习作选材症结,共探素材升格优化策略
本策略聚焦选材能力应用层,针对特定写作情境,诊断学生习作中素材运用的深层问题,实现素材深度开发、关联构建与文化情感编码的优化。逆向修正以学生真实选材问题为起点,逆向溯源症结,通过师生协同探究精准优化选材。
本部分以《课标》样题6——关于“年夜饭”(The Family Dinner on Spring Festival Eve)的书面表达题为例(教育部,2022:69;下称“年夜饭”),具体呈现逆向修正策略的实施过程描写。
(一)依托写作选材自查表,进行问题诊断
写作讲评课教学目标“要基于对学生初稿作品和学情的具体分析,聚焦于学生习作中的典型问题,并指向写作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学生写作技能的逐步提升”(常万里,2018)。
教师批阅学生“年夜饭”习作时,梳理出以下典型选材问题:文化符号缺失,仅罗列菜名而未挖掘文化寓意;地域特色模糊,泛述年夜饭,未融入家乡特有饮食习俗;情感载体空洞,仅用形容词概括情绪,缺乏具体细节或个人经历的情感流露。
教师基于这些问题设计写作选材自查表(见表3),为“以评价内容为核心、评价标准为参照的评价活动构建起评价任务”(肖丹、原卓珺,2022),其评价诊断结果对接前文选材标准。学生通过对照自查,能够精准把握选材规范,内化选材要求,达成“以查促改、以改提能”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选材优化活动链,推动策略共建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设计三个驱动性活动(见表4),旨在通过师生协作探究,将抽象的选材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策略,引导素材深度开发与文化情感编码。
以活动③为例,师生协作共建选材优化策略的过程如下:首先梳理高情感浓度场景(备餐、团聚、赠礼等),激活生活记忆;随后,运用五感写作法捕捉情感载体细节;接着,师生共建“文化-情感”锚点策略,将抽象概念(如团圆)转化为具象行为符号(如奶奶颤手递红包);之后,按照场景真实度、细节感染力、文化关联度互评优化素材;最终,提炼出“细节叙事取代情感直述”的核心技巧,实现素材从空洞到鲜活的优化。
(三)运用双语协同修正法,保障文化表达
历经前两环节后,学生容易陷入素材丰富但语言贫瘠的失衡困境。师生可通过以下策略保障选材的文化深度,同时弥补语言能力短板,实现文化内涵与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
1. 运用阶梯式语言突破法
为聚焦内容逻辑,降低语言表达压力,必要时学生可先用中文细节词与英语关键词梳理素材,待内容框架成型后,借助教师提供的文化表达资源库,或通过自查词典、求助老师或同伴,解决其他细节关键词的转译问题,将关键词扩展为完整英文句,提升语言准确性。
2. 遵循“保内核、放形式”原则
当语言能力不足以精准表达时,学生可主动简化句式,但坚守关键文化符号。例如,“在饺子里藏硬币”可简化为“We put coins in dumplings. Finding one means good luck next year.”,但不可将“fish”换成“delicious food”,以免丢失“年年有余”的文化寓意。
三、动态孵化:打造选材生态体系,深化素材管理能力
本策略聚焦选材能力生态层,旨在构建动态生长的素材生态,通过打造可持续更新、系统化管理、精准化调用的个性化写作素材生态系统,实现素材的长效积累、深度加工与灵活迁移,深化学生素材管理能力,引导他们从掌握选材技巧迈向选材素养养成。
(一)多维采集:搭建立体素材积累网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看到的各种景物,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可以成为写作时的直接材料。而我们读过的书籍、文章,听过、看过的音频、视频等,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间接材料”(王本华、漆永祥,2024:115)。
1. 场景化直接材料捕获法
为了培养学生敏锐观察生活、及时捕捉写作素材的习惯,教师可设计含人物特写、事件切片、环境描写三要素的观察记录模板,引导学生用英语撰写观察日记或周记,记录真实生活。如某学生观察校门口保安工作日常的周记片段:Uncle Zhao’s blue uniform sleeves shine (人物特写). He stops a student without a school ID card and ... (事件切片). In the school, yellow sunflowers match his blue uniform well (环境描写). 独特的观察视角让素材新颖,细节中流露的温暖瞬间饱含情感。
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教材内容与生活观察的关联意识,教师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设计素材采集任务,如在“Neighbourhood”主题单元,让学生观察记录社区志愿者不同天气下的服务场景,以图文形式将真实生活场景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原生素材。
2. 结构化间接材料转化法
“英语文学经典因其具有经典的角色、曲折的情节、连贯的线索、生动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开放的结局等综合特征”(常万里,2022),是间接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英语文学经典中提取可迁移的素材,设计包含原文素材、核心主题、可迁移场景三栏的表格,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素材,并标注适用主题。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荒岛求生细节可提炼出“勇气与适应力”主题,适用于新环境中的独立生活等写作场景。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AI工具辅助间接材料的筛选与分类,如自动生成文学片段主题标签等,提升素材整理效率。
(二)模块处理:构建素材加工科学体系
模块处理将素材加工拆解为功能明确的子模块,每个模块承担特定任务,协同服务于素材的优化升级。
1. 主题聚类与标签化管理
聚焦素材基础整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构建三层分类体系。一级按题材划分,即素材围绕何种类型的生活场景、事件或主题展开,如校园生活、家庭日常、社会观察、自然感悟等,实现素材的宏观归类;二级在一级题材下设置具体维度,如校园生活细分为课堂互动、社团活动、师生交往、同学情谊等,完成素材的特征定位;三级为每个素材添加情感关键词(如温暖、愧疚、自豪等)和表达形式(如对话描写、动作细节、环境烘托等),实现素材的精准标识。比如,“同桌帮助克服英语恐惧”的素材经此模块处理后,可形成校园生活→同学情谊→鼓励与支持→温暖→含对话描写的标签链,便于后续调用与整合。
2. 素材联结与逻辑化重组
将零散素材整合为关联组合的具体步骤如下:1)筛选2~3个潜在关联素材,如“雨天环卫工用扫帚柄勾回被风吹跑的塑料袋”与“同学用碎布头拼贴社区地图”;2)提炼素材共通内核,如“以细微行动展现责任与创造力”;3)按逻辑组合,如生活场景到学习场景的空间转换,形成“小举动-大价值”组合。经此加工,零散素材形成有机整体,为后续写作中的主题适配奠定基础,可灵活服务于“责任”“创新”等主题表达。
(三)精准匹配:设计情境素材调用机制
素材积累和加工的最终目的是写作时能够精准调用,让素材真正服务于表达。教师可以通过审题驱动和任务导向的策略,帮助学生在不同写作情境下,快速、准确地选取与运用素材。
1. 审题驱动的素材激活策略
针对高频写作题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题目关键词与素材标签的对应关系。例如,面对“A Person Who Has Influenced Me Most”,学生可依据“人物故事→长辈/朋友→具体影响事件→感激/敬佩”的标签链定位契合素材,实现审题与素材的精准对接。写作前,学生可围绕核心事件、细节支撑、主题关联三要素,快速梳理素材与题目核心的契合点,确保素材精准服务写作主题。
2. 任务导向的素材改造策略
教师可以创设多元写作任务场景,引导学生基于同一素材的适应性改造。变式训练策略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核心特征,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灵活性”(黄菊花,2024)。以班级运动会素材为例,写“团结的重要性”时,学生按照“找团结事例——说感受体会——讲明白道理”的选材思路调用相关素材;若转换为“难忘的运动会”,则依据“写清楚过程——加入动作语言——突出难忘瞬间”等要点调用合适素材。学生通过定向提取与重构,实现同一素材按不同文体需求的灵活运用,可有效培养一材多用的能力。
结语
“正向浸润”构建认知标准,“逆向修正”实现实践纠偏,二者形成理论与实操的功能互补,但需反思教材选材逻辑与学生真实需求之间的平衡。作为长效体系,“动态孵化”依赖素材的持续更新,既需教师打破评价固化,也需学生具备思维灵活性。多方协同不仅能突破选材瓶颈,更可成为写作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的支点,而转型成效仍需真实教学场景的长期检验。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译林版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b/2024/03/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常万里. 初中英语写作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8(9): 16-21.
[2] 常万里. 初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2(8): 24-30.
[3] 黄菊花. 变式训练融入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4(12): 49-53.
[4]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第2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5]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6] 吕萌. 如何基于教材语篇有效引导学生仿写——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教学探析[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5(3): 60-64.
[7] 王本华,漆永祥.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4.
[8] 王蔷.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及实施途径[J]. 英语学习, 2020(5): 26-32.
[9] 王守仁,何锋.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T].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24.
[10]肖丹,原卓珺.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构建与实践[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2(3): 64-67.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 第3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9期)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