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的第一个杭州网红出生于1127年。那年宋室南渡,一位汴京的落魄画师,在湖滨支起画摊,专画“西湖十景”的旅游写生。啊!临安!他感叹,风流荟萃!一直到他死去,他都以为自己在进行艺术创作,而非从事服务业。
历史上的第一个杭州网红出生于1127年。那年宋室南渡,一位汴京的落魄画师,在湖滨支起画摊,专画“西湖十景”的旅游写生。啊!临安!他感叹,风流荟萃!一直到他死去,他都以为自己在进行艺术创作,而非从事服务业。
八百多年后,更多网红涌入杭州,占领滨江、未来科技城、下沙和萧山。斗志昂扬,蓄势待发。
在谈及杭州网红的生活方式之前,有必要澄清:杭州网红的工作日和“生活”二字同样没有半点干系。他们大都是直播间里的永动机,自愿把声带和笑颜献给算法与GMV。
所以说工作日的杭州网红,没有生活。只有当流量池趋于稳定的间隙,网红们才得以浮出水面,透一口气。
即便如此,杭州网红的日常也缺乏真正的松弛感:没有固定的下播时间,通常是凌晨两三点,在loft公寓的补光灯熄灭后,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点开一份小龙虾外卖。
杭州网红坚信:每一个不曾熬夜的夜晚,都是对流量高峰期的辜负。
所以正餐省了,摆盘也免了。外卖软件上的“烧烤+啤酒”套餐是最高礼遇,最好边复盘数据边吃,杭州网红最不需要的就是虚假的精致。
在杭州,做事讲究的是转化率。精心剪辑的vlog比不过一条随手拍的爆款段子,真丝睡衣的舒适度不如一件印有“加油打工人”的纯棉T恤好卖货。所以活在杭州,那种需要精心营造、不产生直接价值的“松弛感”,必须抛弃。
当然,网红的小红书也会关注几个定居在法云安缦的贵妇博主,有时刷到别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也会幻想在下一个流量尚可的周末,去西湖国宾馆喝个下午茶。
但往往,来自楼下便利店的一杯冰美式,会无情地粉碎他们的幻想。本计划发的OOTD(今日穿搭)也止步于直播团队的内部群——群名很短,主要靠拼手气红包交流。
Vlog还是会拍的,这是很多人对杭州网红的误解之一。杭州网红对内容和美的追求,并不亚于北京的电影文青。只是事情到了杭州,往往会被“电商化”,比如瑜伽裤的核心功能从运动降格为搭配,手冲咖啡的仪式感被“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冲淡,Vlog也一直在拍,但主题最终往往降格为“好物开箱”。
不买,杭州网红绝对不会买用不上的“奢侈品”,除非是拿来拍“沉浸式开箱”。
处理完售后,网红决定出门“采风”。
采风对杭州网红有不一样的意义。风,是指城市里的风。每逢天气好的日子,大批网红会出现在西湖边的梧桐树下、太子湾的郁金香花丛中,或是在天目里的茑屋书店里,聚众拍摄。或品尝新开的Bistro,或排在网红咖啡馆的长龙里,一脸陶醉地刷着同行们的探店视频。
排队时,网红们谈到梅家坞的农家茶,说那里有最地道的龙井和清幽的环境,并约定有空一起去拍拍看。
但是没有人会真的去的,梅家坞对杭州网红,这些依赖于Wi-Fi信号的云端生物来说,实在是太远了,光是为了取景而移动,就沾染了过多的不确定性和非流量属性。
所以杭州网红的采风最远也通常只到西湖东岸,不会再向西了。
并没有谁这样规定过,但不再向西是一个念头,出现得极其自然。好像有一个声音,在手机信号满格的地方提醒你:不能再向西了,再向西流量就差了。
是结界。有人窃窃私语。
极少数时候,杭州网红才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游。这种时候非常少,一年大约两次,其中有一次是去法喜寺求御守。
为什么是法喜寺?并不是什么信仰,杭州网红才没空玩这一套。是因为只有法喜寺的御守和网红机位,才能安抚杭州网红一年一度的大焦虑。
没错,杭州网红虽然比北京大飒蜜更精通流量密码,但也会焦虑。数据曲线的起伏不定和同行内卷的日趋激烈,促使网红在某一天突然崩溃,开始质疑人生。
我为何要追逐热点?我的内容价值何在?这些本只属于知识博主的难题,嗷嗷拷打杭州网红的初心。
不要怕,这种焦虑求一次御守一般就缓解了。法喜寺的烟火气和网红打卡的仪式感,非常刺激多巴胺。以至于求完御守的杭州网红,总会当场许下十万加的心愿,随即奔回直播间,立志再播个通宵。
也不需要多灵验的御守,文创设计好看的就可以:杭州网红没别的,就是相信视觉冲击力。
入夜,网红打车返回滨江。园区楼下的便利店,灯火通明地等待着你。关东煮、饭团、三明治,它们沉默不语,轻而易举就能果腹。走出电梯,你左手边是共享充电宝,右边是快递架。外卖骑手在穿梭,代驾司机在等待。这是杭州的夜晚,有一瞬间,你不知自己是身处天堂,还是一座巨大的直播现场。
但你决定不去想它,晚上十点,你在公司的剪辑台前啃着三明治。等待渲染导出的间隙里你打开热门视频榜,看得入神。
再过一会儿,金主爸爸的修改意见就要发过来了,品牌方PR又在斤斤计较地挑剔某个镜头,MCN机构在推送下个月的带货任务,而那个竞品博主,他又出一条爆款了。
下条视频一定要追上这个热点。你暗暗发誓。
但以上种种,都不是一个人成为杭州网红的核心条件。它们只是杭州网红生活的表象,能拼凑出网红的皮囊,却都不是网红生活的本质。
就像杭州网红和北京电影文青,区别标志也不是二者的粉丝量——许多杭州网红粉丝量远超百万,但从没有人会将他们搞混。
杭州网红与上海名媛、广州包租公、成都懒散客、或其他任意一种城市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对“流量”如影随形的焦虑感和对“转型”超乎寻常的渴望。
对于流量,上海名媛可以用五星级酒店下午茶来伪装;广州包租公可以靠一栋楼的租金来自我安慰;成都懒散客只需一间茶馆就能安放身心;只有杭州网红是那个被流量鞭策的奔跑者,他们不是在做数据复盘,就是在构思下一个脚本;头部网红在盘算怎么成立自己的品牌摆脱平台抽成,腰部的在深夜的直播间里强颜欢笑,错以为屏幕上飘过的每一个礼物,都是通往自由的基石。
维持流量并成功转型,是每一个杭州网红疲惫生活里最壮阔的英雄梦想。
缺了对流量的敬畏和渴望,就不要自称杭州网红了。真的,这样的人很快也会被杭州淘汰掉,有的回老家开奶茶店,有的退网,有的在某个双十一大促后的清晨留下一张字条:我卷不动了。从此销声匿迹。
没人惊讶,没人关心,一切都像在数据流中清除一个不活跃的账号那般自然。
可是你是不是也曾在深夜里怀疑,怀疑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大型直播,怀疑精心策划的内容不过是数据洪流中的一滴水;你说的杭州是什么杭州,我的账号能在这里真正立足吗。
为留在这个赛道你愿意付出多少,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清澈的嗓音,20岁时相信的真爱,健康的腰椎,规律的作息,对四季变化的感知力。还依稀记得那一年,你举着手机,穿越人海到达断桥。你的滤镜很轻,眼底有光。杭州铺陈于你的镜头前,温顺如一张等待被点赞的空白画布。
而如今,从钱塘江到西溪湿地,游弋着一头巨鲸,吞下无数个灵感却只吐狼藉一地。多少个夜晚你扪心自问,值得吗?我的付出都值得吗?杭州不会给你答案。但如果,如果你在此刻突然屏息,就能听见鲸鱼的歌声——
他们有灵隐的禅和钟,你在滨江有房;
他们有河坊街的喧和闹,你在未来科技城有房;
他们有钱江新城的灯和酒,你在下沙有房;
他们有西湖的月和荷花香,你在萧山有房;
如此生活四十年直到大厦崩塌,有房有房;
生活在流量里,直到,大厦崩塌,有房,有房。
来源:SUDU汪小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