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沉睡900年的西域古城,终被林则徐唤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22:14 1

摘要:屯垦兴则边疆兴。中央王朝在西域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今天的图木舒克一带为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尉头国,地处古龟兹与古疏勒的交界处,是汉朝经略西域的前沿。

清光绪年间的一天黄昏,天山南麓、巴楚城外百里处突然刮起狂风。一名樵夫为躲避沙尘,跑进九台山上的废城遗址中。

在遗址中,他发现了几枚唐代的开元通宝。 当地传说,这片遗址地下埋着唐朝的皇帝,所以这座城被当地人唤作“唐王城”。

唐王城真是唐代的古城吗?其中又有着什么故事?

▲图木舒克市唐王城遗址。(图片来源:文明兵团公众号)

(一)因屯垦而繁荣的千年“谜”城

唐王城的历史要远比唐朝更为久远。在历史长河中,它曾是丝路中道上扼守三河交汇的咽喉,是汉唐军士屯垦戍边的堡垒,是商旅往来的驿站。

屯垦兴则边疆兴。中央王朝在西域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今天的图木舒克一带为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尉头国,地处古龟兹与古疏勒的交界处,是汉朝经略西域的前沿。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后,首任西域都护郑吉大力发展屯垦事业,在解决驻军后勤保障问题的同时,有力巩固了中央王朝在西域的统治。

有学者认为, 在图木舒克市北部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的大片汉代屯田及官署遗址群,就是郑吉率领军士在新疆西部开辟的屯田区“北胥鞬”。

▲西汉时期的西域诸国(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东汉时期,这片土地又与班超的名字紧密相连。有学者认为,唐王城就是班超驻守经营的盘橐城。班超在西域的30余年间,就是以盘橐城为大本营,调兵遣将、纵横捭阖,荡平匈奴势力,完成统一西域的宏伟大业,并重新畅通丝绸之路。

时光流转至盛唐,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唐朝平定西突厥叛乱,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市),在其下设置州、府进行管理,并大兴屯田。其中“蔚头州”(亦称尉头州、郁头州)位于今图木舒克一带,隶属于龟兹都督府。经考古专家考证, 唐王城遗址正是唐代蔚头州城的遗存。

▲鸟瞰唐王城遗址(图片来源:新民周刊)

虽然史书未曾详述唐王城鼎盛时期的全貌,但一系列考古发现证实了其作为丝路重镇的历史地位。此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扼守着恰克马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三条古河道的交汇地带,是丝路商旅必经的通衢之地。

古城由高台城、内城、外城、大外城四重城郭构成,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形制完备,城内不仅有官署、民居遗存,还有佛寺、祆教寺院等遗迹。

▲唐王城出土的陶佛面(图片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官网)

在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铁质的箭镞,体现盛唐武力之强劲;唐代开元通宝以及乾元重宝钱币,实证西域与中原地区交流之广泛;小麦籽粒、炭化葡萄籽、核桃皮、桃核等,反映屯垦事业之兴盛;汉文文书、桑皮纸粟特文书、木质龟兹文书,讲述丝路贸易与文化之繁荣……一系列本地出土文物,生动印证唐王城的昔日繁华。

▲唐王城出土的铜勺形器(图片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官网)

公元10世纪初,唐朝灭亡使得西域再次陷入动荡。此后,有关“蔚头州”的记载从史书中消失了。这座古城在历史的风沙中逐渐沉寂,其原因至今是谜。

(二)唐王城之名的由来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陕甘总督杨应琚奏请乾隆皇帝在巴尔楚克(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九团海安镇境内)屯田。

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在南疆广设军台、卡伦,构建起严密的军事交通网络。唐王城遗址所在的区域,正处于连接喀什与阿克苏的交通要道上。这里被纳入军台管理范围,即叶尔羌第九台。

清代地方志《新疆图志·建置志》记载:“今城(巴楚)东北一百五十里,图木舒克九台北山有废城, 樵者于土中掘得开元钱,因呼为唐王城。”沉寂数百年之后,这座古城再度见诸史册,“唐王城”之名也自此始。

▲唐开元通宝钱(图片来源:澎湃号)

为这片土地上留下文字记录的,还有一位心怀家国的民族英雄。1842年,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戍新疆。1845年3月,他在实地勘察南疆边防时,途经图木舒克一带。他在日记中写道:“东风大,黄尘迷目,几不见人。至午刻行七十里,到图木舒克台,风大难行。”然而面对茫茫戈壁,他看到的不是废墟,而是未来可以开垦的沃土。

随后,他向朝廷进言: 如能在此地开渠导流,派高官前来主持屯田,腾出土地交给农民耕种,作为边疆的守护者,就可以大量削减驻兵,而边境防务还能更加巩固。

▲林则徐像(图片来源:西部文明播报)

完成南疆实勘任务后,林则徐写下“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的诗句,饱含对这片土地重焕生机的殷切期望。

(三)从“军垦第一犁”到绿洲新城

林则徐可能不会想到,他想象的盛况,会在百余年后,被一代代兵团人变成现实。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贫苦不堪。进军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发布大生产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

“人人拿起锄头,个个扶起犁耙!”1950年4月,在一片名为“草湖”的荒滩上,7位年轻战士将简陋的木犁深深插入尚未解冻的泥土中,把希望的种子播撒进土地。一张被称为“军垦第一犁”的照片定格的正是驻疆部队官兵向荒原挺进的画面。“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从此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军垦第一犁”(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1954年10月7日,进疆的十万官兵就地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事业。“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 一代代兵团人遵循“不与民争利”原则,在戈壁荒漠和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附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1966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成立,这便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的前身。一代代兵团人前赴后继,在叶尔羌河下游冲积平原上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开垦良田,创建现代化农场的宏伟事业。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阡陌纵横、渠系如网的绿洲。

▲图木舒克的锦绣公园。王俊龙 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2004年,图木舒克市正式挂牌成立,在大漠边缘,一座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军垦新城拔地而起。

站在唐王城的高台城址举目四望, 一边是历经千年沧桑的烽燧城垣,一边是正在焕发新绿的万亩良田。千年屯垦历史与新时代繁荣图景在此再度交汇——笔直的沙漠公路取代了曾经的驿道,航路的飞机呼啸掩盖了丝路的驼铃悠悠。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新时代篇章。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