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战败后,大家以为日本和德国会吸取教训,但是,目前看它们没有!据路透社 10 月 18 日曝光,日本川崎重工与德国方面正秘密合作开发金牛座 KEPD350 巡航导弹的新型发动机,目标将导弹射程从现有 500 公里提升至 700 公里。这一合作不仅突破了日本和
二战战败后,大家以为日本和德国会吸取教训,但是,目前看它们没有!据路透社 10 月 18 日曝光,日本川崎重工与德国方面正秘密合作开发金牛座 KEPD350 巡航导弹的新型发动机,目标将导弹射程从现有 500 公里提升至 700 公里。这一合作不仅突破了日本和平宪法对攻击性武器研发的明确限制,更采用了基于日本 F7-10 涡轮发动机改进的先进技术,让导弹在保持原有精准打击能力的同时,具备更强的低空突防优势。
报道称,更引人关注的是,德国执政党已计划动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采购该型导弹并援助乌克兰,俄罗斯方面明确表态此举将被视为 “直接参战”,一场横跨欧亚大陆的军备竞赛风险正悄然升温。
这则消息最刺眼的亮点,在于它打破了二战后维持 70 余年的国际安全禁忌 —— 两个曾经的轴心国成员,首次在攻击性武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深度绑定。自 1945 年战败以来,德国受《波茨坦协定》约束,日本受和平宪法第九条限制,均被禁止研发射程超过 300 公里的攻击性武器。
法国媒体称,如今两国绕过各自国内限制,以 “技术合作” 为名联合推进 700 公里级巡航导弹项目,本质是对现有国际安全秩序的公然挑战。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临时起意的军事交易,而是早在 2025 年 5 月东京防务展期间,双方就已签署谅解备忘录,形成了明确的合作框架,可见其谋划之久、意图之深。
从科学技术角度拆解,这次升级的核心是发动机的 “效能革命”。很多人可能觉得导弹射程增加 200 公里不算夸张,但对巡航导弹来说,这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金牛座 KEPD350 原本搭载的是美国威廉姆斯国际公司的涡扇发动机,而日德合作的新型发动机,技术源自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为 P-1 反潜机研发的 F7-10 涡轮风扇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最大的优势是涵道比达到 8.2,就像汽车里的 “混动系统”,燃油效率远超传统涡喷发动机,能在相同燃料携带量下实现更长续航。川崎重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型化改造,让发动机重量减轻 30% 以上,同时保持 58 千牛的稳定推力,这才让导弹在不改变弹体尺寸的前提下,把射程从 500 公里硬生生拉长到 700 公里。
更关键的是,发动机升级还顺带提升了导弹的突防能力。金牛座导弹原本就具备 30 米以下低空飞行能力,搭配 GPS + 地形匹配 + 末端红外成像的三模制导系统,能像 “贴地飞行的幽灵” 一样规避雷达探测。
新型发动机的噪音降低了 15 分贝,红外信号特征也大幅减弱,相当于给导弹加了 “静音隐身 buff”,敌方防空系统的探测距离直接缩短 40%。再加上它搭载的 454 公斤 “摩菲斯特” 钻地弹头,能以 250 米 / 秒的速度穿透 6 米厚钢筋混凝土,无论是打击地下指挥中心还是关键桥梁,都能实现 “一击必毁” 的效果。
#烽火瞭望团#日德此次联手,本质是各自战略诉求的 “双向奔赴”。对日本而言,这是突破和平宪法束缚的 “巧劲”—— 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想推动 “军事正常化”,但单独研发远程攻击性武器容易引发周边国家强烈反对。
与德国合作既能共享成熟技术降低研发风险,又能以 “应对欧洲安全危机” 为借口,淡化自身军事扩张的色彩。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欧洲武器项目,日本能将军事影响力从亚太延伸到欧洲,实现 “跨大洲军事存在” 的野心。而川崎重工也能借此积累导弹发动机的实战数据,为日本正在研发的下一代反舰导弹铺路。
对德国来说,这次合作是摆脱对美军事依赖的 “关键一步”。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发现自己的武器供应严重受制于美国,金牛座导弹的发动机、制导系统核心部件都来自美国,想援助乌克兰还要看美国脸色。与日本合作研发新型发动机,不仅能实现供应链 “去美国化”,还能借助日本的精密制造技术提升导弹性能。
德国国防部长已经向国会申请 23 亿美元经费,计划采购 600 枚升级后的金牛座导弹,首批将于 2029 年交付,未来还会整合到欧洲 “未来空中作战系统” 中。更深远的考量是,德国想通过主导欧洲武器研发,巩固自己在欧盟的军事领导地位,改变 “经济巨人、军事矮子” 的形象。
美国的默许甚至暗中支持,是这场合作能成行的关键推手。表面上看,日德替代美国发动机的做法似乎削弱了美国影响力,但实际上正中美国下怀。美国正推行 “印太战略” 与 “欧洲安全战略” 的联动,需要日德分别成为亚太和欧洲的 “军事支点”。
数据显示,美国近期不仅批准向日本出售增程型 JASSM-ER 巡航导弹,还计划 2025 年 10 月前在日本部署 “暗鹰” 高超音速导弹,2026 年在德国完成同类部署。日德联合研发巡航导弹,刚好能与美国的导弹部署形成互补,构建起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 “跨大洲打击网络”。对美国而言,让盟友承担更多军事研发成本,自己坐享战略红利,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这一举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点燃欧洲军备竞赛的 “导火索”。俄罗斯已经明确警告,德国用冻结的俄资产购买导弹援助乌克兰,等同于 “直接参与对俄作战”。要知道,700 公里射程的金牛座导弹从德国境内发射,能覆盖俄罗斯西部的加里宁格勒、圣彼得堡等关键地区,而俄罗斯部署在加里宁格勒的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射程可达 2000 公里,足以覆盖整个西欧。
这种 “相互威慑” 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波兰已经宣布加入法德意主导的远程导弹研发项目,英国也签署协议与德国联合开发新型打击武器,欧洲导弹集团更是推出了射程超 1000 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曾经的 “欧洲和平红利” 正在快速消退,回到冷战时期的军备对峙状态。
对亚太地区而言,这场远在欧洲的合作同样暗藏 “杀机”。日本一旦掌握 700 公里级巡航导弹技术,其打击范围将实现质的飞跃 —— 从日本本土发射,能覆盖朝鲜全境、韩国南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台海周边。
更危险的是,日本正在将国产 C-2 运输机改装为 “导弹发射平台”,未来可空投搭载巡航导弹的弹药托盘,形成 “分布式打击能力”。这必然会引发地区国家的反制:朝鲜可能加速核导弹研发,韩国会进一步强化与美国的军事绑定,中国则会加强东部战区的防空反导体系建设,原本就紧张的亚太安全局势将雪上加霜。
从国际秩序层面看,日德合作撕开了 “战败国军事限制” 的口子,可能引发更恶劣的示范效应。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核心之一就是通过条约限制战败国的军事能力,防止其重蹈覆辙。而今德国动用他国冻结资产购买武器,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日本则通过 “技术合作” 绕开和平宪法,彻底抛弃了 “专守防卫” 的承诺。这种 “规则破坏” 如果得不到遏制,其他国家可能会纷纷效仿 —— 比如部分地区大国可能会突破核不扩散条约限制,中小国家则会加速采购攻击性武器,原本相对稳定的国际安全架构将面临崩塌风险。
法国新闻称——说到底这枚 700 公里射程的巡航导弹,承载的不仅是战后日德的军事野心,更是国际安全格局的深刻变革。两个曾经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国家,正在以 “应对安全威胁” 为名,行军事扩张之实。美国的纵容、欧洲的跟风、亚太的反制,最终可能形成一个 “多极军备竞赛” 的恶性循环。
来源:欧罗风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