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粮食安全局势风云变幻、挑战层出不穷的当下,中国正以东方饮食智慧为指引,积极探索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之路,通过推广东方健康膳食,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公众教育,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独特的中国力量。
在全球粮食安全局势风云变幻、挑战层出不穷的当下,中国正以东方饮食智慧为指引,积极探索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之路,通过推广东方健康膳食,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公众教育,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贡献独特的中国力量。
徐蔚冰
当下,全球粮食安全正深陷多重困境的泥沼。饥饿的阴影仍笼罩着超过1.7亿人,营养不良问题如影随形,发病率居高不下。与此同时,食物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约三分之一的食物尚未抵达消费者手中便被无情丢弃。气候变化的肆虐、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更是让粮食安全这座大厦摇摇欲坠。农业和食物系统的碳排放已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成为气候变暖的重要推手。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食物系统的转型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刚刚在中国南京结束的第九届良食大会上,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相关人士表示,全球粮食安全不仅意味着填饱肚子,更关乎公正、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农业领域有着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中国近年来在增强本地价值链、优化校餐和团餐、减少物流浪费、提升营养水平等方面的举措,如拼图中的重要碎片,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宏伟蓝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凭借不足世界10%的耕地,成功养活了超过世界20%的人口,这一农业生产的奇迹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壮丽篇章。近年来,中国在农业领域持续深耕,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广袤田野上生根发芽。通过基因编辑、智能农业和精准农业等前沿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同时,中国积极投身全球农业治理,与世界各国毫无保留地分享农业技术和宝贵经验,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
然而,中国并未止步于农业生产的辉煌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深远的食物系统转型。面对不合理膳食对国民健康的威胁、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慢性病防控压力,中国以消费端为突破口,引领生产端变革,倡导健康、低碳的饮食习惯。体重管理行动计划的启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反食品浪费法》的落地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彰显了中国推动食物系统转型的坚定决心。这些政策不仅着眼于当下的粮食安全,更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食物系统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范式”。
中国营养学会在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独具匠心地提出了“东方健康膳食”的概念。这一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旋律,注重食物的多样性,巧妙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它既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又契合了现代健康理念,成为保障国民健康、推动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的有力武器。
多位专家指出,“东方健康膳食”是EAT-柳叶刀报告2.0理念在中国的生动实践,是东方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对话。它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更为全球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让世界看到了东方智慧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的巨大潜力。
在国际合作的广阔天地里,中国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正如联合国粮食系统协调中心主任斯特凡诺斯·福蒂乌(Ste? fanos Fountiou)对中国在农业转型和食物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就给予的高度评价,中国通过参与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和各类国际项目,毫无保留地分享农业技术和食物系统转型的成功经验,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这种国际合作不仅促进了全球农业技术的交流与进步,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是推动食物系统转型的核心动力。中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与日俱增,基因编辑技术让农作物更具抗逆性,智能农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管理,精准农业则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中国大力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粮食安全的道路,也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公众教育与行为改变是食物系统转型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中国通过食育传播和公众教育,不断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低碳的饮食习惯,从而推动整个食物系统的转型,当每一个个体都成为粮食安全的守护者,全球粮食安全的防线将更加稳固。
总之,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中国正以东方饮食智慧为指引,积极探索食物系统的可持续转型之路。展望未来,随着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各方力量的协同共进,人类必将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粮食系统的可持续转型和全球粮食安全的宏伟目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