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向家没占我家一点便宜”——郭爸爸一句话把直播间的火直接掐灭,顺带把台媒的“豪门吞并”剧本撕成碎片。
“向家没占我家一点便宜”——郭爸爸一句话把直播间的火直接掐灭,顺带把台媒的“豪门吞并”剧本撕成碎片。
这句话出现在他自拍视频里,背景是自家客厅,老旧的皮沙发边上摆着外孙的玩具车,镜头晃得能看见他手背上化疗留下的针眼。
他说完就咧嘴笑,露出缺了一角的门牙,像在说“别演了,戏太烂”。
台媒前一天还在猜他“快不行了”,标题做得跟讣告差不多。
向太在直播间一句“碧婷回娘家陪爸爸,可能是最后一段日子”,被剪成十秒短视频,循环播放,弹幕刷的全是“豪门逼儿媳放弃事业”“郭家要被吃干抹净”。
郭爸爸当晚就上传视频,拍自己啃鸡腿,配文“吊唁请先预约,香火钱一百”。
数据不会骗人,视频三小时破百万播放,把“病危”热搜挤到第七。
他为什么急着澄清?
因为再晚一步,女儿郭碧婷就会被钉在“可怜儿媳”的十字架上。
台媒的套路他太熟:先写“爸爸病危”,再写“碧婷抛夫弃子长期滞留台湾”,接着写“向太不满,婚姻亮红灯”,三步走完,流量吃饱,郭碧婷两头不是人。
郭爸爸把镜头对准自己,就是告诉外界“我活得好好的,别替我卖惨”。
42次放疗、8次免疫治疗,数字摆出来,是要让看热闹的人闭嘴。
小细胞肺癌加心衰,医生私下说五年存活率不到三成,他偏要拍视频带外孙去夜市打气球,奖品是一包卫生纸,他扛在肩上像赢回一座奖杯。
郭碧婷这段时间到底在做什么?
被拍到的画面很具体:上午十点进医院,下午两点带爸爸去淡水渔人码头吃阿给,晚上七点出现在台北东区摄影棚拍饰品广告。
一天跑三个地方,车费比片酬贵,她照接不误。
向佐被拍到同天傍晚出现在桃园机场,只背一只双肩包,停留十九小时又飞走,媒体说他“象征性探班”,郭爸爸直接补一句“机票酒店全是向家付的,我占便宜”。
一句话把“豪门冷漠”的猜测摁死,顺带帮女婿解了套。
向太为什么要在直播间提“最后的日子”?
不是嘴碎,是话术。
她那场直播卖的是养生保健品,观众主力是四五十岁家庭妇女,最怕听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向太把郭碧婷塑造成“放弃工作也要陪爸爸”的孝女,刚好切中买家痛点,一秒拉近距离。
货品链接上架三十秒销售额破千万,她说完“碧婷孝顺”就转头介绍灵芝孢子粉,节奏无缝衔接。
郭爸爸看懂了,所以不骂向太,只骂媒体“断章取义”,给足亲家面子,也保住女儿口碑。
两家真正的经济账怎么算?
郭爸爸把账本摊在镜头前:他住的老宅登记在自己名下,贷款二十年前就还完;郭碧婷婚礼时娘家没出一分钱,向太却包了台北订婚宴,三百桌酒席刷卡一次性付清;外孙女出生,向太送金锁送教育基金,他回礼是自家腌的梅子,向太还开心晒图。
他说“没占一点便宜”其实是反向声明——向家没拿“嫁入豪门”当筹码要求郭碧婷让渡什么,郭碧婷也没拿“明星身价”当嫁妆抬价。
两边都不欠,媒体硬要编“卖女儿”戏码,他才忍不住出来打脸。
台媒为什么不肯放过他们?
因为观众爱看“灰姑娘被恶龙吞掉”的剧情,点击率是硬指标。
郭爸爸越幽默,越像“强颜欢笑”,就越有话题。
他干脆把病灶亮出来,把治疗次数报清楚,把日常吃喝拍成流水账,让镜头无戏可挖。
郭碧婷也配合,被拍到在摄影棚啃五十台币的饭团,让助理不要帮她换椅子,直接坐塑料凳背台词。
亲民到这种程度,再写“豪门压榨”就没人信。
这场风波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向太靠“卖惨”带货,郭爸爸靠“卖笑”辟谣,郭碧婷靠“卖劳力”证明自己不需要被同情,三方都在用流量反制流量,却都声称“最恨流量”。
观众看得爽,广告商笑得更大声,只有病床上的化疗药知道谁在疼。
郭爸爸最后一条视频拍的是陪外孙女玩滑梯,他站在底下接着,手机镜头对准自己胸口,心跳监测器在口袋里滴滴响。
他说“我还能陪孩子好几年,别急着给我上香”。
弹幕刷过去一排“加油”,他截图保存,转头又发一条:“截图当遗照不收版权费”。
狠话说到这个份上,再炒“病危”就真是吃人血馒头。
可热闹真的会停吗?
下一次只要郭碧婷独自回台,只要向太直播间再提到“健康”“陪伴”,同样的剧本就能翻新重来。
观众的记忆只有七秒,郭爸爸的段子再狠,也抵不过下一次“疑似”两个字。
所以,到底谁在消费谁?
向太的销售额、郭爸爸的播放量、郭碧婷的代言费,每一笔都明码标价,却都披着“亲情”的外衣。
我们一边骂媒体无良,一边把热搜点到爆;一边心疼郭碧婷,一边把她的路透照放大看有没有哭过。
流量这条食物链,没人能独善其身。
来源:山上砍柴的樵夫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