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收割”华人的灰产财富,不给,就直接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20:18 1

摘要:2025年10月,美国司法部一声令下,价值150亿美元的12.7万枚比特币被强制划转至政府控制的钱包。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加密货币没收行动,让“太子集团”创始人陈志的暴富幻梦彻底破碎。

据美国新闻报道,2025年10月,美国司法部一声令下,价值150亿美元的12.7万枚比特币被强制划转至政府控制的钱包。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加密货币没收行动,让“太子集团”创始人陈志的暴富幻梦彻底破碎。

无独有偶,此前英国也查获了钱志敏转移的6.1万枚比特币,价值近500亿元人民币。

这些曾被灰产从业者视为“避险方舟”的比特币,为何会沦为美国“远洋捕捞”的猎物?比特币的技术壁垒与美国的执法能力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猎物锁定:为何是华人灰产群体?

美国对华人灰产群体的精准打击,本质是“目标属性”与“执法便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类群体的财富特征,恰好踩中了美国监管体系的“高优先级靶心”。

从犯罪链条看,华人主导的跨国灰产已形成成熟的“中国源头-第三国运作-加密货币洗白”模式。以陈志案为例,其太子集团在柬埔寨建立10个“诈骗园区”,通过暴力胁迫劳工对全球实施“杀猪盘”,诈骗所得经混币服务分散后转化为比特币 。这种模式下的资金既带有明确的犯罪标签,又通过加密货币实现了跨国流动,完全符合美国《反洗钱法》《数字资产反洗钱法案》的打击范畴。

更关键的是,这类财富具有“高价值、低保护”的特点。灰产从业者多将资产转移至法律监管薄弱的地区,却忽视了比特币的“链上可追溯性”——每一笔交易都永久记录在公开账本中,如同给赃款打上了无法抹去的数字烙印。当美国司法部通过Chainalysis等工具绘制出资金流向图谱时,这些看似隐匿的财富成了明码标价的“猎物”。

对比普通投资者,灰产群体的抗风险能力反而更弱。他们不敢通过合规交易所进行身份认证,只能依赖非托管钱包甚至漏洞软件存储资产,这为美国执法部门提供了技术突破的窗口。陈志案中,其使用的“路边矿池”钱包因弱随机数漏洞,私钥被通过穷举法破解,暴露了灰产从业者在技术认知上的致命短板。

二、法律围网:长臂管辖如何穿透国界?

美国能对海外华人灰产实施“精准打击”,核心依赖其构建了二十余年的加密货币监管法律体系。这套体系以“长臂管辖”为矛,以“多部门协同”为盾,实现了对跨国数字资产的法律控制。

法律授权的“无限延伸”是基础。根据美国《爱国者法案》第311条,只要交易涉及美元清算或美国公民受害,即便发生在海外,也可被纳入管辖范围。

陈志案中,尽管诈骗园区位于柬埔寨,但受害者包含美国公民,且洗钱过程利用了与美国金融系统关联的汇旺集团,这为司法部启动调查提供了合法依据。2023年重启的《数字资产反洗钱法案》更将监管触角延伸至混币服务、加密自助终端等技术环节,彻底堵死了灰产的洗钱通道。

监管机构的“立体协作”形成合力。美国金融犯罪执法局(FinCEN)负责认定“货币服务商”身份,要求所有加密交易所执行KYC/AML(了解你的客户/反洗钱)程序;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大部分加密货币界定为“证券”,通过证券法进行监管;司法部则依托FBI的区块链分析团队实施刑事打击。在陈志案中,FinCEN先将汇旺集团列为“洗钱通道”切断资金链,司法部再通过法庭文书查封比特币,形成完美执法闭环。

民事没收制度的“低门槛启动”堪称关键。与刑事定罪需“排除合理怀疑”不同,美国民事没收只需证明资产“与犯罪活动相关”即可启动。这种制度设计让执法部门无需等待嫌疑人被捕,就能先行冻结资产。陈志至今仍在逃,但12.7万枚比特币已被划入政府账户,正是这一制度的典型应用。

三、技术破局:比特币的“匿名神话”为何失效?

灰产群体对比特币的迷信,源于对其“去中心化、匿名性”的误读。事实上,美国执法部门已掌握一套成熟的技术手段,能将区块链上的“匿名地址”与现实中的“犯罪主体”精准关联。

区块链的“伪匿名性”实为致命缺陷。比特币的每笔交易都记录在公开账本中,地址虽不直接显示身份,但通过“链上分析”可构建资金流向图谱。Chainalysis等工具能识别出“分散-归集”等典型洗钱模式,将数十个关联钱包标记为同一犯罪网络所有。陈志团伙曾将资金分散至数百个钱包再集中划转,反而留下了清晰的数字指纹,最终被锁定25个核心钱包地址。

中心化入口的“实名绑定”实现身份穿透。95%的加密货币交易需通过交易所完成法币兑换,而全球主流交易所为接入国际金融系统,均需配合美国监管要求实施KYC。执法部门只需向交易所发出传票,就能获取地址对应的实名信息。钱志敏2014年购入比特币的交易记录,正是通过交易所数据追溯至其非法集资账户。

私钥获取的“多维突破”终结资产安全。控制比特币的核心是私钥,但灰产从业者的存储方式往往存在漏洞:有的将私钥备份在云端,易被黑客窃取;有的使用存在技术缺陷的钱包,如陈志案中被破解的弱随机数钱包;还有的依赖内部人员保管,易被策反。美国司法部在Bitfinex黑客案中,正是通过追踪私钥流转路径,追回了价值36亿美元的比特币。

四、战略收割:比特币储备计划的“阳谋”

如果说法律和技术是美国的“收割工具”,那么“比特币战略储备”则暴露了其深层动机。这场看似正义的执法行动,实则暗含着美国对数字资产主导权的争夺。

2025年特朗普签署的行政命令,正式将没收的加密货币纳入国家储备,目标储备100万枚比特币。在此之前,美国已通过打击“丝绸之路”暗网、Bitfinex黑客案等积累了20万枚比特币,而陈志案的12.7万枚比特币使其储备量突破32万枚,完成目标的三分之一。这种“执法-没收-储备”的模式,本质是将打击犯罪与战略储备相结合,以极低成本扩充数字资产储备。

受害者补偿的“低优先级”印证利益导向。陈志案涉及全球数万受害者,但美国司法部的公开文件中未提及具体补偿方案;钱志敏案中,英国虽设立补偿框架,但依据《2002年犯罪收益法》仅追缴原始本金,近300亿升值部分被英国政府留存,受害者需通过复杂的司法协助程序才能申请赔偿,耗时可能长达5年以上。这种“重没收、轻返还”的倾向,凸显了资产本身而非正义实现的核心地位。

对全球数字金融主导权的争夺才是根本。美国将加密货币纳入监管体系,既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更是为了掌握数字资产定价权。

通过没收大规模比特币,美国既能削弱私人持有者的市场影响力,又能通过储备规模影响市场走势,最终实现“以监管立标准、以储备定定价”的战略目标。赵长鹏与币安的被起诉,本质是美国对加密货币交易所主导权的争夺,与陈志案共同构成了对数字资产领域的全面掌控。

陈志、钱志敏等人的结局,标志着“比特币避罪”时代的终结。美国通过“法律围网+技术破局+战略储备”的三重手段,已将加密货币从灰产的“避风港”改造为“狩猎场”。

对灰产群体而言,这场收割是必然的惩罚——他们本就不该通过诈骗、非法集资等手段攫取财富。但对整个加密行业而言,美国的执法行动正在重塑行业规则:去中心化不再是“违法保护伞”,合规化成为生存前提;匿名性不再是核心卖点,链上透明反而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场。

未来的币圈,或许真如预言所言,将成为美国“远洋捕捞”的战场。但这场博弈的本质,并非“黑吃黑”的利益争夺,而是数字资产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必经之路。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唯有认清“加密货币并非法外之地”的现实,通过合规渠道参与交易,才能真正规避风险——毕竟,真正的资产安全,从来不是依赖技术漏洞的隐匿,而是建立在法律框架下的保障。

来源:欧罗风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