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内市场,它技术领先,产品能打,团队兵强马壮。老板雄心勃勃,决定将下一个增长引擎押注在“出海”这片广袤的蓝海。
你是否见过这样一家企业?
在国内市场,它技术领先,产品能打,团队兵强马壮。老板雄心勃勃,决定将下一个增长引擎押注在“出海”这片广袤的蓝海。
于是,预算拉满,精锐尽出。团队飞往全球各地,参加每一个行业展会,拜访每一个潜在客户。一年下来,差旅费花了几百万,人人都很辛苦,但年底复盘,海外业绩却始终像扶不起的阿斗,零零散散,毫无起色。
更残酷的是,三年过去,当初设想的“第二增长曲线”没出现,反而被海外业务拖累,国内的基本盘都开始动摇。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过去几年,无数中国出海企业的真实写照。
向国华老师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真正出海成功的企业不到20%,所以意味着出海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80%的企业都掉进同一个“坑”里,为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邀请到前华为海外功勋老兵、实战型出海专家向国华老师。他曾亲历华为非洲业务从百万到十亿美金的0到1全过程,也正带领自己的创业公司在东南亚深耕。基于20年的实战经验,他将带我们直面出海的四大灵魂拷问。
【扫码预约直播】
第一重拷问:你的出海,是“薅羊毛”,还是“种地”?
“我今年5月份去了中东市场,大概去了20多个商超,想看一看有多少中国产品在针对中东市场做定制化。很遗憾,我没有发现一款产品做了本土化设计。”
向老师分享的这个细节,揭示了多数企业出海的第一个致命认知误区。
我们习惯了用“中国思维”做“全球生意”。我们的人在中国,心在中国,只是隔着屏幕,用外贸、代工、跨境电商的模式,去触达海外客户。我们本质上是在“薅羊毛”,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收割全球市场。
这种模式的红利期正在迅速消失。我们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在越南、印尼、甚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面前,早已荡然无存。各个国家都在强调“本土化制造” ,关税和贸易壁垒越来越高。
与“薅羊毛”相对的,是“种地”的思维——把自己努力打造成一家真正的本土企业。
传音手机为什么能在非洲成功?因为它把自己变成了一家非洲公司。日本企业出海上百年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也是把自己变成一家本土公司。
这背后需要怎样的战略决心?向老师说,老板要把出海当成“自己的第二次创业”。你在国内怎么从0到1的,到海外就得重新来一遍。
你的企业,是在用“薅羊毛”的惯性思维走向衰亡,还是已经具备了“种地”的创业心态?
第二重拷问:面对233个国家和地区,你的第一枪该打向哪里?
“海外市场很大,总共233个国家和地区...这么多国家,到底是全球撒胡椒面,还是重点突破几个国别?”
这是每一个出海老板都面临的诱惑与难题。
很多企业的做法是“全面开花”,哪里有展会就去哪里,结果是资源分散,战线过长,在任何一个市场都无法形成压倒性优势。
向老师的建议简单而坚定:
“我们强烈推荐大家聚焦一个国别或者一类国别,把一类国别做穿、做透,形成组织能力之后再去辐射其他国别。”
这便是“先做深,后做宽”。
但问题是,如何选?面对政治环境、市场容量、盈利空间等复杂因素,企业该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模型,而不是凭感觉“拍脑袋”?选定之后,是该像华为一样“农村包围城市”,还是另辟蹊径?
这背后,藏着一套决定出海成败的战略选择方法论。
第三重拷问:为什么你的团队到了海外,就集体“失灵”?
“80%的中国企业出海都没有市场规划,基本都是还要打乱仗的情况。”
这是向老师观察到的最普遍的落地难题。
我们常常把最优秀的销售派到海外,但他们一下飞机就懵了。一周内该干什么?一个月内要达成什么目标?三个月内要见到谁 ?手上空空如也,脑中一片空白。
于是,他们只能依赖在国内的旧经验,但很快会发现完全行不通。在国内,我们习惯了直销,但在海外,80%以上的销售都是通过渠道完成的。迈瑞医疗超过98%的海外业务采用渠道模式,而华为的海外业务则完全由渠道网络覆盖。
但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根本不懂得如何在海外做渠道。最终,大量的时间和资金,都在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混乱中白白消耗。
如何破解这个“落地难”的魔咒?
第四重拷问:你派去海外的,是“头狼”,还是“肥羊”?
“找对人,找到人,出海就成功一半。”
战略、模式、规划都对了,但如果派错了人,一切归零。向老师透露,如果用错了一个关键负责人,想把这个市场重新修复,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我们常常以为,业务能力强、语言好的人,就是海外负责人的最佳人选。但向老师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信念”。
因为海外市场突破周期极长,通常需要三年以上。在这三年里,你面对的几乎全是失败。一年投150个标,只能中几个。见客户,客户把你送到门口,车却打不着火,还得和客户一起推车。
在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煎熬中,一个没有强大信念的人,很快就会被压垮,他的抱怨会比在国内多十倍。
向老师把这种能扛住压力、在逆境中杀出血路的人,称为“头狼”。
如何精准地画出“头狼”的画像?如何找到他们?是靠外部高薪挖角,还是从内部战壕里提拔?
这背后,是一套关乎成败的人才心法。
一套被验证成功的“作战地图”
从“薅羊毛”还是“种地”的认知原点,到“第一枪打向哪里”的战略选择,再到“如何落地”的战术执行,最后到“派谁去打”的组织核心。
这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构成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生死四关”。
在课程中,向国华老师将毫无保留地,把他从华为20年和亲身创业的无数次失败中总结出的、那套被验证成功的“5个1”增长模型,完整地呈现给你。
这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张详尽的“作战地图”。它将告诉你,如何系统性地回答以上所有问题,让你和你的团队在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清楚地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
出海之路,是一场机遇与凶险并存的远征。有人折戟沉沙,成为那80%的失败者;也有人开疆拓土,最终实现“千军万马上战场,升官发财到海外”的理想。
“出海之路注定坎坷,没有鲜花和掌声,唯有持续深耕才能取得突破。”
本周六早上9点,锁定混沌,听向国华老师为你揭晓答案!
【扫码预约直播】
来源:混沌学园
