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0日,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首飞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正式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这一进展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即将迈入可重复使用火箭时代。
火箭发射成本有望从亿元级降至千万元级,商业航天产业链迎来历史性机遇。
10月20日,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首飞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正式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这一进展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即将迈入可重复使用火箭时代。
朱雀三号是蓝箭航天研发的液氧甲烷可回收火箭,其目标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传统一次性火箭的亿元级大幅降至千万元级。这不仅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也为整个产业链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01 事件背景:朱雀三号的突破性进展
本次朱雀三号完成的关键测试为今年正式入轨发射及一级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火箭采用液氧甲烷发动机和不锈钢箭体结构,对标SpaceX的猎鹰九号。
朱雀三号于2025年9月11日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如今又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表明其首飞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是商业航天发射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根据研发进度,朱雀三号最快可能在2025年9月底首飞,最晚不超过11月初。
朱雀三号的成功研制与发射,将打破传统航天发射高成本瓶颈,为大规模星座组网提供基础。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迎来“低成本、高可靠、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02 市场前景:万亿级市场加速启动
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正迅速扩张。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达2.8万亿元,年增速超过22%。这一增长主要由卫星互联网、火箭发射和卫星应用三大板块推动。
在政策层面,商业航天已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25年3月的两会报告到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商业航天均被重点提及。“十五五”规划中,商业航天也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热情持续高涨。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投融资规模已超越2022年水平,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25%,远超全球0.55%的增速。
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建设有序推进,三号、四号发射场建设将进一步支持国内商业航天产业,满足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需求。
03 产业链分析:三大核心环节受益
火箭制造与发射
朱雀三号等可回收火箭的研发推进,为火箭制造产业链带来直接机遇。航天电器作为火箭电气系统核心供应商,其连接器技术适配液氧甲烷发动机复杂工况,是火箭回收电子设备的关键组件。
航天电子则参与火箭回收用降落伞系统及着陆缓冲装置研制,为火箭回收提供控制系统、导航设备及实时数据传输支持。豪能股份参股的航天神坤是商业航天火箭结构件核心供应商,为星际荣耀等企业提供火箭壳体、燃料贮箱等关键部件。
卫星制造与运营
随着发射成本下降,卫星组网进度明显加快。中国星网已发射第10组卫星互联网卫星,2025年累计发射9组低轨卫星。中国卫星作为国内卫星制造龙头,具备年产200颗小卫星能力,单星成本已降至国际水平的60%。
卫星应用环节,中国卫通作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可控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运营商,正积极拓展消费级市场,已联合华为、小米等推出21款直连卫星手机,累计销量超1600万台。
材料与零部件
朱雀三号采用不锈钢箭体结构,为冷轧不锈钢产业带来新机遇。国内企业如中信特钢、鞍钢股份、首钢股份等已具备规模化冷轧板生产能力。甬金股份通过自主研发设备形成成本优势,产品定位中高端市场。
斯瑞新材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供应商,正在扩产以适应朱雀三号等新型号火箭需求。光威复材则为火箭回收结构件提供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制造箭体外壳、发动机支架等轻量化部件。
04 投资策略:重点关注三条主线
火箭回收与核心配套:随着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相关核心配套企业将率先受益。投资者可关注航天电器、航天电子等在火箭电气系统、回收控制系统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
卫星制造与应用:随着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速,中国卫星、中国卫通等卫星制造与运营领域龙头企业订单有望增长。卫星通信终端普及也将带动芯片设计企业航宇微等公司发展。
新材料与新技术:朱雀三号采用的不锈钢箭体结构,为甬金股份、中信特钢等具有技术储备的企业带来市场空间。斯瑞新材等高温合金材料供应商也值得关注。
05 风险提示:理性看待投资机会
商业航天领域虽然前景广阔,但投资者也需注意相关风险。关键技术商业化进程与终端应用场景落地节奏可能低于预期。
商业航天企业面临较高的技术门槛和研发压力,任何技术故障或发射失败都可能对相关公司股价造成冲击。投资者应关注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订单情况,而非简单追逐热点。
目前部分商业航天概念股估值已较高,市场热度退却后可能出现调整。投资者需结合公司基本面、估值水平等多因素综合判断,避免盲目跟风。
随着朱雀三号首飞日益临近,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更多催化剂出现,包括卫星独角兽企业上市进展、华为低轨卫星联网功能推出等,商业航天板块有望持续活跃。
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成功将重塑航天产业生态,为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等新应用场景打开大门。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属于自己的“太空时代”,那些在前沿技术布局深远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来源:天听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