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无霜,来年饥荒”这句农谚,是先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无霜,来年饥荒”这句农谚,是先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如果霜降当天没有出现下霜的话,后续以及来年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或导致减产。
“饥荒”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主要就是为了体现“霜降无霜”的结果。
霜降与“霜”有啥关联?
从气象学定义来看,霜是夜间气温降至0℃左右时,近地面水汽直接凝结于物体表面形成的白色冰晶。
想要降霜,需要满足2个关键条件,分别是充足的水汽和持续的低温。
其实霜的出现,意味着冷空气开始增强。进入霜降节气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
有句老话说得好:“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就是这个意思。
霜降如果没有降霜预示了啥?
农谚说“霜降见霜,立冬见冰;霜降无霜,立冬不冬”,当霜降节气没有降霜的话,冷空气还不是很强烈,导致“冬不冷”的暖冬现象。
暖冬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正常情况下,霜降节气就开始低温了,低温会使土壤表层适度冻结,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有机质过早分解。
如果气温偏高的话,会增加冬旱的几率,土壤肥力也会提前消耗,来年春天回暖后,容易缺肥。
另一方面,冬天过暖的话,也会干扰降水格局,农谚说“霜降有霜,雪飘如杨;霜降无霜,大雪不见”,指的就是这样意思。
换句话说,霜降节气没有初霜的话,冬季降雪或偏少,导致来年春季干旱概率增加,而春季正是作物返青的需水关键期,影响正常的返青。
“霜降无霜,来年饥荒”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还是在于异常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破坏,尤其是冬小麦(粮食作物)。
霜降节气本是秋收冬藏的关键节点,对越冬小麦来说,在播种出苗后,需要经过一段低温锻炼才能形成抗寒能力,这个过程被称为“春化作用”。
如果霜降无霜的话,上面已经提到过,或导致气温偏高,抗寒能力大幅下降。
当进入越冬期后,遇到强降温时,就很容易遭受冻害,导致幼苗枯萎或分蘖减少,直接影响来年收成。
不仅如此,除了冬小麦外,对于果树生长也是一种挑战。
正常情况下,霜降节气后的低温会促使果树叶片光合作用停止,养分向根系和枝干回流,进入休眠状态以减少冬季养分消耗。
如果霜降过后,气温还是偏高的话,部分果树会延迟落叶,甚至出现二次萌芽,导致养分持续消耗。
这就会导致果树在越冬时容易受冻害,等到来年春季萌芽、开花和结果能力也会大幅下降,造成减产。
看完上述内容,相信大家对于“霜降无霜,来年饥荒”的寓意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在以前“靠天吃饭”的农业种植下,确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如今,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种植水平的提高,可能有些不起作用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来源:农民的小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