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发文:2026新能源汽车新政解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9:25 1

摘要:2026 年新能源汽车新政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阶段性政策工具,其核心框架衔接 2023 年《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2023 年第 10 号),旨在适应产业技术快速迭代

2026 年新能源汽车新政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阶段性政策工具,其核心框架衔接 2023 年《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2023 年第 10 号),旨在适应产业技术快速迭代与发展阶段转变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显著规模优势,2025 年前 8 个月产销分别完成 962.5 万辆和 962 万辆,同比增长 37.3% 和 36.7%,新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达 45.5%,已接近“50% 市场渗透率”的关键节点,产业发展正从政策驱动的规模扩张阶段向技术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在此背景下,新政的出台具有鲜明的时代必然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崔东树指出,政策调整需“适应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品”,这一判断精准把握了产业升级的核心诉求。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快速提升、增程技术持续突破以及电池安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如 GB38031 - 2025 标准重新定义电池安全性基准),原有的技术评价体系已难以匹配产业发展现状。同时,市场中低技术含量车型的无序竞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依赖政策红利而非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亟待改变,亟需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产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新政的核心目标可概括为三个维度的系统性推进:

其一,技术协同进化维度。通过动态调整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确保政策与技术发展同步演进。具体包括适应续航能力提升、增程技术进步等产业变革趋势,将技术门槛与产业创新节奏深度绑定,引导企业加大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形成“技术进步 - 政策调整 - 创新加速”的正向循环机制。

其二,产业结构优化维度。以技术门槛提升为杠杆,推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通过设定更高的节能降碳与安全标准,淘汰续航虚标、安全性能不达标等落后产品;另一方面防止低技术含量车型挤压优质企业发展空间,引导资源向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促进市场竞争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升级,最终实现产业整体竞争力的跃升。

政策过渡期安排的战略意义:2026 - 2027 年的政策周期被赋予“平稳过渡”的特殊使命。通过明确购置税优惠政策将于 2027 年底退出的时间表,新政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政策预期,既避免了政策急转弯对市场的冲击,又倒逼企业在过渡期内完成技术储备与产品迭代,为 2028 年全面市场化竞争奠定基础。这种“渐进式退出”设计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系统性思维,兼顾了产业稳定与长远发展的双重目标。

其三,政策机制转型维度。新政是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桥梁。通过延长购置税减免至 2027 年底,短期内继续稳定消费预期,而技术门槛的动态调整则着眼于培育市场内生增长动力。这种“短期稳预期 + 长期促创新”的组合策略,既保护了消费者对技术成熟、安全性更高车型的购买权益,又为企业构建了“研发投入有回报、技术创新有价值”的市场环境,最终实现产业发展动能的根本性转换。

从地方实践看,新政的落地将与区域产业规划形成联动效应。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其制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 2026 年实现整车年产 10 万辆、产业规模 200 亿元的目标,这与国家层面“由量到质”的政策导向形成呼应,共同构成“国家战略 + 地方实践”的产业升级推进体系。

2026 年新能源汽车新政通过技术标准跃升、税收政策调整与过渡期动态管理三维架构实现系统性升级,标志着产业支持政策从“普惠激励”向“技术导向”的深度转型。以下从三大维度展开具体解析:

技术准入标准呈现全维度提升特征,核心指标调整幅度显著。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续驶里程门槛从现行 43 公里大幅提升至 100 公里,增幅达 132.6%,这一调整直接推动插混车型向“真续航、低依赖”技术路线转型。纯电动乘用车需满足更新后的百公里电能消耗量限值(符合 GB 36980.1—2025 标准),插混车型则新增燃料消耗量与电能消耗分档要求,倒逼企业优化动力系统集成效率。

安全标准方面,新政强化了电池系统防护要求。自 2026 年 7 月 1 日起,所有新能源汽车需满足“不起火、不爆炸”的强制国家标准(GB 19578—2024),其中底盘碰撞测试新增电池包专项考核,要求在模拟底部撞击场景下电池包无泄漏、无热失控,这将推动车企加速应用CTC(电池车身一体化)、防爆电池壳体等技术。

税收优惠政策呈现“退坡但精准”的特征。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从全额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即按应税车辆计税价格的 5%征收,同时设置单辆车减税额上限 1.5 万元(此前免税限额为 3 万元)。以市场主流的 30 万元(不含税价)车型为例,2025 年可全额免征 3 万元购置税,2026 年后需缴纳 1.5 万元(30 万元×5%),刚好触及减税上限;若车型不含税价为 40 万元,按 5%税率计算的应缴税额为 2 万元,因超过 1.5 万元限额,实际减免额仍为 1.5 万元,最终缴纳 2.5 万元(40 万元×10%原税率 - 1.5 万元减免额)。

政策适用范围覆盖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及燃料电池汽车,保持对技术路线的中性支持,但通过限额管理间接引导企业优化产品定价策略,避免高端化倾向对普惠市场的挤压。

为平衡政策刚性与产业适应性,新政建立分级过渡机制。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新申请列入《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车型需全面符合上述技术标准;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已进入目录的存量车型,将进行合规性复核:符合新要求的车型自动转入 2026 年第 1 期目录,不符合的车型予以撤销。企业可在 2025 年 12 月 12 日前提交技术升级方案重新申报,确保产品在过渡期内的市场连续性。

这一动态调整机制既避免了“一刀切”对产业的冲击,又通过明确的时间窗口倒逼企业加快技术迭代,形成“标准引领 - 企业响应 - 目录优化”的良性循环。

核心数据对比

政策维度调整前(截至 2025 年)调整后(2026 年起)变化幅度/特征插混纯电续航43 公里100 公里↑132.6%(门槛跃升)购置税减免全额免征(≤3 万元)减半征收(≤1.5 万元)减免力度下降 50%安全测试要求常规碰撞测试新增底盘碰撞电池包专项防护标准显著提升

新政通过技术、税收、过渡三维度的协同调整,构建了“** 更高技术门槛 + 精准税收激励 + 有序过渡缓冲 **”的政策组合拳,既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又为企业技术升级预留了合理空间,预计将加速行业洗牌,促使资源向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

2026 年新能源汽车新政在技术要求层面形成全维度升级,涵盖能耗限值、安全标准等核心领域,通过“标准条款+实际影响”的双重约束推动产业技术迭代。以下从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及动力电池安全三个维度展开深度拆解。

根据《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 第 1 部分:乘用车》(GB 36980.1—2025)新规,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电能消耗量需严格控制在对应车型限值范围内。这一标准较此前版本进一步加严,对整车能源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实际技术影响体现为对整车设计的多维度倒逼:在轻量化领域,车企需加大高强度钢、铝合金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以降低车身整备质量;风阻优化成为关键突破口,通过流线型车身设计、低滚阻轮胎及空气动力学套件(如主动式进气格栅)将风阻系数(Cd 值)向 0.20 以下推进;电池管理系统(BMS) 效率提升成为核心战场,需通过算法优化实现 SOC 精准估算、热平衡控制及能量回收效率最大化。正如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所言:“电耗限值加严将推动车企在电池管理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加速行业技术壁垒形成。”

新政对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设置双重技术门槛,推动车型向“长续航、低能耗”方向升级。

续航门槛方面,标准要求纯电动续驶里程(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不低于 100 公里。这一调整直接提升了插混车型的纯电出行能力,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纪雪洪教授指出:“续航门槛提升将显著降低用户日常出行成本,使插混车型在多数通勤场景下实现‘纯电出行’,进一步替代传统燃油车。”

能耗分档规则则根据整备质量实施差异化管控,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整备质量区间电量保持模式燃料消耗量限值比例电量消耗模式电能消耗量限值比例2510 kg 以下<70%(相对《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140%(相对电耗限值标准)2510 kg 及以上<75%(相对《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145%(相对电耗限值标准)

市场主流车型已提前布局技术升级,如问界 M5 增程版纯电续航达 230 公里,比亚迪唐 DM-i 为 175 公里,均远超 100 公里门槛,且能耗表现符合分档规则要求。这意味着技术储备不足、续航低于 100 公里或能耗超标的落后产能将面临市场淘汰压力。

新政在动力电池安全领域实施多项突破性要求,进一步抬高行业安全门槛:

热失控防护升级:自 2026 年 7 月 1 日起,电池系统触发热失控后需至少保持 2 小时无明火爆炸,所有监测点温度不得超过 60°C,较原标准的“热失控后 5 分钟内不起火”要求大幅提升;同时要求报警后 5 分钟内烟气不得进入乘员舱,为乘员逃生争取更充足时间。新增关键测试项目:包括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底部遭受硬物撞击场景)及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电池完成 300 次快充循环后仍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确保不起火、不爆炸)。

这些标准条款不仅对电池材料体系(如高安全性电解液、耐高温隔膜)、热管理系统(如全域液冷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更将推动车企与电池企业联合开发长寿命快充电池技术,加速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核心影响总结:技术要求调整通过“能耗限值倒逼技术升级、安全标准抬高准入门槛、续航门槛优化用户体验”三重路径,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储备将进一步扩大优势,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面对 2026 年新能源汽车新政的技术门槛提升,车企正从短期市场策略调整与长期技术研发布局双维度构建应对体系,同时行业格局将迎来结构性重塑。

新政对现有产品技术标准的提升,迫使车企在过渡期内加速消化不合规库存。据行业分析,当前在售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中约四成纯电续驶里程低于 100 公里,这类车型需在 2026 年 1 月 1 日前完成退市1。终端市场已显现年底促销潮迹象,部分车企通过现金优惠、金融贴息等方式加速清库,短期内可能引发价格战风险。这种市场行为虽能缓解库存压力,但也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尤其对技术储备薄弱的中小车企形成现金流考验。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过渡期的销量波动可能延续至 2026 年初,市场供需平衡将面临阶段性挑战1。

政策通过提高能耗等技术要求,引导车企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耕”,推动新能源车向节能化、高水平发展2。长期研发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纯电动车型的电耗优化,通过“三电”系统效率提升与整车集成技术创新实现续航提升,而非简单增加电池容量1;二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续航里程突破,以满足更高的节能要求;三是轻量化材料应用与车身结构优化,降低整车能耗基数3。

技术储备企业已展现先发优势。以一汽丰田 bZ5 为例,其构建的“五重防护体系”通过车身吸能结构、无电外壳设计、绝缘冷却液循环、下置集成冷却器及三重过充监测系统的协同作用,实现 1.35 米水深浸泡 60 分钟无热扩散、900 公斤重物重击无漏液的安全性能,并承诺“10 年电池容量保持率不低于 90%”4。这种技术积累不仅满足新政安全标准,更形成差异化市场竞争力。

新政将加速行业洗牌,推动资源向技术领先企业集中。当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市场份额已达 29.3%,随着政策对续航与能耗要求的提升,具备高效混动系统与长续航纯电技术的车企将进一步抢占市场2。政策延长有助于稳定企业长期预期,引导头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淘汰落后产能,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注入强劲动力25。

行业分化趋势:技术储备不足、安全标准不达标的中小车企将面临淘汰压力,而在电池管理效率、整车轻量化、风阻优化等领域布局深厚的企业有望巩固优势。这种分化将优化市场竞争环境,防止低技术含量车型凭借价格优势挤压优质车企空间,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3。

地方产业集群也在政策引导下加速升级。以德州为例,当地通过扶持整车企业生产线迭代、推动专用车细分领域突破、构建锂钠电产业集群等措施,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区域车企技术升级提供配套支撑6。这种“车企+产业链”的协同升级模式,将成为行业技术突破的重要支撑。

总体来看,新政通过“技术门槛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市场结构优化”的传导路径,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树立“中国标准”范本。

2026 年新能源汽车新政通过购车成本调整、车型选择引导及用车体验优化三重路径,重塑消费者的购车决策逻辑。政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呈现短期刺激与长期导向并存的特征,既通过成本杠杆调节购买意愿,也通过技术标准升级推动消费向高质量车型迁移。

新政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延续与调整,直接改变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计算方式。根据政策设计,2024 - 2025 年期间,新能源乘用车可享受最高 3 万元的购置税全额减免;2026 - 2027 年则调整为减半征收(税率 5%),最高减免额度降至 1.5 万元78。这种调整使得不同价位车型的成本差额呈现显著分化:以 30 万元(不含税价)新能源乘用车为例,2025 年及之前可全额免征 3 万元购置税,2026 年政策实施后需缴纳 1.5 万元,较原免征政策增加支出,但仍较传统燃油车全额缴纳的 3 万元节省 50)10。对于 20 万元级车型,购置税减半后实际缴纳金额约为 1 万元,较全额征收的 2 万元仍具备明显成本优势1。

不同价位车型购置税成本对比(单位:万元)
30 万元车型:2025 年免征(省 3)→ 2026 年减半(缴 1.5)→ 较燃油车省 1.5 20 万元车型:2025 年免征(省 2)→ 2026 年减半(缴 1)→ 较燃油车省 1 政策效应:虽较原全额免征有所增加,但仍形成“新能源汽车

新政通过“技术阶梯制”与过渡期政策组合,引导消费者在车型选择上呈现短期与长期的差异化策略。短期内,续航里程不足 100 公里的插电混动车型因将退出《减免税目录》,预计在 2025 年底迎来集中清库促销,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入手的窗口期1。这种短期市场行为与长期技术导向形成鲜明对比:政策明确鼓励续航里程≥200 公里、电池能量密度≥180Wh/kg 及快充达标的车型,同时要求 15 万元以上车型标配 L2 + 级国产辅助驾驶系统,从技术标准层面推动消费向高附加值车型迁移11。

长期来看,高续航车型的使用成本优势将逐渐凸显。以纯电续驶里程提升至 100 公里以上的车型为例,其纯电出行占比可显著提高,按年均 2 万公里行驶里程、每度电 0.5 元计算,相比燃油车(百公里油耗 8 升、油价 8 元/升)每年可节省约 1.1 万元使用成本1。这种“购置成本略增但使用成本大幅降低”的性价比逻辑,将成为消费者长期决策的核心考量。

新政通过技术标准升级与基础设施完善,直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使用体验。在续航能力方面,政策引导下主流车型的纯电续航水平显著提升,如理想 L8 的 CLTC 续航达到 225 公里,可满足日常通勤(日均 50 公里)的 4 - 5 天续航需求,减少充电频率2。电池安全性能的提升进一步降低消费顾虑,GB38031 - 2025 标准通过强化电池系统热失控防护、机械冲击 resistance 等要求,使新能源汽车在碰撞、极端温度等场景下的安全性得到系统性保障1112。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则解决了使用便利性痛点。政策推动下,住宅小区充电设施覆盖率将实现 100%,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实现全面覆盖,使得消费者在居家、长途出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均可得到满足11。这种“续航提升 + 安全保障 + 充电便利”的体验升级,有效缓解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与“安全顾虑”,据测算,政策刺激下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预计提升 20% - 30%5。

综合来看,新政通过精准的成本调节、明确的技术导向与系统的体验优化,构建了“短期让利促销、中期成本可控、长期价值凸显”的消费引导机制,既保障了政策过渡期的市场稳定,也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奠定了基础。

2026 新能源汽车新政的出台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多位专家从技术演进、市场重构与政策设计等维度展开深度解读,既揭示了政策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也客观分析了转型过程中的挑战。综合来看,新政通过“技术红线+市场筛选+平稳过渡”的组合机制,实现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与“引导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政策目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指出,新规以 300km 续航作为核心技术红线,直接冲击当前市场存量车型结构,预计约 20%的在销车型将因无法满足标准面临停产风险11。这一判断得到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的呼应,他强调新政通过动态提高技术门槛,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驱动”,而“淘汰落后产品”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必要代价12。

技术门槛的提升对电池技术路线产生直接影响。GB38031 - 2025 标准明确倾向于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技术,CATL 的 CTP 3.0 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等已通过技术验证的方案,将帮助头部企业巩固市场地位,而技术储备不足的中小制造商则面临加速出局的压力12。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专家杨伟斌进一步警示,当前约四成插混车型续航未达标,短期内退市压力可能引发局部市场波动,但长期将推动行业向“系统效率优化”而非“简单堆砌电池”的技术路线转型1。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纪雪洪将“优化竞争环境”列为新政核心目标之一,认为政策通过差异化技术要求,使“技术领先者获得更大市场空间,技术滞后企业面临销量下滑风险”,从而推动市场从“低水平内卷”向“创新驱动竞争”转变3。这一观点得到市场数据支撑: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 45.5%,在高渗透率背景下,消费者对续航、安全等性能指标的要求显著提升,新政通过引导理性消费,加速市场资源向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集中。

财政部的税收减免政策为市场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披露,2023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超 1150 亿元,2024 - 2027 年累计减免规模将达 5200 亿元8。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指出,此类政策不仅直接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更通过“需求端刺激 - 销量增长 - 产值提升”的传导链条,为车企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保障,形成“政策支持 - 市场反馈 - 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3。

新政在推动变革的同时,注重政策过渡的“温和性”与“可预期性”。纪雪洪强调,新政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补贴政策的平稳退出”,通过“技术标准逐步提升 + 税收优惠分阶段退坡”的组合策略,避免了单一政策调整对产业造成的剧烈冲击3。例如,针对续航未达标的存量车型,政策未采取“一刀切”禁售措施,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主动清库——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指出,纯电续航不足 100 公里的车型已开始通过促销等方式消化库存,为新车型切换留出缓冲期1。

新政核心政策工具
技术约束:300km 续航红线(淘汰 20%存量车型)、电池安全与能耗新标(GB38031 - 2025) 市场激励:2024 - 2027 年累计 5200 亿元税收减免 过渡机制:分阶段标准提升 + 存量车型自然清库

总体而言,2026 新政通过多维度政策工具的协同,既强化了对技术创新的硬性约束,又为市场主体提供了转型缓冲空间。正如张翔所言,政策最终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期’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期’”,而在此过程中,技术领先企业将进一步巩固优势,行业整体竞争力有望实现跃升3。

新能源汽车技术将呈现 “政策倒逼”与“市场拉动”的协同进化态势。短期(2026-2027年)来看,纯电车型电耗水平将随GB标准迭代持续降低,GB 36980.1—2025标准的实施将直接淘汰高能耗车型,推动行业能效提升至新台阶1。插混车型则向“长续航+低油耗”技术路线加速进化,当前问界M5增程版(230公里)、比亚迪唐DM-i智驾版(175公里)等车型已实现纯电续航突破,预计2027年前250公里级纯电续航插混车型将成为市场主流1。

长期(2030年)技术演进将聚焦电池安全与智能化管理。电池技术向高安全(60分钟热失控防护)、高能量密度(LFP电池≥125Wh/kg)及长寿命方向突破,BMS(电池管理系统)则向ASIL-D功能安全认证、云互联及AI预测性维护升级,形成“硬件+软件”协同的技术壁垒12。此外,政策对低温续航衰减率、智能化交互等指标的考核优化,将进一步推动耐低温性能与用户体验技术的创新13。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呈现 “纯电主导、混动补充、燃油收缩”的结构化变革。根据上汽集团王晓秋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70%,其中混动、纯电、燃油车市场份额将形成4:3:3的格局14。这一预测与当前市场趋势高度契合:2025年上半年纯电、插混、增程式车型占比已达60.9%、29.3%、9.8%,插混车型在三四线市场的增长潜力尤为突出14。

从区域结构看,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将成为增长新引擎。当前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但低线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仍不足15%,随着充电基础设施下沉(如德州市计划2026年实现公共充电设施6800台、居民充电设施6万台布局),叠加混动车型对燃油车的替代优势,低线市场有望贡献未来50%以上的增量56。同时,行业“洗牌”将加速,技术含量低、安全不达标车型逐步退出,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预计到2027年头部5家车企市场份额将超604。

政策将通过 “标准升级”与“积分杠杆” 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将以年均10个百分点的速度上调,2026年达48%、2027年达58%,强制车企加速电动化产品布局13。同时,技术门槛持续提高,“不起火、不爆炸”已成为电池安全强制标准,车身结构安全、BMS功能安全等将成为核心竞争力4。

全球层面,零排放车辆占比要求将成为主流趋势。参考加州ZEV政策,2026年起零排放车辆在乘用车和轻型卡车中的占比需从35%逐年提升至2033年的88%,这一趋势将倒逼中国车企在电池技术、氢传感器等领域加速突破,推动GB 38031-2025等安全标准向国际输出1215。

实现2030年70%渗透率目标的关键支撑在于充电网络与回收体系的完善。当前充电设施布局存在显著区域失衡,三四线及农村地区公共充电桩密度不足城市核心区的1/5,未来需重点推进县域充电网络建设,并同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以解决用户“续航焦虑”与“残值顾虑”5。

产业链层面, “头部集中+跨界协同”特征将愈发显著。中小型电池企业加速退出(预计超30%),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与车企的深度绑定将形成“技术共研+产能共享”模式12。同时,汽车电池安全性技术将向储能系统(ESS)溢出,推动电网级储能应用可靠性提升,形成跨行业技术协同效应12。

核心预测总结
市场结构:2030年混动、纯电、燃油车将形成4:3:3格局,低线市场贡献主要增量14。 技术指标:LFP电池能量密度≥125Wh/kg,插混纯电续航普及250公里,BMS实现ASIL-D认证112。 政策节点:2027年新能源积分比例达58%,2033年全球主流市场零排放车辆占比超8015。

总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在技术、市场、政策的多重驱动下,从“政策托底”全面转向“市场化竞争”,形成 “能效领先、安全可控、结构优化、全球协同” 的发展新格局。

来源:遗憾留给晚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