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岁教周传雄唱歌,当导师椅变成流量祭坛,内娱的“癫”只是开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23:48 1

摘要:一条“史上最年轻导师”的词条,让《新说唱2025》刚官宣就炸了。

一条“史上最年轻导师”的词条,让《新说唱2025》刚官宣就炸了。

男团出道,零 battle 战绩、零专辑作品,坐在黄金导师席。

节目还没播,后台先上演真人 diss:

“哥,你地下都没混过,凭啥坐这儿?”

少年摘下耳返,一句话把现场怼回寂静——“流量就是通行证。”

弹幕瞬间刷屏:

“内娱终于疯了。”

02

同样“疯了”的还有《天赐的声音》。

23 岁的孟美岐跷腿端坐,对面是 55 岁、出道 34 年的周传雄。

她开口点评:“老师呼吸换气有点用力,可以再松一点。”

微博热搜第一爆词:#孟美岐教周传雄唱歌#

数据组连夜扒皮:

孟美岐出道 6 年,音乐奖项 0

周传雄金曲 30+,专辑销量 累计破 500 万张

网友辣评:

“我教导师高数,导师给我上人生课。”

03

两件事看似孤立,却踩中同一根暗线——

“导师”正在从专业职称,降级为流量标签。

平台要热搜,艺人要曝光,资本要 ROI,只有“专业”被踢出谈判桌。

于是出现荒诞公式:

热搜潜力>作品厚度=导师资格。

有人连夜翻出 2012 年的旧账:

章子怡坐镇音乐综艺,那英一句“她负责造型”让全场脚趾抠地;

柯以敏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出身,却把“滚出去”骂成收视率;

丁太升靠“毒舌”刷存在感,微博粉丝 200 万,作品列表空白。

十年前,观众骂“荒唐”;十年后,平台学“真香”。

历史没走远,只是升级了 2.0 版本:更年轻、更流量、更理直气壮。

04

我们拿到了一份内部招商 PPT,页脚小字写着赤裸 KPI:

“导师话题阅读量≥30 亿=招商溢价+35%。”

翻译成人话:

争议就是生产力,黑红也是红。

于是选秀变成“剧本杀”——

节目组提前锁定“敢说”艺人,现场安排“不服”选手,后期再配“爆点”花字。

一条热搜 50 万,导师片酬翻三倍,平台广告位涨价 40%,所有人赢麻了。

唯一输家:屏幕前以为“这是比赛”的观众。

05

有人替他们喊冤:“孩子还小,给个机会。”

可机会成本正在反噬行业。

乐评人@耳帝 统计:

2020-2024 四年间,选秀节目冒出 67 位“导师”,其中 41 位无代表专辑、无权威奖项。

同期,华语乐坛实体专辑销量下滑 58%,音乐节观众人均年龄下降 6 岁。

流量换道超车,作品失去路权。

更可怕的是“示范效应”:

练习生不再磨作品,而是买热搜、蹭争议、抢“毒舌”人设。

一位经纪公司培训 ppt 泄露:

“三个月内,必须制造至少 3 次争议事件,否则停止投放资源。”

艺术院校老师吐槽:

“学生上课问的第一句话不是怎么写歌,而是‘老师,怎么骂人能上热搜?’

06

面对“越年轻越敢坐”的导师席,真正受伤的是谁?

——是 30 岁还在地下 live house 唱通宵的 rapper;

——是 40 岁熬十年才出一张专辑的制作人;

——是 55 岁仍一票一票跑巡演的老歌手。

他们的名字挤不进热搜,他们的作品被算法判定“不具商业价值”。

行业金字塔底座被抽空,只剩顶端一座流量祭坛,香火鼎盛,却无人记得神名。

07

当然,流量不是原罪。

流量+专业,可以等于火箭;

流量+空洞,只能等于气球——升得越高,一戳就破。

观众正在觉醒:

《新说唱2025》第一集播出 6 小时,豆瓣评分 3.2,短评最高赞:

“原来节目组把我们当傻子。”

孟美岐教演戏片段,B 站二创弹幕清一色“脚趾施工”。

品牌方也开始后怕:

某奶茶原定孟美岐代言,舆情监测一出,连夜替换海报。

资本最诚实,风向一变,他们跑得比谁都快。

留给“流量导师”的时间,不多了。

08

尾声

真正的导师什么样?

是 73 岁还每天练琴 3 小时的谷建芬;

是把学员带回家包吃包住、一句一句抠咬字的刘欢;

是写给王菲、陈奕迅无数经典、却坚持 10 年不上综艺的林夕(这个现在也不行)。

他们没空上热搜,却把整个行业的地基抬高了一寸。

时间会把泡沫吹破,也会把真金留下。

观众终究会明白:

不是谁都能坐那张椅子,

不是谁都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打分。

而那张椅子本该属于——

作品、敬畏、与时间的考验。

等风停了,流量散去,

愿我们还能在 live house、在录音棚、在音乐节,

遇见那些不骂人也闪闪发光的——

真正的导师。

来源:晓天聊明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