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全球能源界和科技界瞩目的事件莫过于美国在2025年10月将核聚变升级为“国家安全优先事项”,强制要求2028年底前开工示范聚变电站。
能源革命奇点时刻来临,谁能想到科幻般的核聚变已悄然步入商业前夜。
近期,全球能源界和科技界瞩目的事件莫过于美国在2025年10月将核聚变升级为“国家安全优先事项”,强制要求2028年底前开工示范聚变电站。
而中国早已先行一步——2023年以来对核聚变投入至少65亿美元,仅中国聚变能源公司一家就获得21亿美元注资。
与此同时,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正步入关键阶段。资本市场早已闻风而动,今年以来可控核聚变板块波动上涨,涨幅已近一倍。
2025年,中国核聚变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聚变商业化进入由国家主导的新阶段。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正式颁布,首次将“聚变”写入法律,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政策强力支持的背后,是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雄心。我国已明确可控核聚变发展“三步走”战略:
2035年建成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2045年建成首个商用示范堆,2050年实现聚变能源商用。
资本市场同样看到了巨大机遇。开源证券测算,电功率为1GW的聚变堆,建造成本至少千亿人民币。而中航证券预测,核聚变反应堆市场具备万亿元级别的市场容量。
长期以来,核聚变被视为遥远未来的科技,但这一观念正被快速颠覆。中国的EAST装置已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00+秒,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更为关键的是,Q值(聚变增益因子)已经大于1,实现了能量盈亏平衡,这意味着科学可行性已得到验证,工程化阶段正式开启。
技术路线呈现百花齐放态势。托卡马克作为最成熟路线,正受益于高温超导带材量产;
而Z箍缩混合堆(Z-FFR)领域,先觉聚能于2025年3月成立,国内相关建设有望提速;
FRC(场反位形)装置则成为聚变领域黑马,获私营资本青睐。
全球45家聚变公司中,有35家预计2030-2035年就能运营有净能量增益的商业示范电站。OpenAI创始人支持的Helion承诺2028年开始核聚变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大幅提前。
随着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上游产业链已率先受益。国金证券指出,中国多个实验堆持续进入招标阶段,可控核聚变产业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进入密集的资本开支加速周期。
从价值分布看,托卡马克装置中磁体系统占比最高,达28%;真空室和堆内构件占25%;电力、电源和加热系统占15%。
这些环节将享受行业初期高增长红利。
核聚变产业链复杂度高,覆盖超导材料、真空系统、电源系统、冷却装置等多个领域。根据ITER项目成本构成,磁体是价值量最大的环节。
而随着技术演进,高温超导磁体有望贡献更高磁场强度,成为未来反应堆的主流选择。
公司是国内低温超导材料领军企业,在低温超导线材领域市占率超过70%,已进入ITER及国内实验堆供应链。
随着国内外聚变堆建设提速,西部超导将直接受益于超导材料需求增长。券商报告指出,公司作为磁体系统核心供应商,未来三年产能有望持续扩张,以满足BEST装置等国家重大项目的超导线材需求。
上海电气已从传统装备制造商蜕变为前沿技术产业化平台。公司已交付ITER项目磁体冷态测试杜瓦,2026-2027年将密集交付CRAFT、BEST等项目主机系统核心部件,单套价值量超20亿元。
据预测,上海电气2026年核聚变相关订单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毛利率高达35%+(远超传统能源装备19%的毛利率),2027年有望贡献利润30亿元。
公司是钨铜组件龙头企业,产品对标ITER标准。偏滤器作为直面等离子体的“防护盾”,需要承受极高温度,安泰科技的技术积累深厚。
在核聚变装置中,面对等离子体的第一壁材料是关键中的关键。安泰科技凭借在先进核能材料领域的积累,已成为国内核聚变装置关键材料的重要供应商,将直接受益于核聚变装置建设浪潮。
公司已中标BEST装置的真空室项目,真空室作为核聚变装置的“安全屏障”,制造精度要求极高,ITER的真空室直径超6米、重数百吨,精度堪比太空舱。
在托卡马克装置成本构成中,真空室和堆内构件价值量占比达25%,是仅次于磁体的第二大价值环节。合锻智能凭借其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已在核聚变真空室领域占据先机。
公司是国内高温超导领域的先行者,在高温超导带材和磁体领域技术领先。随着高温超导在核聚变装置中渗透率提升,联创光电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高温超导带材所具备的优良特性有望顺应聚变堆的应用需求。以合肥BEST、江西“星火一号”等为代表的装置招标建设,将为高温超导带材提供需求增量空间。
05 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核聚变产业已从“概念期”进入“订单期”,未来关键催化剂密集。根据机构预测,2026-2027年将是国内核聚变项目交付大年,相关公司订单将进入集中兑现期。
投资节奏上,上游材料和设备公司将率先受益,享受行业初期的快速增长红利。随着实验堆建设推进,中游系统集成和下游工程应用将逐步放量。
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核聚变项目研发进度可能不及预期,技术路线存在变化风险。同时,部分概念股估值已偏高,投资者需警惕单纯炒概念的公司。
能源的终极梦想照进现实,资本市场的眼光早已投向远方。随着BEST装置总装工作的推进,以及上海“中环四号”的建设,一幅崭新的能源版图正在展开。
那些在核心环节卡位领先、技术壁垒高的公司,不只是短期概念,更是长期价值标的。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万亿级蓝海,这场能源革命的头等舱票,正成为资本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
来源:遇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