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AI工具能一键生成视频,当摆拍剧本精心设计,网络谣言正以新形态挑战社会信任体系,公安机关的这次集中曝光揭示了哪些深层信号?
当AI工具能一键生成视频,当摆拍剧本精心设计,网络谣言正以新形态挑战社会信任体系,公安机关的这次集中曝光揭示了哪些深层信号?
为提升店铺知名度,一家奢侈品回收店老板自编自导“上海老伯捡拾名包后向失主勒索5万元”的虚假视频;为博取关注,有人使用AI工具生成“女儿走失”的寻人启事;为吸粉引流,有人编造“进入云南玉溪城区必须缴费200元”的虚假政策。
这些看似“无害”的创意,实则是新型网络违法犯罪。2025年10月20日,公安部一次性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揭开了当前网络谣言制造的内幕与危害。
---
网络谣言的新特征
纵观本次公布的10起案例,当前网络谣言已呈现出明显的新特征。
制作专业化:以上海“老伯勒索名包”案为例,策划者刘某明经营奢侈品回收店,他伙同员工通过经纪公司招募演员,前往上海太古汇精心摆拍。从策划、表演到发布,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技术智能化:多起案例嫌疑人使用了AI工具。浙江的王某彪使用AI工具生成“女儿走失”信息;山西的王某不仅用文字类AI工具捏造“大同地震”文案,还利用视频生成类AI制作对应视频,使谣言更具迷惑性。
类型多样化:本次公布的案例涵盖了虚假警情、险情、灾情、政策等多个类型。从“液化气罐车爆炸”到“小学开学第一天学校塌了”,从“感染传染病身亡”到“持刀伤人”,五花八门的谣言内容不断挑战着公众的辨别能力。
严厉整治的政策背景
公安机关此次集中打击并非孤立行动,而是有深刻的政策背景。
这批案例的公布是全国公安机关“净网—2025”专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项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谣言突出网络违法犯罪,持续加大打击整治力度。
几乎与此同时,中央网信办也印发了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该行动明确要求整治“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等问题。
一系列动作为何如此密集?答案在于网络谣言的危害已从单纯博取关注,升级为能够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源。
网络谣言的现实危害
表面上,这些造谣者只是为了“吸粉引流”、“博取关注”,但实际危害远超想象。
扰乱公共秩序:四川德阳“液化气罐车爆炸”谣言的制造者李某江编造的虚假险情信息,引发当地居民恐慌。类似的险情、灾情谣言不仅造成社会恐慌,更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大规模应急响应,浪费公共资源。
消耗社会资源:浙江王某彪编造的“女儿走失”谣言,导致大量热心人士纷纷转发、助力寻找。这种利用公众善意的行为,不仅消耗了社会关注力,还可能使真实的求助信息被淹没。
损害政府公信力:云南刘某峰编造的“进入玉溪城区必须缴费200元”谣言,直接假冒政府名义发布虚假政策,极易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误解,损害政府形象。
网络空间治理的升级
面对网络谣言的新特点,我国的治理手段也在全面升级。
平台责任压实:中央网信办明确要求,各地网信部门要“从严处置处罚问题突出的网站平台、账号和MCN机构”,各网站平台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堵塞问题漏洞”。
全链条打击:公安机关的打击不再仅限于谣言内容本身,而是覆盖造谣、传谣、吸粉、引流、变现的全过程。无论是策划者、表演者还是发布者,都难以逃脱法律追究。
源头治理强化:国家网信办曾明确表示,要“建立溯源机制,对首发谣言信息的平台和账号加大惩处力度”。这意味着未来将对谣言源头采取更为严厉的惩戒措施。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共同责任
警方的提醒直言不讳:“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谨言慎行要牢记”。这句话不仅是对潜在造谣者的警告,也是对所有网民的提醒。
对个体网民而言,应当加强鉴别、识别能力,对网上各类“博眼球”信息保持警惕,关注权威发布信息,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此次公布的案例是一面镜子。靠编造谣言、煽动情绪或许能获得一时流量,但最终难逃法律制裁。真正有价值、可持续的内容创作,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对平台企业而言,需加强内容审核,利用技术手段识别处置谣言信息,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不能为了流量而对谣言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互动话题:
1. 你在网上遇到过哪些让你难辨真假的谣言?最终是如何识破的?
2. 在AI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3. 你认为平台企业在遏制网络谣言传播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来源:海无岸爱无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