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告先说清楚:士兰微决定追加15亿元入股,把原来算是“51亿元级别”的项目推到一个更大的方向——一条总投资约200亿元的12英寸高端模拟芯片产线要上马。项目由全资子公司士兰集华来实施,分两期建成后,月产能定位在4.5万片晶圆,按年算能出厂约54万片。这一规模在
公告先说清楚:士兰微决定追加15亿元入股,把原来算是“51亿元级别”的项目推到一个更大的方向——一条总投资约200亿元的12英寸高端模拟芯片产线要上马。项目由全资子公司士兰集华来实施,分两期建成后,月产能定位在4.5万片晶圆,按年算能出厂约54万片。这一规模在现在国内的高端模拟芯片供给里并不小,按已有估算,国内这类高端芯片年缺口超过一百万片,这条产线理论上能补上半壁江山。
接下来我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影响和风险,说得直白点,像跟你唠家常那样说清楚。士兰微这次不是单枪匹马掏钱干活儿,而是和地方资本一起把赌注压上了。除了士兰微自掏的15亿,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也出15亿,厦门新翼科技认了21亿。这个钱不是一家撑着,而是公司带头、地方跟投,说明两个意思:企业自己觉得这个赛道能挣钱,地方希望借项目把本地半导体生态往前推一把。
为啥专盯“高端模拟”?因为这东西用得广,尤其是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通讯设备里,要求高、可靠性强,出问题容不得半点儿马虎。普通家电里能用的模拟芯片和车规、工业级的不是一回事,后两者有更严的验证流程和更高的稳定性要求,长期被德州仪器、ADI这类外企压着。国内高端模拟市场份额一直很小,尤其是车规级。士兰微这次就是冲着把这个短板补起来去的。
说到士兰微为啥敢干这活儿,要交代个行业背景。半导体公司常见两种路子:一种是不造厂、只做设计(Fabless),另一种是自研自产自封装的IDM。士兰微属于后者。好处明显:自己有产线,就不用去跟代工厂抢产能,能自己调度。去年全球代工供给紧张,很多Fabless排产从三个月拉到六个月甚至更久,但有自家产线的公司能灵活安排,产品迭代能快上好几个月。对车厂这种需要频繁定制的客户尤其重要。
再看成本和良率这块儿的数据。士兰微现在高端模拟芯片良率在82%左右,这条新12英寸线目标把良率拉到90%出头。良率一上去,废品少了,单片成本就降。公司给出的毛利预期在55%到60%之间,比不少只做设计的企业高。更关键的是,士兰微已经和一些大客户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像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这些,订单不是空谈。公司估算投产当年产能利用率能到60%以上,这就给了他们干这类重资产项目的底气。
对普通人来说,影响并不遥远。先说钱,外资垄断时,供给一紧价格就翻上去。之前就有车企因为进口高端模拟芯片价格涨,单车成本增加近两千块,最后还是消费者掏腰包。国内产能上来后,市场供给增加,外厂的定价权会弱一些,车厂和家电厂的采购成本有望回落。再说交期和稳定性,进口芯片有时交期长、还有断供的风险。我有个做车的朋友,去年因为关键模拟芯片断货,新车型上市被迫往后推了两个月。国内线能顶上来,供应链的响应会快很多,产品推新不至于被突发状况打乱节奏。
对地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也挺明显。一条12英寸产线牵扯的人不只是现场操作工,光刻胶、化学品、封测、设备维护、研发支持这些上下游都能受益。保守估计,项目投产后每年能带来超过20亿元的市场规模增量,会直接拉动研发、工艺、生产、质检、销售等岗位,尤其对厦门和周边地区是有真金白银的好处。
说实话,这盘棋也有不少风险。第一是技术更新快,模拟芯片的迭代周期短,如果研发跟不上,今天说的“高端”可能明天就被别人超了。士兰微掌握了高压BCD等关键技术,但国际巨头几十年的积累不是短时间能赶上的。第二是产线爬坡。12英寸线从动工到稳定量产通常需要差不多一年半,这期间要烧钱、调人、磨工艺。如果这段时间下游需求出现波动,或者竞争对手把价格战打起来,产能就可能闲着。第三是外部环境变化,半导体受贸易政策、设备出口限制影响很大,任何一环被卡住都会影响进度和成本。
现在能看的节点很明确:先是建设和设备到位与否,再是爬坡期能不能把良率从当前的82%拉到接近90%,还有就是下游订单能不能兑现。短期内,投产进度和产能利用率会决定资金回流快慢;中长期看,研发投入和能否拿下更多车规、工业级客户,才决定这条线值多少钱。
接下来的几步会很关键:看关键设备能否准时交付、工程师团队能不能把试产的头几个月调好、以及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这些客户订单的具体排产情况。等到18个月后量产的数据出来,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这条产线能帮国内高端模拟市场填多少空位。
来源:小日子资源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