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清华大学科学馆一楼,“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的横幅在大厅上方静静垂落,先生遗像前,全国各地送来的花圈整齐排列,上千枝鲜花簇拥成洁白的海洋,从缅怀室地面一直延伸到走廊,形成数十米的“花之长廊”。
走进清华大学科学馆一楼,“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的横幅在大厅上方静静垂落,先生遗像前,全国各地送来的花圈整齐排列,上千枝鲜花簇拥成洁白的海洋,从缅怀室地面一直延伸到走廊,形成数十米的“花之长廊”。
10月21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看到,缅怀室门前的两本签名簿已写满密密麻麻的字迹,既有“清华物理系学生”的稚嫩笔触,也有“退休教师”的苍劲签名,每一页都承载着对这位科学巨匠的不舍与追思。
自10月18日开放以来,这里日均接待数千名来访者。有人手捧白菊默默鞠躬,有人驻足遗像前红了眼眶,更有家长带着孩子低声讲述先生的故事——走廊里的花香与缅怀室的静谧,共同编织成一曲无声的挽歌,诉说着公众对杨振宁先生的深切缅怀。
缅怀室设在杨振宁生前工作的科学馆一楼,二楼的办公室曾是他深耕学术的“战场”。如今,这里化作连接公众与先生精神世界的桥梁:每日9时至21时开放,校外人士通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二维码预约,截至21日下午3时,已有4500余人提交申请,其中不乏从外地专程赶来的科研工作者、学生,甚至普通市民。
10月21日,民众专程来到清华大学吊唁杨振宁先生。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清华大学校文中的这句话,恰是先生治学与人生的写照。缅怀室里,没有繁复的装饰,唯有先生学术生涯的照片与成就简介默默陈列,正如他追求的“质朴深沉”——前来吊唁的人们沿着长廊缓缓走过,在鲜花与签名簿间,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民众在杨振宁先生的遗像前鞠躬,以最朴素的方式送别这位科学巨匠。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传奇,更是心系家国的诗篇。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视为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晚年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推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建设,培养大批科研中坚。
从西南联大的少年天才,到普林斯顿的学术泰斗,再到清华园的“归巢赤子”,先生用百年人生诠释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赤子之心。正如清华大学官网所言:“他的百年风华,已铸就一部闪耀于人类文明星空的千古华章。”
清华大学官网变为黑白,送别物理学巨擘杨振宁。
连日来,不仅清华师生自发悼念,社会各界人士也以不同方式缅怀:有人在胜因院摆放鲜花,有人在网络平台留言追忆,更有国际媒体盛赞他“比肩牛顿、爱因斯坦”的学术成就。缅怀室里,那束摆放在遗像下方的百合格外醒目——它象征着先生追求的纯粹与永恒,也见证着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切认同。
10月19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外,吊唁人士拍摄杨振宁先生生平。
当暮色降临科学馆,走廊里的鲜花在灯光下依然鲜艳。杨振宁先生曾说:“希望我的学生比我强。”此刻,望着签名簿上年轻一代的字迹,或许这便是最好的告慰:先生播撒的科学种子,正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而他的精神,终将如缅怀室里不熄的灯光,照亮更多人追寻真理的道路。
10月19日,民众专程来到清华大学吊唁杨振宁先生。
长街送君,花影成河。杨振宁先生虽已远行,但那些绵延的鲜花、满载的签名簿、络绎不绝的吊唁者,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事实:有些人,从未离开,因为他们早已活在无数人的心中,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来源:重庆名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