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里希·冯·施罗德典藏”与“诚虔韵映”两大专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20:53 2

摘要:这个秋天,邦瀚斯香港将带您走进喜马拉雅艺术的圣殿。10月30日,我们荣幸呈献“虔敬之境:乌尔里希·冯·施罗德典藏”与“诚虔韵映”两大专场,七十余件艺术珍品共同谱写雪域高原的信仰与美学篇章。

这个秋天,邦瀚斯香港将带您走进喜马拉雅艺术的圣殿。10月30日,我们荣幸呈献“虔敬之境:乌尔里希·冯·施罗德典藏”与“诚虔韵映”两大专场七十余件艺术珍品共同谱写雪域高原的信仰与美学篇章。

“虔敬之境”专场汇聚著名学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历时半世纪甄选的三十七件馆藏级珍品,堪称可收藏的喜马拉雅艺术史典范。同场呈献的“诚虔韵映”专场,则荟萃三十六件艺术精品,生动述说着佛教艺术在喜马拉雅地区跨越千年的传承、融合与创新,让观者在方寸之间,感受信仰与艺术的永恒对话。

虔敬之境:乌尔里希·冯·施罗德典藏

Lot 813

铜错银释迦牟尼像

西藏 十二世纪

高 42 厘米

估价:2,500,000 - 3,500,000 港元

来源:

1997年入藏于伦敦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珍藏,二十八年

这尊极为罕见且重要的佛陀造像,是十二世纪藏中铸造佛像中最为优美者之一。佛陀呈金刚跏趺坐姿,左手结禅定印,右手则下垂施触地印(bhumisparsha-mudra),以示召唤大地,见证其证悟的瞬间。其银镶的双眼,更是清晰地展现出佛陀觉悟时的神采。他身披轻薄的僧伽梨,衣襟在左肩处展开,形成三道扇状的优美衣褶;头顶是高耸的肉髻(ushnisha),其上饰有火焰宝珠。这些特征虽皆源自印度传统造像,却经过了西藏审美与情感的融汇与转化。

此尊造像隶属于一个重要的艺术传统,其代表作品包括现存于藏中聂塘寺南迦尔拉康(位于拉萨西方约十七公里处)的数尊释迦牟尼铜像。此类造像表现五方如来的报身形象,其显著特征在于披戴僧衣。聂塘寺为印度大师阿底峡(982–1054)驻锡西藏期间(1045–1054)的主要居所之一。这些造像清晰地反映出当时西藏艺术的发展脉络:在承袭印度造像样式的基础上,逐步融入本土审美,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西藏风格,并推动了藏传寺院艺术的进一步成熟。

释迦牟尼铜像

西藏中部,12世纪

高39.4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2012.458)

此一时期属于西藏佛教史上的“后弘期”(Chidar),约为十至十二世纪。其间印度佛教自东北印度大规模传入西藏。在后弘期的发展过程中,世代藏族译师汇聚一堂,系统译介印度佛教经典,同时大量吸收印度绘画与雕塑艺术,将其视为来自佛教母国的珍贵圣物,代表着更纯粹、更具宗教神圣力量的法相形态。印度原型融入藏地风格的痕迹,在佛衣处理上尤为显著。此像僧衣紧贴身躯,衣褶于胫前铺展,巧妙掩映左手腕部,并覆披左肩的造型,明显承袭了东北印度帕拉王朝的造像传统。衣缘处装饰的线刻与点纹,则为这一时期藏地造像的典型表现。

Lot 810

释迦牟尼唐卡

藏西 普兰-古格王国 十五世纪

画心 : 65 x 49.8 厘米

装裱: 101.5 x 53 厘米

估价:500,000 - 700,000 港元

著录:

Hugo E. Kreijger, 《Tibetan Painting: The Jucker Collection》, 伦敦, 2001年, 页28‒29, 编号1

来源:

Dr. Ernst "Mischa" 及 Angela Jucker 珍藏

苏富比, 纽约, 2006年3月28日, 拍品71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珍藏,二十年

这幅十五世纪藏西古格画派唐卡,以炽烈夺目的暖赭与矿物蓝交织出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央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绽放的莲花座上,左手托钵,右手垂结触地印,身披缀满几何纹样的福田袈裟。两侧胁侍菩萨各具妙相:右侧弥勒持那迦吉萨罗花枝,肩头花苞托起净水瓶;左侧文殊手拈百合,盛放莲蕊承托斩断无明的智慧宝剑。三圣像笼罩在烈焰升腾的虹光背中,构成庄严神圣的视觉中心。

上方天界可见无上瑜伽部密续本尊:左上角三首九眼六臂密集金刚拥明妃触金刚佛母,六手分持五如来标识;右上角十二臂胜乐金刚踏伏魔尊,与持钺刀颅器的金刚亥母相拥呈双运相。下部经堂间十六罗汉与汉传增补的达玛多礼、布袋和尚错落有致,其中更暗藏开光喇嘛与功德主肖像,他们的身影与诸佛菩萨一同,在此神圣构图之中定格。

Lot 811

五方佛纹蓝地织金锦

中国北部 金 十二/十三世纪

105.5 x 41 厘米

估价:300,000 - 500,000 港元

来源:

1992年入藏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珍藏,三十三年

这件金代织金锦以深蓝底衬托金光璀璨的五方佛纹样。其中宝生佛手印呈现典型误用特征,本应施与愿印却重复了触地印,纹样组合与克利夫兰博物馆藏西夏唐卡及多件馆藏织品高度一致,共同印证这些织锦出自同一金朝北方作坊的织造体系。织物融合多元文化基因,佛尊头光与三角宝座延续藏地传统,而尖锐莲瓣与喇叭形边饰则源自西夏艺术体系,生动展现12世纪丝路上金朝、西夏与西藏间的艺术交流。此作既是宋金织金工艺的典范,更是跨文化艺术的珍贵见证。本件拍品保留完整上缘边饰,其保存状态与尺寸均优于现存同类作品。

Lot 826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 约十二世纪

高 22.5 厘米

估价:1,200,000-1,600,000港元

来源:

2016年入藏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珍藏,九年

Lot 812

大般涅槃铜佛塔

西藏 十三至十五世纪

高52厘米

估价:150,000-200,000 港元

来源:

2005年入藏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珍藏,二十年

Lot 833

片岩菩萨首

犍陀罗 三/四世紀

高25 厘米

估价:300,000-500,000港元

著录:

René Russek,《Buddha zwischen Ost und West: Skulpturen aus Gandhara / Pakistan》,1987年,页28,图28

来源:

1970年代初期入藏于巴基斯坦马尔丹地区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珍藏,逾五十年

诚虔韵映: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

Lot 1014

铜鎏金尊胜佛母像

藏中 十五/十六世纪

高 30 厘米

估价:1,000,000-1,500,000港元

来源:

2000年代购于欧洲

这尊15/16世纪西藏尊胜佛母造像展现三面八臂超凡法相。中央主面呈现罕见半忿怒相,右面保持寂静相,完美融合慈悲与威猛双重特质。主双手分持永生宝瓶与施予印,其余各手执阿弥陀佛像及金刚杵等本尊法器。造像通体鎏金璀璨,镶嵌绿松石珠宝,结金刚跏趺坐于双层莲座。其修长身形与华丽装饰体现西藏文艺复兴时期典型风格。五叶宝冠设计精致典雅,整体造型庄严完美。面容刻画生动传神,莲瓣处理细腻精准,充分展现藏中地区高超的铸造工艺与独特的审美追求。

Lot 1016

善财童子铜像

明 十五世纪早期

高 76 厘米

估价:800,000-1,000,000港元

来源:

欧洲私人旧藏,1910年得于中国唐山

善财童子(梵名Sudhana)是佛教传统中精进求道的典范。据传其降生之时,宅中自然涌现七宝珍财,取用不竭,故得名“善财”,然其志超越世俗富贵,誓愿修行菩萨道。此尊明代铜造像以精湛的铸造工艺塑造了善财童子的少年形貌。面相饱满丰润,双颊微鼓,眉弓曲线柔和,双目垂视,唇角含笑,既显童真之态,又蕴含虔诚专注的神韵。发式作三髻结顶,耳垂环珰,周身佩饰璎珞宝钏。造像上身袒露,肩搭短帔,颈后披帛绕臂翩然垂落,衣纹线条如流水曲波,展现高超的金属塑性技艺。

腰间革带饰方形与桃形銙,此装饰常见于明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裙裳与帔巾表面满刻缠枝莲纹,其枝蔓卷曲的构图方式与永乐时期宫廷艺术中的装饰范式相契合。可参照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永乐象牙板(图一;2003.166)所见莲纹,二者在构图意趣与雕刻技法上呈现高度一致性。在佛教造像中,善财童子常与龙女构成观音菩萨的胁侍组合,象征悲智双运的教法思想。在扩展二者身旁还会加入护法神韦陀,共同构成一组融合慈悲、智慧与神力护持的供奉群像。

Lot 1018

药师佛唐卡

西藏 十五世纪

画心:57.7 x 49.5 厘米

装裱:85 x 53.3 厘米

估价:500,000-700,000港元

著录:

Armand Neven, 《Etudes d'art lamaïque et de l'Himalaya》, 布鲁塞尔, 1978年, 第16页, 编号1。

Pia 和 Louis van der Wee, 《A Tale of Thangkas: Living with a Collection》, 安特卫普, 1995年, 图版27。

展览:

"De Taal van de Thangka", 安特卫普民族博物馆, 1995年。

来源

比利时Van Der Wee家族珍藏

这幅十五世纪药师佛唐卡殊胜罕见。主尊呈金黄色身,右手持象征疗愈的诃子果,左手托长寿甘露钵,福田衣下透射金色光芒。日月菩萨——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恭立两侧。七十五尊释迦牟尼像环绕主尊,强化修行加持。四尊护法分居界域:左上为般若佛母,右下依次绘有四臂玛哈嘎拉、毗沙门天与黑财神。毗沙门天的特殊布局暗示此作与夏鲁寺的密切关联。该寺在十四世纪经昆·尊珠扎巴(被尊为毗沙门天化身)推动艺术复兴,同様的护法配置可见于夏鲁寺传承的多幅唐卡。整幅作品融合藏西绘画与尼泊尔造像传统,展现了十五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与宗教意涵。

Lot 1023

格鲁喇嘛唐卡

西藏 十九世纪

81.5 x 56 厘米

估价:250,000-350,000港元

Lot 1022

铜鎏金及锤揲无量光佛像

尼泊尔 约十八世纪

高 41 厘米

估价:200,000-300,000港元

来源:

法国私人旧藏,1990年代

Lot 1012

不动明王铜像

西藏 十三/十四世纪

高 19.4 厘米

估价:250,000-300,000港元

来源:

德国Ernst Senner旧藏,汇集于1955至1987年间

来源:沐清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